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木刻年画之遗
扬江南文化之韵
文脉相承,共鉴华彩。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7月考察调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强调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于是,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外国语学院“拾木刻年画之遗,扬江南文化之韵”暑期实践团走访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深入学习桃花坞木刻年画与苏绣盘金绣,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团队协作 精心筹备
7月27日至28日,实践团成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查阅相关资料并集中学习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和苏绣盘金绣,深刻感受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中非遗技术的魅力,并且了解了当下非遗技术的现状和困境,从而加深了团队成员们致力于保护好非遗的信念,希望将专业所长与非遗相结合,为传统文化传播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墨香古韵 桃源匠心
7月29日至30日,实践团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开展了非遗文化探索之旅,并拜访了桃花坞木刻年画非遗传承人乔兰蓉老师。乔兰蓉老师不仅向实践团成员成员介绍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悠久历史与发展过程,还展示了许多色彩精妙的作品,皆令实践团成员们大为观止。
3.古韵今风 桃下传承
实践团成员与乔兰蓉老师进行一次了深度专访,了解乔兰蓉老师与桃花坞木刻年画之间的故事。乔兰蓉老师表示自大学被年画作品深深吸引时,她便一下热爱上了桃花坞木刻年画这一传统文化,并为其传承与发展事业坚守数十年。
4.文脉相承 守正创新
传承非遗技艺,守正创新必不可少。在采访中被问到如何让桃花坞木刻年画走进市民生活,乔兰蓉老师表示这也是她经常在思考的问题。为了弘扬桃花坞木刻年画,乔兰蓉老师立足于年画艺术本身,结合其他古典元素不断创新,做出一系列衍生文创产品,例如钥匙扣、冰箱贴等,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使桃花坞木刻年画焕发新生力量。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苏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形成于唐代,精进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苏绣以精细、雅洁著称,作品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5.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
7月31日,实践团成员们前往苏绣盘金绣传承人林多妹工作室,林老师向成员们介绍了自己的多幅绣品,展示了具体绣法和绣娘们的深厚功底,仔细讲解盘金绣的发展历史及从业几十年来的守正创新。林老师一直积极学习,在博采其他刺绣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创新。随后成员们与林多妹老师进行采访对话,林老师表示,苏绣的未来是加强统一管理的同时走出国门,赢得更多国际友人的喜爱。
。
2
1
6.构建桥梁 联结世界
实践团成员们认为,利用外国语专业学生的身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首先,作为外国语专业学生,需要积极参与非遗作品的语言翻译与文化解读等活动。学生可以制作多语言的非遗文化手册或电子海报资料,将非遗相关的资料、故事、技艺进行整合,向海外传播非遗的历史发展和技术工艺,与科技融合创新,利用数字化、可视化等途径,把苏绣展现给全球,让他们体会中华传统手艺的魅力,领略到苏州和中国的悠久文化。
7.传承非遗 赓续文化
如今,以非遗为媒,中外文明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非遗出海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塑造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中国形象,“中国对非遗的继承与弘扬也有助于保护全人类的文化宝藏,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观。”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之旅让实践团成员们不仅真切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也深刻了解到非遗的现存困境,并决心运用自己的语言技能为非遗的海外宣传贡献一份力量,让非遗能薪火相传,焕发新的色彩。
长按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编辑:胡欣悦
供稿:“拾木刻文化之遗,扬江南文化之韵”实践团
审核:高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