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不知道心疼人的,技术不行就不能投?
文摘
财经
2021-06-16 17:46
在合肥做投资的时候,时常碰到一个问题:一个项目如果技术壁垒不高是不是就缺乏投资价值?合肥的城市宣传语:科教名城,创新高地。本地的基金对硬科技有一种谜一样的执着。今天想聊下,个人对技术的一个思考: 最近有个项目方介绍起公司做的安防项目,说在他的摄像头设备里加入了AI算法,他让我猜多少钱一个? 我想一个不算高端摄像头硬件也就一两百块,我知道算法不会贵,占比5%差不多吧,但是我却猜错了数量级。 大佬说:6毛钱,一个算法6毛钱。AI四小龙和那些大厂的技术不好么,好啊,当然好啊,但是他们能盈利么?所以他们为什么不能盈利呢? 我们做投资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只有两个问题:为什么是这个行业,为什么是这个企业?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之所以我们在意技术,是因为这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摸得着的壁垒,当然也有很多其他壁垒,比如:资质壁垒、渠道壁垒、平台壁垒、品牌壁垒等等,这些壁垒有时候是互相融合的,互相影响的。如果说项目虽然技术差点,但是能建立起更强的壁垒,那项目当然也是有投资价值。渠道壁垒在一些下游特别集中的产业链中更常见。比如苹果的代工厂、宁德时代的一种细分材料的供应商、面向三大运营商的生意。但是也容易出现单一客户依赖,客户过于强势占用现金流等风险。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类公司没有投资价值,这样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我曾经研判过一个面向宁德时代的新材料项目,当时项目也存在这样的风险,直到上市前这个问题也依然存在,但是公司不仅维持了较好的增长,而且凭借强大的运作能力,通过股权和债权的方法解决了现金流问题。所以,什么风险是项目投资时候可以承担的,什么风险又是否决项目的必要条件,其实有个权衡变化的判断。 资质壁垒一部分是由技术构建来的,另一部分则不是。比如一些强技术依赖的资质:医药行业的临床批件、生产批件等等,这些资质是需要技术积累和认证的; 当然也有一些并不是强技术依赖的资质,比如血制品行业的浆站和签批发资质、军工资质等等,他们大多是依赖国家或者特定行业政策。所有的壁垒里面,目前来说,最好的壁垒是什么,如果我说是平台壁垒,也许大部分人并不认可。但是,如果我问大家喜欢的职业?我觉得很多人都想成为包租公和包租婆。大家为什么喜欢收租,喜欢做资产阶级,因为这种商业模式是抗风险能力很强,不会因为你今天生病感冒请假,就会丧失或者被剥夺的。这是相对稳健的商业模式。所以类比到企业,一个好的平台他的壁垒价值就在于它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是强的,他不用像其他行业考虑技术迭代(新药上市、摩尔定律等),也很少考虑经济周期。曾经我经历过一个项目股权被收购的案例,最后整个案子办下来,我站在税务局大厅结税的时候,我静静地回想了一下:在整个投资退出的过程中,我最羡慕的是哪个角色,不是被收购方也不是并购方,也不是FA,而是税务局,它拿走了送上门的20%的无风险收益。这跟我们今天要讲的平台壁垒有关系么?当然。本质上,国家就是最大的平台,不过,我举这个极端例子,也只是想说平台建成后的垄断性和低风险性。国家平台的权利合法地变现就必须通过赋予资质壁垒等通道。但是,由于国家主体承担了很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不是逐利的。而我们通常说的别的平台如果逐利,那他可就是最香的商业壁垒了。建立平台壁垒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建成后就是稳稳地幸福。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商业模式,是像国家信用般,建立了在广泛的可用的基础设施资产(包括物流、信息流等),搭建平台,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平台的终极核心是用户数,这样才具备最强的可变现可能性。这些互联网巨头就是我们所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包租婆们。简单来说,房租就是房子使用权的变现;利息是资金使用权的变现;税收是国家权力的变现,广告或者通道费是对平台流量的变现。本科金融老师讲过一个词:租息。当时不太懂。后来接触更多的词:房租、地租、利息、权利寻租……其实,本质上租息就是通过使用权的让渡,获取收益。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理解平台类项目商业模式类项目的本质。
这大概是这个时代的投资人着迷于互联网项目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天花板是垄断的天花板。这些商业主体互联网巨头们的技术壁垒之低,也导致了新起之秀的新竞争策略:恶意营销占市场,反手无情宰客户。对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也是时候关注其他类型的项目了,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很多壁垒和护城河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项目的投资价值又岂是单方面因素可以判断的呢,但是一个企业的护城河不是一天挖的,也不是只要挖一条的。
投创心得
聚焦安徽(合肥)本地创投平台及项目,分享投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