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来自众人的信任,信任来自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奉献来自对事业的无限热爱。”
——阎丽
从“北大荒”走出的农村姑娘
阎丽,193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大面积沼泽和沼泽化土壤的形成,这里素以“北大荒”著称。直到20世纪7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开垦建设,把这个“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性格开朗、泼辣直爽的阎丽。
阎丽兄弟姐妹众多,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值得庆幸的是,母亲是个思想开明、重视知识的人,这也为家庭子女们打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阎丽从小生性活泼开朗,爱唱爱跳,上初中时,在学校的合唱队中,她就是个拔尖儿的“女高音”。
初中毕业之际,“东北音专”附中招生的消息传到了学校,于是阎丽立刻报名参加。1953年,凭着一副“金嗓子”,她顺利通过了考试,走进了专业的音乐学府。
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合影(1954)
进校一年后,阎丽发觉自己并不太适合学习声乐,准备改专业。恰巧这时教授古筝的老师得知了这一情况,同意收她为徒。由此,阎丽的生命轨迹和古筝蓦然相交,而她又是何其幸运,她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当时古筝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曹正。曹正文学功底深厚,文化修养极高,在给学生们上课时常常谈古论今,吟咏诗词。在曹正老师的熏陶、影响下,阎丽逐渐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古筝艺术世界,并沉醉其中。
与曹正合影(后排左一 阎丽)
1956年,阎丽高中毕业后顺利升入本科,这时即将迎接她的,又是一位古筝大师,即当时被筝界誉为“筝王”的赵玉斋先生。赵玉斋勇于革新,他创作的《庆丰年》,开双手配合演绎筝乐之先河;他改革的21弦筝,拓宽了演奏音域,增加了琴体共鸣;他参与研制的转调筝,为古筝在新时代的发展推波助澜……
与曹正、赵玉斋合影(后排右一 阎丽)
作为学生的阎丽都身置其中,目睹了这个辉煌的盛景,也见证了这段光辉的历史,这一切更让她对古筝难以割舍。1961年,从沈阳音乐学院(前“东北音专”)毕业后,阎丽留校任教,自此走上教学岗位。
1960年毕业纪念(后排右一 阎丽)
她反复实践总结前人经验,同时多次外出求学,向各地老一辈筝家求教。从1978年开始,她千里迢迢远赴广东、上海等地,先后拜访了林毛根、高哲睿、黄长富、郭鹰等,向他们学习南派筝艺。
和赵玉斋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杨娜妮)
当时,全国各地的老先生们虽各自整理、编写了一批曲集,但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信息传播渠道匮乏等原因,筝界同仁间的交流并不顺畅。除了跟前辈们学习得来的曲谱,手上并没有太多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
与赵玉斋老师接待来访古筝演奏家张燕(左二)
于是,阎丽决定自己着手编写教材。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她稍有一点儿时间便都花在了这项工作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她先后整理、编写了《潮州筝曲》《少年儿童筝曲集》《传统筝曲集》《新作品筝曲集》《双手筝曲集》等14册各种类型的曲集,以及《古筝知识》《古筝基础奏法》《古筝初级教程》等教学工具书。
阎丽整理教材及工具书(部分)
20世纪80年代,古筝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创作、演奏、教学、理论等各方面的发展日臻成熟。随着古筝学习人数的大幅度递增,一本囊括各方面知识的古筝教科书便成为时代的需求。
阎丽编选《曹正筝曲选集》
身在教学前沿的阎丽,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趋势,便于八十年代初开始了一套系统的古筝教程的编写工作。
她广泛涉猎古籍文献,查阅现代资料,研究古筝艺术的沿革过程以及现代教学取得的经验成果,把她编写的14册教材和发表的约10余万字的论文,以及搜集、整理、创作、改编的四、五百首乐曲加以筛选、归纳、整理,然后厘定编目,安排章节。经过10年创作,七易其稿,终于在1989年完成了《古筝教程》的编著工作。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欣耹阎丽曲,绕梁三日吟。
在《古筝教程》一书中,阎丽确定了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三阶段训练体系,并针对每一步的教学和训练,撰写教学指导,编写练习用曲。
《古筝教程》一书中的练习曲和乐曲,其中有170余首,是阎丽在她之前所编的14册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重新编成的。她秉持的理念是通过大量的曲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来巩固技法学习,提升演奏水平。199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委举办的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中,《古筝教程》荣获国家教委二等奖。
阎丽、徐岩、徐杰编著《东北风筝曲与论文集》
除此之外,身为古筝教育者的阎丽还倡议创作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古筝作品,为此,她查找大量东北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东北风》《兰桥魂》《闹秧歌》《辽南情》《情戏春来》等东北地区风格筝曲20余首。
《忆》
演奏:贾晓莉
交流活动照片
为了使东北古筝事业得以更加有序、高效的发展,1989年,在阎丽的积极倡导和多方组织下,东北古筝学会(即今北国古筝学会)成立。
晚年传播筝艺
延伸拓展 | 点击阅读原文
中国古筝网专访:古筝教育家——阎丽
阎丽(1936年10月29日~2024年10月27日,曾用名阎俐),著名古筝教育家、理论家、演奏家、东北风格筝曲创作领军人,原沈阳音乐学院教授。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顾问、中国民管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顾问、北国古筝学会会长。从事古筝教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多次被授予“优秀园丁”、“优秀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其弟子遍及海内外。曾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一带一路”国际筝乐学术交流季获“古筝艺术终身荣誉奖”等。
专著:《“腕摇动”和“四指分指”奏法练习曲》《古筝教程》(荣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科书二等奖)。
音像专辑:《古筝初级教学与筝曲欣赏》《古筝教程名家名曲精选》《无锡景》《潮州筝及潮州筝曲》《河南筝与河南筝曲》《山东筝及山东筝曲》讲座。
音乐作品:《春耕谣》《缅怀》《兰桥魂》(获中国民族音乐作品评选“优秀作品奖”)《阳关三叠》《辽南情》《睡吧,宝贝》《南泥湾》《小小竹排》等等。
论文:《古筝弹奏中的紧张与放松问题》《论筝的按、滑、揉音奏法》《论筝的颤音奏法》《论东北地区筝曲演奏风格特点》《论山东筝曲演奏风格特点》《论赵玉斋大师的演奏艺术》《古筝在东北地区的实践与回眸》以及《如何防止职业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