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孩子被“欺负”,家长教孩子“打回去”真的对吗?
文化
2024-12-28 21:02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訾非
霸凌的高发期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也就是11-15岁这个年龄。这个年龄也是青春期的最初阶段,所以未成年霸凌与青春期心理有一定的关系。
霸凌和人际冲突经常被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它们判然有别。
人际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它甚至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需要经历的生命体验:在球场上因为判罚分歧而发生争执,因为流言蜚语而与人龃龉对质,在朋友关系中因误解或者背叛而恶语相向,因为学习上的竞争引发敌意和攻击……诸如此类的冲突,在青少年时期可谓司空见惯。
这些冲突即便没有成年人的干预,青少年也可能自己妥善解决并从中学会处理冲突的经验和教训,于是人际冲突的出现和解决便起到了推动人格发展的功用。
不同于人际冲突,霸凌往往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有益的体验。
被霸凌者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会转化成持久的创伤记忆,带来长期的抑郁情绪和孤独感。被霸凌的经验也经常影响被霸凌者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十条》剧照
从霸凌者的角度来说,霸凌行为如果没有受到有效的遏止,霸凌者成年后变成虐待者或者犯罪者的几率要比其他人大得多。
霸凌和人际冲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被霸凌者和霸凌者存在明显的力量上的差距。被霸凌者和霸凌者在数量上经常是“一对多”或者“少对多”的关系。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被霸凌者遭受欺凌时的痛苦和无奈自不待言,即便是一对一的关系,被霸凌者若在力量上会远远低于霸凌者,其受到的伤害程度并不会小于一对多的情境,青少年里的“大欺小”就是这种情况。这个“大”,可以是年龄更大,也可以是身体发育得更早,或者拥有性别的身体优势
(主要是男生对女生)
。
除了身体上的力量,心理上的力量悬殊在霸凌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群人在人际上排挤一个人或者少数人,虽然没有动手动脚,所产生的压力和痛苦经常不亚于身体上的欺凌。“一对一”的心理霸凌当然也不少见,胆怯敏感的青少年经常成为胆大轻狂的同龄者霸凌的对象。
《悲伤逆流成河》剧照
除了“弱对强”的不对等局面,霸凌和人际冲突的另一个区别在于:
霸凌者对被霸凌者的欺负与伤害一般是重复的、长期的和习惯性的。
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丹·奥维尤斯
(Dan Olweus)
教授对霸凌的定义就强调了这个特点:“某个人长期暴露于一个或多个他人主导的负面行为下……这些行为
(身体接触、语言或者其他方式)
乃是故意给此人带来伤害或者不适。”
这是对霸凌的最早的公认的定义。
不过,虽然“长期”一般被看成霸凌的重要特征,单次霸凌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这样的案例:一位平时只和男生交往的初中女生,被同班的女生们“怀恨在心”。几个女生精心策划,在某次集体郊游的时候把该女生骗到偏僻的地方殴打。事后这个女生转学离开了这个学校。
这种虽然单次发生,但精心预谋、充满恶意的行为,显然不是“人际冲突”这个概念能涵盖的,它也应该被看成一次霸凌。
所以,霸凌的核心特征是力量处于优势位置的个人或群体对于力量处于劣势地位的个人或群体的有意的欺负和伤害行为。
除了力量上的悬殊,施害者的意图也很重要——霸凌的意图就是让被霸凌者痛苦,并且从被霸凌者的痛苦中得到快感——或者自以为维护了某种“原则”。而在霸凌发生前,被霸凌者并未让霸凌者遭受过同样严重的痛苦。
《黑暗荣耀》剧照
当青少年成为霸凌的对象,他们大概率不会告诉老师和家长,甚至在面临很严重的欺凌的时候也是如此。
有的青少年即便尝试从老师和家长那里获取帮助,也会把事情轻描淡写,给老师和家长一种“小事一桩”的印象。很多成年人在回忆小时候被霸凌的经历时,也奇怪于自己当初为什么不从父母老师那里认真寻求帮助。
这种现象要首先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理解。11-15岁的青少年,正是把人际关系的重心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转向朋辈关系的关键期。
他们渴望同辈人的认可与接纳,害怕被朋辈孤立,同时又非常渴望脱离长辈的控制与关注,彼时他们对父母和老师多少是有些敌意的。
在被霸凌的时候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在被伤害的痛苦之上其实又多了一份向父母低头的羞耻感。他们岂止不愿意把被霸凌的经历告诉父母,他们甚至不太愿意把自己关系亲密的同辈人——更不用说恋人——告知父母。
他们宁愿把自己拥有的朋辈的圈子同他们与成年人的关系圈子隔离开来。
除了这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就不那么正常了:那个被霸凌者从家长老师那里体验到的也是被霸凌的感觉。
他被有些同辈人选择为霸凌的对象,乃因为他性格温顺,没有棱角——而他的棱角恰恰是被蛮不讲理和缺乏共情的父母等成年人磨平的。如果希望被霸凌的青少年愿意寻求成年人的介入和帮助,家长和学校就应该避免打压式的教育,给青少年一个安全、可信赖的依恋和成长环境。
一个安全感充分的孩子,不容易成为霸凌的对象,在遭遇霸凌时,也更愿意寻求帮助。
不仅如此,2008年尼克森
(Nickerson)
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在看到他人被霸凌时,更有可能愿意站出来提供援助。
《狗十三》剧照
鉴于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家长和教师需要对霸凌现象有敏感性,需要向青少年普及与霸凌有关的知识,有必要主动了解和倾听青少年的人际体验,也需要建立一些方便有效的霸凌投诉机制。美国学者麦克凯林
(McCallion)
在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以学校为基础的反霸凌项目
(school-based anti-bullying programs)
,通常能减少四分之一的霸凌行为的发生。这个研究结果所显示的霸凌预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它同时也显示了霸凌现象本身的“顽固性”——毕竟在有干预项目的情况下,四分之三的霸凌行为依然发生了。所以,霸凌发生之后如何应对与处理,是反霸凌的最重要环节。
青少年人际冲突,即便在力量对等的情境里,“他打你,你就打回去”也不是一个合适和有用的建议。
家长们或许认为,孩子在碰到针对他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时,第一时间的反击会减少再次被欺负的可能性。但冲突总是在一定情境里发生的,青少年已经有能力对冲突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反击的后果做出判断。
简单的“打回去”的建议,让他们觉得草率笼统。如果他们真的按照这种简化的原则行事,反而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际问题。
在青少年面对攻击行为时,第一时间应该展现坚定的制止态度,“你不应该这样做”“请立即停止”“请不要用这种方式说话”……坚定的话语对于使用暴力者有震慑作用、也有镇静作用。有这样坚定的态度,即便最后不得不使用武力保护自己,也会更有节制。
这种态度需要家长们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提醒和示范,并且以身作则。
《三十而已》剧照
据笔者观察了解,被霸凌的青少年的诉求,多数情况下不是对霸凌者的以牙还牙或严厉惩罚,更不是上升到司法层面去对簿公堂,而是来自霸凌者的真诚道歉和适当补偿。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恃强凌弱不是人世间的主流,霸凌者终究不得不向公义低头。
这是被霸凌者对生活的信心、对世界的信心的恢复过程,也是霸凌者反思伤害行为、承担责任,并因此得以成长的过程。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
2025进阶指南,“见世面”破解前路迷局
当教师不再是铁饭碗,你还会卷教资考试吗?
当爱指手画脚的外婆,遇到了强势的我妈
让我们像春天一样,再次出发
2025的开年25个金句,哪一条戳中了你?
裸辞后,我终于学会对抗生活的无序感
开年最值得探访的目的地,为何是它?
有什么书非读不可?这3本建议死磕
逃离倦怠,如何丝滑的跨入2025年?
年度歌单|哪一首歌代表了你的2024?
“海陆空”难题,公益生态求解
为了每天赚几块钱,父母迷上了直播间打卡购物
2025,向光许愿,重新出发
2024:技术赋能,点亮数字生活新图景
考研结束了,但我好像还没有“成人”
努力前行的成年人,都值得一朵“小红花”
沉迷“薅羊毛”的我,发现自己才是被“薅”的那个人
大山深处的生命教育:隐匿的缺口
韩国空难:“鸟击”外,还可能有哪些致命原因?
30岁裸辞后,我妈成了我最好的自媒体搭子
中年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情绪自由”
没借钱给亲戚的我,差点儿被愧疚感压垮
四十多年来,为了搞钱,中国人有多野?
美国“最成功的卸任总统”去世:一个生不逢时的“好人”
年过五旬的妈妈,靠自学英语变现
兼职养家的编剧们,教出了最会说情话的AI男友
运城人的冬天,吃得能有多暖和?
35年后,我们为何还会为这部童书流泪?
当代人的爱与亲密,都藏在一顿饭里了
当一直在等父母道歉的小孩,成为了母亲
毕业上班第一年,我提前陷入了“过年恐惧”
去新都寻找记忆中的童谣,抚慰2024岁末的你
年末“性张力”天花板,是一个英国杀手?
独居的我,受够了没有隐私的童年
2024,我们在轻与重中寻觅答案
孩子被“欺负”,家长教孩子“打回去”真的对吗?
面对“爹味”亲友,我的“不好好说话”之道
年末最受期待的古装剧翻车,张颂文也不扛剧了?
最上进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去“华为学堂”为自己“补课”了
潮汕寻香,什么味道可以定义潮汕?
为自己维权讨薪的打工人,后来找不到工作了?
和同事一起“蛐蛐”领导,会让友谊更牢固?
最“敢拍”的爆款国产剧回归,这次失灵了吗?
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爱上穿男装?
畅销书爆改推理互动桌游,与福尔摩斯一起《罪城追凶》!
跨越地理单元:一个科技品牌的“上山下海”
我好像发现了戒掉拖延症的终极方法
不愿意回家过年的我,害怕“季节性亲戚”
中央连续发文,我们的养老金要全面上涨了?
困扰老人的“失智症”,可能有救了?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