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2025年钟声的悠扬回响,我们迎来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新春佳节——这是春节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首个年头。从热闹非凡的龙舞狮跃到细腻温婉的滇绣工艺,从历史悠久的传统年俗到创新融合的现代非遗体验,昆明市融媒体中心掌上春城将携手昆明市各县区走进昆明的大街小巷,探寻那些隐藏于市井烟火中的传统技艺与民俗活动,推出“昆明非遗过大年”系列报道,深度挖掘和展现昆明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全球性文化瑰宝在新春佳节之际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或购买呈贡菱角,将其悬挂在门前或屋内,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呈贡菱角并非真正的菱角果实,而是一种用大麦秆等植物材料精心编织而成的装饰品。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当地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制作呈贡菱角的工艺过程繁琐而精细。需要选取优质的大麦秆,经过去节、泡软、剖开等工序,将其处理成适合编织的材料。工匠们会利用这些大麦秆,编织成等边三角形的框架。他们会用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对编织好的框架进行煮染,使其色彩鲜艳且持久。染好色的菱角框架晒干,再用线串成小船、狮子莲花灯、果盘莲花灯、麒麟送子、金鱼、绣球等各种造型,这些造型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美好。
除了作为装饰品外,呈贡菱角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寓意。人们会将菱角悬挂在门前或屋内,寓意着驱邪避灾、迎祥纳福。菱角的造型也寓意着丰收和富足,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呈贡菱角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喜爱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并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或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家中。
《花神赐福》《我们呈贡人》《南诏王》《借亲配》……在琴声悠扬中,云南数百年的历史记忆被悄然唤醒。来自呈贡的滇剧艺术家们身着精美戏服,绘制绚丽脸谱,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作为春节的重头戏,滇剧这一融合了多种声腔与云南当地民间艺术的文化瑰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生动的表演,将剧中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高亢激昂的唱腔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让游客再次领略到了被誉为“滇粹”“省粹”的滇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剧中人物共同经历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滇剧的唱腔主要分为丝弦、襄阳、胡琴三大系统,以及一部分昆腔曲牌和吹牌。丝弦腔源于秦腔,高亢激越又兼柔和悠扬,属西皮唱腔系统;胡琴腔则源于徽调的石牌腔,与二黄腔同源,舒展动听。
在呈贡的斗南、大洛羊倪家营、小营、中卫等地,滇剧活动尤为活跃,其中斗南村更是被誉为“滇戏窝子”。这里的滇剧传统剧目,结合了时代特点和云南当地状况编演,不仅反映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也为地方历史文化和西南边疆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尽管时代变迁,但一代又一代的滇剧演员们依然坚持用一出出好戏,讲述着云南的故事,为滇剧注入新的活力。
责编 | 包崇正
编审 | 李学刚
终审 | 马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