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体制内“笔杆子”,最怕“年终总结报告”

文化   2024-12-26 12:04   北京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月亮粟

我是一位职场i人,在单位能不说话就不说,能少说话就少说那种,但是每年的述职大会都是我绕不过去的坎。
我的i型特征,在进入单位大门的那一刻会格外地强烈。好在我的不善言谈有一个“补药”,那就是写文章。不可否认,文笔好在“体制内”的单位几乎有一种逆天改命的力量,让这类年轻人可以怀揣超脱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的束缚,得到领导关注的梦想。

真正走入社会前,身边几乎所有前辈、长辈都说过类似的话:多锻炼文字能力,好好写材料,提拔快。我们单位并不缺名牌大学生,但因为我从入职就自告奋勇地写一些小材料,主动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一点“豆腐块”文学作品,被周围同事半开玩笑地称为“笔杆子”。领导把我定为“重点栽培”对象,时不时对我“委以重任”,要好好锻炼锻炼我。

入职后我们需要先经过半年的基层锻炼,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好掌握业务经营的基本知识。但是我的“基层锻炼”,就跟别人不太一样。

《女士的品格》剧照
走出安静的后台办公室,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多说话”。第一次站在一百多平的营业大厅,看到熙熙攘攘来办业务的人群,我感到不知所措。虽然背了很多产品说明书,但一上午我也没有张开口推介一样产品,只是帮着一位大爷找了老花镜,帮着一位阿姨填了表,还哄好了一位哭闹的孩子......几天下来,我不仅没有适应这个岗位,反而愈发地拘谨难受,每次时钟指到9点大门打开的那一刻,我就开始想闹肚子。站在大厅里,我感觉自己在一点点缩小,再缩小,小到好像客户的每一声询问都会吓到我,每一个肢体语言都会压死我。
在这样的煎熬中度过了后三个月,我推销出的产品屈指可数,基本都是客户主动找过来的。基层领导可能也没有指望挂职学习的大学生有什么业绩,毕竟回到原单位还是“上级”,他们最终在我的挂职鉴定表里加上了浓墨重彩的褒奖。
伴随着那份鉴定的,还有我的第一份述职报告——基层实践总结报告。我单纯地写了很多心里话,认真表达了对基层基础业务重要性的分析,没想到再次被“发现”了。人事领导说,“别看小赵话不多,文字表达能力很好。”这一夸,我被夸去了综合办公室。

《无与伦比的美丽》剧照
本以为办公室就是安安静静写材料,没想到不是我以为的那样。接待、应酬、陪领导出差、处理各种杂事,最后一项附加工作才是坐下来写材料。除了写东西,每一项好像都是我怵头的事情。

“多锻炼锻炼”,这句话在我每次打退堂鼓的时候都会响起来。虽然我不擅长跟陌生人讲话,不擅长同事间的客套,也不擅长上下级间的奉承,但是我可以把各种琐事流程化,做成详细的配档表,让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人精准到点。虽然我不擅长酒桌文化,但是我可以细心地记下每位宾客的特殊要求和个人喜好。虽然我出差时说不出什么,但是我擅长倾听和记录,可以第一时间出稿一篇领导满意的调研报告。

就这样我逼着自己“锻炼”,但永远达不到要求。领导说,“小赵啊, 虽然你不爱讲话,但是该说的还是要说啊!”“小赵啊,人不能总埋头干活,要多宣传宣传自己。”“小赵啊,要多表现自己,才能被提拔啊!”“小赵啊,年底快到了,述职时可不能再谦虚了,不然功劳要被其他同事抢走了。”

《一路朝阳》剧照
述职,还有述职!

述职终究是我年底绕不过去的坎,第二次述职我要随大家一起上台发言,每个人都要用最华丽的辞藻和最亮眼的数字来总结自己一年的成绩,并表达出对来年最铿锵有力的规划。我用尽全力写了两页纸:有的工作不是自己一个人做的,没好意思写;有的工作不是自己牵头的,也没敢写。我把述职报告初稿拿给部门领导看,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小赵啊,你这述职写得太谦虚了。”领导提笔给我标了几件“大事”,我说可是这些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写上岂不成了吹牛皮?领导说,“小赵啊,你要有大局意识。来听述职的还有上级领导,你太谦虚了,会显得我们部门这一年很闲。”原来述职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我按照领导的意思又改了很多次,最后终于勉强过关。述职那天,我们部门预订了单位最大的会议室,因为是“核心”部门,大领导亲自来听。那是一个圆桌会议室,茶色桌子围城两个半圆,每张桌子后面配着一把黑色的真皮转椅。半圆的最中间有个发言席,立着一个无线麦克风,红灯一闪一闪的。

《夏日奇妙书》剧照
硕大的会议室,只坐了不到十个人,空旷里平添了几分紧张。会议室的地毯带着清新剂的气味,崭新的真皮座椅发出特殊的皮具味,两种气味混在一起,让人透不过气。大领导简单介绍了我们部门的重要性,然后便开始了述职大会。

从部门领导开始,逐个人站上发言席。入职以来,我还是第一次听他们在公开场合发言。大家都用最字正腔圆的语言总结着自己一年的所做所思,即便是普通话不太过关的老同志,也听得出在台下花了功夫练习发音。果然,大家都适度夸大了自己的成绩,甚至抢先说了我的工作。

我越听越慌乱,直到听见了自己的名字。我拿着修改后的四页纸,站在了发言席上,看着麦克风的红灯一闪一闪,刺眼地盯着我。我鼓起勇气抬头看了一眼下面的领导,忽然找到了当年站在基层营业厅的感觉。我感到自己在缩小,眼前的领导在变远,就像电影里那种长镜头,本来看得清的人,渐渐拉远、模糊。我下意识地掰了一下话筒,没想到发出了巨大的嗡鸣声。我吓得大叫了一声关掉了话筒开关,那个红点终于不亮了。

我就这样关着麦克风念了四页纸,中途伴随着无数次清嗓子。时间就像过了几个小时,但我知道其实只过去了不到十分钟。我如释重负地合上稿纸,抬眼瞥了一眼台下的大领导,紧皱着眉头。

《二十不惑》剧照
考核结束后,我的述职成绩果然是部门最低,听说大大领导对我这“重点对象”的栽培露出明显的不满意,不知是不是之前部门领导对我吹嘘过度了。这次不大不小的打击后,我好像彻底泄了气,对强迫自己“锻炼一下”的想法也愈加抵触。我反复思考究竟是自己性格有问题,还是这个岗位不适合我。

每每当我下定决心抱怨是岗位不对,部门风气不好时,领导就会来给我一次精准打击,告诉我光做不说的坏处,“只埋头干活不懂得宣传,在哪里也做不好。”当我心灰意冷觉得其实是自己性格不好时,领导又会来语重心长地安慰我,“小赵啊,你干活仔细、起点又高,说不定下次竞聘就到你了。”

加深这种痛苦的是一次基层调研。说起这次调研,其实是源自于另一个调研。我们总部的领导去基层搞穿透式检查,结束后召集部分员工搞了一次座谈。在听取了各种“肯定式”建议后,终于有位年轻员工提了一条实质性的建议——需要基层使用的信息系统过多,用户名密码容易记错,“数字化”没有减轻基层负担反而增加了工作时间。
《县委大院》剧照
为了核实这次调研的问题,我们单位的领导要再搞一次调研,作为综合办公室的年轻笔杆子,又刚从基层锻炼回来比较了解情况,我是陪同领导下基层的不二人选。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根本不需要二次核实。如果真需要反馈调研结果,最多让各平行单位报一个系统和用户的统计表即可,毕竟系统都是各业务部门研发上线的,究竟有多少系统,功能是否能合并,用户是否能统一,不就是他们商量一下的事情,为什么要再去劳烦基层使用者呢?

我把这样的想法透露给了自己的领导,部门领导盯着桌上养生壶,轻轻地摁了一下电源键。本来咕嘟咕嘟冒着泡的茶壶瞬间不响了,盖子老老实实地盖在了茶壶上。

“小赵啊,你还是太年轻了。”领导说,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发给本级部门做个统计,上级领导会觉得我们敷衍了事,会觉得他们发现的问题是个没有价值的小问题,更会觉得我们对上级的指示不重视。如果我们再搞一次调研,就说明他们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问题,提得好,提得对。这次调研,不仅要搞,还要搞大,搞久。“小赵啊,听说你们年轻人喜欢玩自媒体。这次调研不仅要出稿子,还要有图片、有短视频,宣传工作要跟上。”

《凡人歌》剧照
我听了领导的解释,觉得也有道理。这次调研确实搞得很“正规”,我按照领导的要求,一点点做着安排。领导说,我们不要仅仅着眼于调研,要结合“降本增效”搞成一个活动,以后每年都可以延续搞主题活动。我连夜加班起草了活动方案,按照部门领导的意思,把单位核心系统涉及的几个部门都列为了成员部室,以为基层减负为目标,以系统为抓手,以调研问题为突破口,整理系统功能,梳理部门职责,最终实现工作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这样的方案果然得到了大领导的肯定,但是我心里又有了新的嘀咕。“本来我们只是答复一下上级,这样搞我们就成了牵头部门,岂不是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部门领导会心地一笑,“小赵啊,上面经常强调工作要搞创新,但我们这样的后勤部门没有自己的业务很难创新。这样一搞,我们的创新不就来了吗?你个人的年终总结里,不也有成绩了吗?这样的活动,至少可以给你的述职报告里添上一页纸!”

领导的答复“醍醐灌顶”,我无言以对。

这个活动按照我亲手写下的《配档表》一个月一个月推进着,下面每月一报告,我们每季一督导。每次下基层,我都要带着近十个成员部室的同事,浩浩荡荡去不同的地市调研。但是奇怪的是,大家好像都忘记了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只是为了核实整个单位使用的信息系统,看看哪些可以停用或者合并。更奇怪的是,当年给上级单位提这个建议的年轻员工,我们始终没有找到,或者说没有人去找。

《玫瑰之战》剧照
在反反复复的下基层、写报告的过程中,不得不说我也收获颇丰。我从一个坐在会议桌边边角角一言不发的小员工,慢慢成长为可以坐在正中间、有自己独立席签名牌的“主角”,我不仅可以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还可以引导整个会议的进程。

只是这样的成长,让我自己越来越不喜欢。因为我在基层锻炼的半年里,深知普通营业机构工作的繁忙和琐碎,深知每天从记录本里翻找数个用户名密码再签到各种管理系统的困难,更深知报数据、报总结的时间都是夜里加班换来的。有时候我会共情那个提了真正建议的年轻人,好像他说出了我一直想说却说不出口的问题。
那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的年度活动圆满收关。按照领导的指示,我不仅形成了完美的总结报告,用数据、图表相结合的方式给他做了漂亮的PPT,我们还申请了经费表彰了年度活动组织较好的单位,开了总结表彰大会。领导要求活动要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在每个月、每个季活动动态宣传的基础上,我们还专门申请了一个公众号,定期制作活动小视频,当然素材也都是要求基层按月报送的,并且纳入了考核。我还写了一篇几千字的通讯稿,行业纸质报刊专题报道了我们创新组织的活动。听说,总部领导对我们省的整体工作十分满意,在年度考核里给了专门的加分奖励。

最主要的是,经过这一年风风火火的活动,基层反馈意见的数量锐减,这一点让领导们也很满意。这真是一场多赢的举措,除了当年提出问题的那个年轻人,皆大欢喜。

我那一年的述职报告,是领导亲笔给我修改的。做了几十年老笔杆子的他,给我亲手批注了五个晦涩难懂的小标题,但是却博得大领导的赏识。那一年我的个人年度考核,得了部门普通员工的最高分。

这一切,我却笑不出来。

《欢乐颂》剧照
在整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活得更加地割裂了。我一方面觉得领导的观点都有他的道理,也确实给我个人和部门的发展起到了正向的作用;一方面又觉得这样的工作方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做。

我个人的性格也是在冰火两重天里来回拉扯。每次带队调研时,我好像把自己融入到了一个不得不扮演的角色里,能说会道。但是每次回到独处的环境,我又触发心悸般心脏难受,好像透支掉了一天的社交余额,特别抵触再次进入那种状态。这样的“成长”不仅没有给我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反而让我特别害怕听到同事、领导的赞扬和鼓励,特别害怕再接到新的“锻炼”任务。

这样的情况加深了我之前的疑虑: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岗位有问题。

在这样反反复复的纠结中,我熬过了职场的第五个年头。我来回在“我有问题/别人有问题”中切换,说不清到底是我本身就不爱讲话,还是职场让我变得更不爱讲话了,这种状态逐渐变成了一种内耗。看着每做一项小工作都会主动写一篇新闻宣传稿的同事,我逐渐从自惭形秽到高度效仿再转变为反感厌恶,对于业余时间借着团建搞关系的聚餐,我也开始编各种理由拒绝参加。我从一位职场新人,迅速成长为了一名业务骨干,又逐渐变回了一位职场i人。

《城中之城》剧照
最近单位搞人才培养计划,政策向直留机关的大学生倾斜。领导说,今年的述职大会,对我很重要。但是我感觉自己已经到了一种逃离的边缘,好像再不主动做点什么,就要被一个强大的黑洞吸进去,彻底失去原本的自我。

今年的述职报告,我写了两个版本。深谙领导喜好的我,其实已经可以熟练地写出他们想要的范文了,只是这个版本,不属于自己。在另一版总结里,我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长短板,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并不想“被提拔”,我想踏踏实实做一点专业性的工作,就像我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师父那样,一辈子哪怕只能安安静静地做好一件事,不去追逐那些华丽但缥缈的“成绩”,也能换得自己平静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但是以职场i人的胆量,我知道自己没有勇气站在台上念第二版述职报告,这条路要彻底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与过去不同的是,我决定拿着属于内心的那份真实报告,去找领导谈一谈,好好地替自己述个职。

没想到领导就像现在可以读心的大数据软件,下班后及时找到了我,“小赵啊,最近各层级在统计员工的自媒体账号,你网络玩得好,可不能随便发表负面情绪言论呀!”我的职场角色瞬间又窜了出来,“放心吧领导,我连朋友圈功能都关闭了。”好可怕,不知不觉中,我的嘴巴已经先于大脑地摆脱i人了。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同同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