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文化之土默特十三敖包背后的故事

文摘   社会   2024-10-23 20:30   内蒙古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长按关注土默特之声”有意外惊喜


说起土默特十三敖包,那可是土左旗老百姓最熟悉不过的,十三敖包座落在土左旗察素齐奥林匹克公园北端,他代表着土默特的民族文化象征。



土默特十三敖包发展历史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敬畏天地,崇尚自然,有着天人合一理念。土默特十三敖包历史源远流长,清朝时期,座落于今固阳县境内的“克丘十三敖包”是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土默特部落从东北分别把达尔罕、茂明安等部落迁移到土默特部领地北部,并兴建的与土默特部的地界敖包。“克丘”蒙古语意为“雄猛威武”。

      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强旗,土默特左旗于2016年秋,将“克丘十三敖包”迎迁土默川。在此之前,土默特敖包祭祀已于2012年和2015年分别被呼和浩特市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遗扩展项目。非遗传承人提出倡议:爱党爱国,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文化旅游资源,为土左旗社会建设和人民富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民间故事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的生活。人们的丧葬一直是天葬,用毡子裹住尸体放在木制的“勒勒车”上用牛车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找不到安葬地点,于是,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

另一种说法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关。据说,在公元13世纪时,铁木真经常与蒙古各部争战。每征服一个部落,他总要在高山或高处堆起土堆,或用石块垒成石堆,插上旗帜做为标志,意为征服。

随着时代的变迁,敖包的内涵逐渐丰富,形式也多样起来。最初只有一个代表保护神的敖包,后来演变成三个敖包:中间较大的代表天神,右侧代表地神,左侧代表先祖,七个敖包即代表七个卡尔格佛,十三个敖包即供奉十三个勇士。

祭祀意义

土默特十三敖包的传统祭祀日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祭敖包为祈祷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敖包在牧民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



祭祀形式

祭敖包时,首先点燃香火,同时将祭品献于祭坛之上。然后,要顺时针绕敖包三圈,(既可以绕十三个敖包,也可   绕主敖包。)每每走到主敖包正面,都要停顿下来许一个愿。绕三圈后,把哈达系在敖包的围绳上,然后到祭坛右侧,喝奶酒、吃奶食。喝酒时,要用无名手指沾酒,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后将酒轻洒大地。吃奶食时,要将第一口敬献敖包,剩下的自己吃掉。

祭敖包一般只许男人祭祀,而土默特十三敖包男、女都可以祭。祭完敖包后,还要举行规模不等的活动,利用这个机会人们可以互相交流,畅谈土默特历史文化。



扫码获取“土默特之声”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土默特之声》!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

土默特之声
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包括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武川、和林格尔、托克托县、清水河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联系人:土默特之声创办人任瑞新,电话:1394711329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