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件事调脾胃,比吃补药更管用

文摘   2024-11-08 07:31   广东  


我们平时一直在强调健脾的重要性,其实健脾并不是简单地给脾‘补一补’,很多家长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在消化好的时候才能喝新四神汤和其他调补的食疗。脾主运化,脾健则运,今天就来讲讲健脾最重要的一步——运脾。


 


脾胃正常运化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脾一方面将谷食(固态食物)化为精微物质,并且吸收、输送到全身,另一方面将水饮(液态食物)化为津液,濡养全身。


运脾,就是让脾运化的过程能够顺畅、正常。


对于成人来说,每天摄入的能量主要是用来供给日常的生理活动,而孩子不仅要维持日常的生理活动,还需要大量的能量供给生长发育,但是孩子的脏腑功能又很稚嫩,相比之下,生产能力相对来说就显得不足,很容易过负,脾这个机器就会受损,运转出现阻碍,这就是所谓的儿童“脾常不足”的体质特点。


所以让脾胃维持正常的运化功能对喂养孩子是非常关键的。



 


脾失健运,孩子毛病多


《黄帝内经》记载:“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意思就是脾属土,位居中央,就像地气能生养万物一样,灌溉四周,滋养心肝肺肾四脏。脾的运化能力强健,才能为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旦脾失健运,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 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食物进入人体,由胃先接收再进行腐熟,然后交给脾去吸收和配送到全身,一旦脾的运化能力弱了,这些经过“半加工”的食物就堆积在胃里,形成积食,妨碍脾胃活动,食物营养就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


如果长期积食,还会演变成为疳积,孩子长期缺乏营养,严重影响健康。


● 影响水液代谢,产生湿气


脾是水液运化调节的枢纽,不仅能化生津液,还主导津液的调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气机升降可以将全身津液上腾下达。如果脾运化失常,津液输送分布出现障碍,就会变成病理的“水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湿气”。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有些孩子大便稀烂、粘马桶,舌苔厚腻,舌面经常有种湿漉漉的感觉,口水多或者湿疹反复发作,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水湿不除,久了会积聚成痰,痰饮停留在肺,使肺的宣降功能失调,升降不利,就会导致咳嗽、咳痰,像孩子秋冬高发的鼻炎、咳嗽、哮喘等就是因为寒湿导致的。


● 影响气血生成,抵抗力差


脾将饮食水谷转为精微物质,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原料,所以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化生力量弱,气血亏虚,孩子抵抗力就会差,不仅容易生病,生长发育也会变得缓慢。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小儿“脾常不足”,为什么我经常强调的是要“健脾”而不是“补脾”?恰恰是因为孩子脾胃稚嫩,在调护上面,如果偏补容易形成阻滞,而攻伐太过又会损脾伤正。所以,我们儿科有个重要的观点叫“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想要健脾,重点不是补脾,而是运脾。


如果将脾胃比喻为一台机器,运脾的目的就是让这台机器自己能正常运转起来。运脾法,对应中医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特点。


● 消积运脾,减少阻碍

 

阻碍儿童脾胃正常运转,最高发的问题就是积食。


想要让脾运转起来,前提就是不能受阻,必须为其扫清障碍,而积食就是最大的障碍。一旦孩子脾胃有积食堆积,不仅没有空间来容纳其他营养物质,脾胃运转的动力也会变得很差。长期积食,脾胃过负运转,就会受损,形成脾虚。这时候如果再去进食具有补益作用的食药材,就会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负担,不仅补不进去,还会因为脾胃运转不利而产生其他病症。


消积运脾的方法:

 

1、每天用10秒法检查孩子消化情况。

家长要坚持每天用10秒判消化,观察孩子口气、舌苔、大便、睡眠情况,如果发现一项或以上不正常,就代表有积食了。


2、发现有积食,就喝三星汤及时消导。

孩子一旦出现积食,当天的饮食就要清淡,让孩子吃少、吃素、吃烂,配合喝三星汤3天,给脾胃解绑。


3、如果发现孩子湿气重,先用消积的方法来处理。

脾虚的孩子容易湿气重,但是儿童的体质特点跟成人不同,很少出现长期的痰湿体质。孩子的湿气大多是因为积食累及脾胃,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引起的。


所以如果发现孩子湿气重,此时就先用消积的方法来处理,及时喝三星汤配合清淡饮食,消积的过程湿气自然一起被清除了。

 

想要祛湿的效果更好,可按以下方法搭配:


如果舌质淡、舌苔是白厚腻,则偏寒湿。此外,寒湿还有以下表现:大便稀烂、不成形,臭味不明显;肚子发凉、有肠鸣音或腹痛、腹泻;口水多且清稀。


可以给孩子喝醒脾化湿的茯仙清同时再配搭暖贴加强温中散寒的效果,穴位选择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茯仙清组方:


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¹

砂仁:化湿行气、温胃止呕、温脾止泻¹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¹

乌梅:敛浮热、吸气归元¹

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¹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如果舌质红、舌苔黄厚腻,则偏湿热。此外,湿热还有以下表现:口气重;大便稀烂、不成形,臭味明显,容易挂壁、粘马桶;便后肛门发红、有痛感;小便黄。


可以用沁芳宁来搭配新三星汤,能在消积的基础上清热祛湿。


● 温阳运脾,增强动力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脾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气就像脾的能源动力,脾阳足则动力足。特别是孩子脾胃虚寒,在秋冬阳气敛藏的季节,要注意温补脾阳,增强体质。


● 食疗温阳


冬季是食疗温阳很好的季节。首选羊肉,羊肉性温,味甘,能温中健脾,益气养血²在孩子消化好、无病痛的时候可以每周安排一次食疗,煮粥或煮汤都可以。


 

竹蔗羊肉汤


材料:羊肉250克,胡萝卜1/4根,马蹄3个,竹蔗1小节,生姜、盐适量

做法:

1、马蹄洗净削皮,胡萝卜切小块,竹蔗洗净剖开;

2、羊肉洗净切小块,开水焯开,沥干水后用盐腌制1.5小时;

3、将羊肉与生姜片爆炒,加入马蹄、胡萝卜、竹蔗;

4、加水大火烧开,汤沸后撇去汤水浮沫,小火慢炖2小时,放盐调味即可。

宜忌:

◆ 适用于脾虚、易积热的症状。

◆ 3岁以上辨证服用。

◆ 蚕豆病可以用。


更多调理食疗方可查阅

《儿童食疗大全》



● 贴敷温阳


温补脾阳,还可以选择穴位贴敷的方法。用暖贴贴在神阙穴,每周1~2次。注意如果孩子身体有热象,比如舌苔黄厚腻、上火、发烧等,则不能做温阳的动作。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年;

2.周俭.中医营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广告-

许尤佳育儿
许缘儿童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