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益诺思上市看城市医药产业链投资

文摘   财经   2024-09-08 18:00   安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益诺思今年9月份上市,除了羡慕别人有个好爹,看完热闹后,还有一些别的触动,主要是感慨张江国资这盘棋下的之妙,文章分四个部分展开:


1.从益诺思上市看张江药谷崛起溢出

2.城市发展医药产业的痛点

3.如何兼顾收益的情况下培育医药产业链

4.医药产业链城市内循环画像

从益诺思看张江药谷崛起的溢出
       
益诺思2010年在张江成立,是一家专业提供生物医药非临床研究服务为主的CRO企业。
2024年9月,益诺思挂牌科创板上市。(2023年净利润1.8亿)
经过多年的发展,益诺思在国内非临床安全性评价领域市占率排名前三。
其主要业务和未来布局如下:

     
当然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依然可以上市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有一个好爸爸和一个好妈妈。
好妈妈是他的发起股东——上海市浦东及张江政府平台,14年来,以中国最好的医药产业环境培养出这个超10亿营收,1.8亿净利润的好苗子;
好爸爸也是发起股东——国药集团,爷爷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IPO收紧关闸的绝望时期,帮助孩子拿到了关键的科创板门票。
2010年5月12日,益诺思设立,股东及出资情况如下:


     可以看到发起股东里面,浦东+张江两个政府平台就入股42.5%,体现了当年政府相当大的兴趣或者决心。
股改后做过两次增资。第一次2021年5月估值7.9亿,第二次2022年6月估值28亿。

一直到IPO发行前,益诺思的股东多为国有股东,包括医工总院、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国药投资、国药集团、公共技术、浦东新产投和上海科创投,持股比例超过70%。

按照目前36亿估值测算。
发起成立:持有14年稀释后收益率 2835%;

第一轮:持有3年稀释后收益率92%;

第二轮:持有2年稀释后收益率-21%;

发起股东和第一轮增资的股东是挣钱的。当然,发起股东在增资过程中拥有优先机会,比如股改后的2021年,第一轮增资明显属于福利轮,第一轮增资股东按照2021年的利润投前PE是9倍。

第二轮即最后一轮投资人,按照2022年的利润投前是20倍。这一轮比前轮仅过去一年,估值就增长20亿的原因,推测一方面是当时资本市场和医药行业环境都比较好;另一方面,28亿投前估值,融了4.4亿,投后32.4亿,其实也比较微妙,有点往科创第五套估值心理预期靠,可能是希望上市的定价有个心理锚定。算上稀释的25%,最后一轮投资人是不挣钱的。


 所以在这些股东里面,发起轮股东是溢价最多的,占比最高的就是张江和浦东政府。如今,马后炮分析一下这个事的合理性,张江政府这步棋下得妙啊。
别人以为的医药产业链建设:政府出钱扶持产业,大把大把的补贴下去,创新药企业一茬一茬的换,上市的带动了GDP,没上市的培育了产业人才。

现实中的张江政府,在生物医药这个概率随机网后面,用益诺思补了一个内循环。

张江用益诺思实现了一鱼三吃:

1.完善产业环节,为药谷补充产业链服务,帮助招引企业。

2.补贴订单内循环,墙内开花墙内香。

3.重仓企业IPO,投资回报盆满钵满。

所以,重仓才是认知到位了,如果医药这件事政府一定想好了干,这个局怎么布,怎么收都在自己手里了,而不是等概率。
城市发展医药产业的痛点
站在政府投资招引或者培育医药产业的角度,医药产业链打造主要有2个痛点:


1.任期不出政绩,别说IPO了,就说GDP和税收,三五年没个声响太正常了。

所以一直以来,政府喜欢半导体、喜欢新材料,很少有政府喜欢生物医药,也许每个政府都把生物医药写到主导产业或者战新产业,但是大部分是叶公好龙,因为医药大健康行业的长周期长投入会让很多领导望而却步;

领导要拿出不在任期出成绩的魄力去扶持这个产业,拔高一下就叫战略定力不够。这对领导的格局要求、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要求都极高。政府一般来说,都是既要又要还要。


2.医药行业比较难以沿着产业链去扶持,顺藤摸不到瓜,开花结不了果。

医疗大健康产业区别于制造业的地方是点状和链条的区别,医药医疗行业大多成点状开花,但是新能源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很多是成产业链的开花的,医药医疗行业附加值高,链条短。
以我在所在的安徽省为例,省内知名上市公司安科生物和欧普康视,毛利率高的同时,也意味着收入体量、采购体系、人才培养相较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是偏小的,那整体对产业环境的建设溢出就会偏弱;

相比之下,阳光电源和长鑫储存就会更强一些,尤其是我们看到近几年的阳光电源的崛起,顺便孵化一点上下游环节标的甚至可以支持几家小上市公司出来。

如何兼顾收益的情况下培育医药产业
       
所以站在国资的角度,怎么解决上面两个又慢又散的痛点,去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链?

尤其是在目前补贴招商政策全面拉平情况下,投资招商越发重要,怎么去做这个投资很重要。我有4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1.生物医药专项母基金。

必须单设生物医药母基金,且需要更长的存续期和更大容忍度。目前市面上的好一点生物医药基金到7-9年退出期的DPI(投资回收率)超过1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直观体验在2%比例),但是制造业的基金能做到1可能是比较常见的(感觉是20%比例)。
所以母基金做成一个综合型基金,那对于医药行业属性的子基金申请是不占优势的。


2.依托当地CVC的子基金。
可以优先依托省内龙头企业设立基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更有利于打造优势产业。现实是整体外部环境增量机会乏善可陈,未来的经济结构型的机会在于存量整合,而存量整合其实是更要依托本地龙头企业。
比如说,未来IPO的窗口几乎关闭的情况下,基金投资标的培育出一些好的企业,你是希望他被外地的上市公司公司收购,还是被本地上市公司收购。

3.控股型并购投资。
2024年IPO收紧,其实是很多地方国资去抄底优质资产的机会。但是很少会有人找医药标的下手,根本原因还是医药的资产是无形资产,风险比较高(只有港股基石换总部,这种政治站位可能能弥补这一部分风险)。反手,如果去收个几千万资产或者利润的制造企业,进可待IPO赚投资收益,退可发债养现金牛,这多美呀。

但是我其实觉得医药的控股型并购,其实也有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美事。

一种是像天士力这种有利润的中药标的,有品牌有利润,也没仿制药的集采压力,也没有创新药的研发失败的风险,也不烧钱。简直是风险厌恶型的国资的完美标的,最大的缺点是比较难匹配,这么好的标的谁不喜欢呢。

      另一种是选择CXO服务环节的标的,像益诺思这种类型的企业。其实,相对中药而言,CXO对产业链意义更大。
      因为这类标的和城市医药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就标的单体而言,进可攻,退可守。进可做大做强像益诺思冲上市,退可现金流保分红收益。


政府诉求

CXO企业

既要1

GDP和税收

有当期GDP,有现金流

又要2

完善医药产业生态

可以做招商抓手;人才培育

还要3

投资收益,增值保值

有利润,促增长,可分红


4.少数比例股权投资

单纯的招引一个管线丰富的创新药企业、器械企业、原料(含合成生物),是比较适合少数比例股权投资的方式。这类标的高风险高收益,适合风投小比例投资。
医药产业链城市内循环画像
结合这4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就可以脑补成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城市产业画像循环图。


传统的产业培育回报需要等最底层的标的企业爆发,标的企业上市反哺本地GDP税收和政府基金投资人,如果加上CXO环节,极大了加速了回哺的通路,这个回哺,只要转化10%,就能培育出一家成规模的CXO企业。真正实现墙内开花墙内香,哪里融钱哪里花,一分都别带回家。

当然对于这个CXO标的的选择:
是选药学、临床前、临床还是选CDMO?
是选创新药、仿制药还是中药,是选从0起步的标的、2000万收入的标的、2000万利润的标的还是直接并上市标的?
还是有些学问的,篇幅有限不做赘述(欲知后事如何,我看情况写不写)。


投创心得
聚焦安徽(合肥)本地创投平台及项目,分享投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