神农植物医学社团是一个以探索、研究和传承植物医学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学术科技类社团。社团致力于挖掘和发扬传统植物医学的智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植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价值。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等,为对植物医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培养成员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植物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初赛情况
2024年11月23日,神农植物医学社团在第一教学楼南114举办“神农杯”病虫害知识竞赛初赛,本次比赛以卷面形式呈现。
比赛开始前,社团成员依据报名序号组织60名参赛同学进场就坐,等待参赛成员落座后,由监考同学发放试卷并开始计时。一小时后,由监考同学收回试卷。试卷交由社团工作人员进行评判分数并记录排名。选取排名靠前的12名同学以抽签的形式分为四组参加决赛。
决赛情况
2024年11月30日,神农植物医学社团在第一教学楼南114举行第一届“神农杯”病虫害知识竞赛决赛,本次比赛由初赛晋级的12名同学分为四组,进行小组对决。决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根据显微镜镜检结果识别病原菌名称。第二部分为教室现场进行知识竞赛答题。
在比赛开始前,社团工作人员组织老师,观众入场落座,参赛选手入场准备。主持人讲解比赛规则和比赛内容,宣布比赛开始。
“镜检识别”:通过识别ppt上展示的图片,辨别病源菌的名称。
“看图说话”:以抢答的形式回答大屏幕给出的植物病虫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名称。
“一站到底”:四个小组进行抽签,四组两两对决。
“题目论述”:抽签抽出回答顺序并抽取一个题目选出一名代表进行3分钟的自由论述,由老师进行现场评分。
比赛结束后,邀请指导教师陈立杰老师进行总结,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进行颁奖,主持人宣布比赛圆满结束。参赛选手,指导教师陈立杰老师,特邀教师鲁莹老师,场下观众进行合影留念。
寓教于乐:比赛通过各种形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病虫害知识转化为趣味十足的挑战和互动,激发参与者的学习兴趣。用卷面答题的形式选出病虫害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同学,再通过现场回答问题、抢答和个人论述等形式给参赛选手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以小组形式参赛,小组协作,提高参赛选手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形式丰富: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纸面答题,考验选手的病虫害知识储备,还有面对面抢答式提问,同时还有个人论述的环节,充分的展示选手水平,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也能够在观看比赛的同时收获许多关于病虫害的知识。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也锻炼了社团工作人员的组织能力,还将社团同学与参赛同学和观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术提高:社团以知识竞赛为基础,在竞赛的同时,提高观赛同学和参赛选手的病虫害知识储备,为应对专业发展需求和个人学习需要做一定的准备,能够更快的接受课堂的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在知识传播方面,能够有效增加参与者和观众对病虫害知识的了解。例如,竞赛中的题目涉及病虫害的种类、症状、发病规律等内容,这会让同学们对不同植物或农作物可能遭受的病虫害有清晰的认识,帮助同学们学习如何识别病虫害处于早期阶段的特征,以便及时防治。
对同学们的植物保护专业意识提升很有帮助。竞赛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人们会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中的病虫害问题,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比如,当大家意识到病虫害可能对森林、农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后,会在生活中更加注意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等情况。
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而言,这是一个选拔和激励人才的好方式。在竞赛过程中,可以发现对病虫害知识有深入理解和研究的同学,同时激励相关专业的学生或从业者深入学习,为病虫害防治领域积累后备力量。
对于刚接触植物保护的大学生来说,竞赛是一个展示自己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平台。在准备和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与同行交流,接触到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竞赛题目涉及到前沿的病虫害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这将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种交流和竞争环境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未来在病虫害防治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科研机构、农业部门等输送新鲜血液。此外,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员共同合作,攻克一些复杂的病虫害防治难题。
供稿|神农植物医学社团
指导教师|陈立杰 姜碌 范海燕
题图|宣传二部 丁赫晴
编辑|宣传一部 彭兴雨
校对|活动管理部 杨惠仪
编审|刘福临 段宜淼
责编|李丛丛
校学生社团管理部
“沈农青年”融媒体中心出品
想了解更多沈农的故事?
你还可以看看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