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躬行实践 】土默特蒙古语会话班全体师生携内蒙古自治区哈霖纳文化公园公司鄂尔多斯历史文化考察实践圆满结束

文摘   2024-08-27 13:14   内蒙古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学以致用 躬行实践 土默特蒙古语会话班全体师生携内蒙古自治区哈霖纳文化公园公司鄂尔多斯历史文化考察实践圆满结束

   鄂尔多斯在历史的长河中汇聚了众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底蕴深厚、风格独特、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8月24日—25日,30多名土默特左旗蒙古语会话班学员李其木格老师的带领下赴鄂尔多斯市圆满完成了为期2天的考察学习活动。 

   2015年7月,在土默特左旗旗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李其木格老师和霍春燕老师牵头开办了土默特左旗蒙古语会话学习班,为热爱蒙古民族语言文字的朋友们搭建了一个学习平台,为学习恢复蒙古族语言文字创建了交流平台。在教学中,针对学员们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作息时间,采用微信授课和课堂授课两种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微信授课群每日授课,从学习字母、学习会话一直到学唱蒙古歌曲等。微信授课练习群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交流。每周星期五下午3:00-5:00、每周星期六上午9:00-11:oo安排课堂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学习字母、蒙古语会话和学唱蒙古歌曲。为渴望学习蒙古语的朋友们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语言交流环境。截止目前,参加微信平台授课的人数达到1000多人,学员主要分布在土默特左旗、呼市周边,同时学员遍布全国各地。也有海外侨胞加入到微信学习平台,九年来,通过微信网络平台学习和语言交流,大家在语言交流和文字学习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学员们从不会讲蒙古语到学会使用蒙古语进行日常交流,现在学习民族语言的环境和氛围越来越好,这项工作的成效已逐渐显现出来。从语言交流、民族服装和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逐步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学员们不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彻底改写了我们土默特左旗蒙古族人不会讲蒙古语的历史。  



图1:学员们参观成吉思汗陵合影



图2:学员们参观成吉思汗陵合影


图3:学员们参观成吉思汗陵



图4:学员们参观成吉思汗陵

图5:学员们参观成吉思汗陵

图6:学员们参观成吉思汗陵合影

   学员们在鄂尔多斯市参观学习了众多文化园区,包括成吉思汗陵、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的艰难曲折,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足迹,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加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语言文化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淬炼修养,增长课本以外的知识与本领,在固有的知识上被新增加的知识“刷新、纠正、进步”。

   此次考察学习活动,在古老又充满探索性的文化之旅中,让同学们加深了专业知识、激发了学习文学的兴趣,增强了对待自己专业的学习态度。还让他们领略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学生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学习考察活动得到了土默特左旗民委和土默特左旗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内蒙古哈霖纳文化公园公司的友情赞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内蒙古哈霖纳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创建的内蒙古哈霖纳文化公园成立于2020年,位于玉泉区沙梁村,是在玉泉区政府、小黑河镇政府、沙梁村村委会和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成立的,公园内建有“查干库伦敖包”和“塔林嘎拉”祭火台,敖包最开始是用来辨认方向的,是当作路标来使用。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图腾,成为了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敖包,本意是“堆子”,也可以叫做“脑包”、“鄂博”,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或木堆等。
  “查干库伦敖包”,位于玉泉区沙梁村哈霖纳公园,“查干”一词在蒙古语中除指“白色”外,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圣洁、纯洁”之意。“库伦”指的就是围起来的草场,通俗的说,指的就是“围栏”,草原上一方方“库伦”,翠绿欲滴的青草夹杂着点点野花,散发着芬芳。慢悠悠的绵羊,在草场里悠然自得。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或许难以想象,牧人每到春夏就把牛羊,赶到“库伦”里吃草的画面。但这种近乎原始的放牧方式,却是古老生活智慧的体现。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此后,在蒙古族中又演变为神物,即使在寻常的旅途中,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清人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

   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

   “查干库伦敖包”寓意我们大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在广袤圣洁的查干库伦里,兴一方经济,交四方朋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塔林嘎拉”祭火台
 “塔林嘎拉”祭火台,位于玉泉区沙梁村哈霖纳文化公园,塔林嘎拉即草原火的意思,寓意哈霖纳文化公园兴旺发达,红红火火,永不熄灭。同时也象征着哈霖纳文化公园民族团结之火永不熄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源远流长。
   蒙古族祭火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地方在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不同于汉族的祭灶。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古代蒙古族萨满教巫师认为火与火神可以驱逐各种妖魔与邪恶,医治疾病,施恩惠于人类。由此也可以说蒙古民族的祭火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遗俗。

   农历历腊月二十三,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仪式就在这一天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在家里祭祀火神。旧时,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皇亲贵族则在腊月二十四。
   与汉族“祭灶神”不同,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通常在胸叉内填满红枣、黄油、冰糖、奶酪、柏叶、哈达等,用白色羊毛线缠绕九圈后煮熟。到了晚上上灯时辰,在灶膛内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围干牛粪,将灶火点燃。“祭火”时,男主人双手托起煮好的羊胸叉放入火中,全家人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之后,他们还在煮肉的汤里下米煮粥,并放入奶酪、糖和黄油等,享用“祭火”的“口福”。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
  内蒙古哈霖纳文化公园内风景秀丽,建有游泳池、感恩湖、垂钓池,同时拥有餐饮部、棋牌室、音乐吧、书画室、红色革命宣传长廊,是您休闲、度假、聚餐的好去处。

哈霖纳文化公园垂钓池



哈霖纳文化公园(董事长:岱钦先生)

     

餐饮部


餐饮部


餐饮部


餐饮部


——餐饮部特色蒙餐——



凉亭


  土默特左旗蒙语会话班举行会话班成立九周年庆祝活动是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踏上新征程、开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举行的。本次庆祝活动不仅是蒙语会话班九年工作的总结会,也是一次唱响各民族大团结的推进会,它进一步激发了土默特地区各族儿女学好蒙古语言文字的信心,同时也振奋了全旗同胞们踏上新征程、迈进新时代的坚定步伐!


扫码获取“土默特之声”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土默特之声》!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

土默特之声
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包括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武川、和林格尔、托克托县、清水河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联系人:土默特之声创办人任瑞新,电话:1394711329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