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钢:为了永久的纪念

文摘   2024-10-16 21:42   内蒙古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在中国近代华人旅法史上有一位老人--钱直向先生(1912--2006)原名:紫祥,又名:志襄、别号:拙翁),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深切缅怀的爱国侨胞。他侨居法国七十个春秋。是中国近代华人旅法史上的重要见证人。在他一生之中投笔从戎海外求学,回国抗战驻法援外,投身二战商海创业……虽几度浮沉,但他总是孜孜不倦,坚定不移,刚正不阿、一直向前。秉性敦厚,重人格、守信用。他看重情谊,轻钱财、鄙铜臭。文儒、潇洒,胸襟坦荡,倔强、诚挚,一诺千金。其人品在侨界可说是有口皆碑。他一生生活俭朴,却乐善好施、时刻铭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给我们后辈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辛亥革命翌年,即1912年5月29日钱直向先生出生于中国河北省徐水县元头村一个满族镶黄旗衰落贵族后裔家庭。童年儿时享受了没几天的八旗子弟的优越生活,随着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历史进程,家境日益衰败。1928年,16岁的他离开学堂,为闯世界谋生,到石家庄学做生意无果,只好又返回家乡续学。1931年,19岁,通过其大嫂妹夫的关系,去天津段祺瑞公馆谋事做,在“三聚成”煤铺工作近两年。“三聚成”煤铺,在当时天津旭街附近(现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40号,河南路与蒙古路之间),距段祺瑞公馆仅一步之遥。是段祺瑞手下伙同其秘书合伙开的一个煤铺,仗着段祺瑞的势力,不受警方管束,专门给所有下野的北洋政府的官员家中送生活用煤。蒋介石害怕日本人利用段祺瑞,再三力邀段祺瑞到上海。也为躲避日本人的要挟和利用,1933年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住在法租界霞飞路1487号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公馆;段祺瑞一走,其他军阀20多家也都先后移居上海,这样煤铺生意就没有了。

21岁,1933年钱直向只身一人由天津坐船到上海,开始遇到了改变和影响他人生道路的贵人李石曾先生。

     【李石曾,名煜𤅗,河北人,清朝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儿子。1902年,李石曾以清朝驻法公使馆孙宝琦随员身份来到巴黎,后任国民党驻法代表,与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统称国民党四大元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说到他与李石曾先生的交往,颇具传奇色彩。

在上海霞飞路段祺瑞居所住的时候,黄浦江的西头福开森路393号有一个叫“世界社”的组织,

【“世界社”是20世纪初由中法两国人士于1905年在巴黎成立的无政府主义组织,中国方面是吴稚晖,张静江,蔡元培,李石曾先生等,法国方面是班乐卫,埃里奥,穆岱先生等。“世界社”为民间组织,主旨倡导文化、教育、经济、建设,沟通东西国际间相互了解,在上海旧法租界福开森路393号有社址大厦。“世界社”传播启蒙思想,并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将推崇科学教育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相结合,给予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重要支持,奠定了吴、张、李、蔡在国民党内"四老"的政治地位。】

        钱直向通过段祺瑞公馆的熟人结识到“世界社”的人,并帮他在“世界社”找了一份秘书助理的工作(李石曾当时四个秘书),因他毛笔字好、滕抄写快且错少,大家送给他“文抄公”的绰号。李石曾先生是个充满好奇,最愿接受新事物的人。他购买了一台中文打字机,这几个秘书不会用,也不学。致使这台打字机一直闲置,尘封已久。钱直向知道后就利用晚上的时间上楼,开始鼓捣学习打字机,在别人晚上娱乐的时候,他一个人就上楼去研究打字机,一个一个字的练习。而这时李石曾恰好也住在四楼。有一天,他正在练习打字,李先生听到有打字的声音,就推门进来说,你会用这个机器吗?钱直向讲正在学习,打不好。李先生让他到办公室来,问他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等,钱直向一一如实应答。李先生说我是高阳的,离徐水很近,咱们是老乡。谈话间,询问他打字是如何学的,钱直向说就是看到这个机器后才学的,对此李先生非常高兴和赏识。就让他写一份履历,放到写字台上,李先生看了以后,第二天又让钱直向写一篇文章。之后钱直向有了正式办公室和桌子,李石曾先生交办的事务,由其他秘书拟稿,钱直向负责打字、建卷宗、请签名、请缮正,钱直向的稿子,直接对李石曾,亦由秘书助理正式升任为李石曾先生的秘书,这已是1934年。就此也展开了他与李石曾先生40年的亲密交往。

两年后,1936年,在李石曾先生帮助下,由“世界文化协会”公派钱直向赴法勤工俭学出国留学。他赴法留学,以半工半读就读于法国格城(GRENOBLE)大学

【格勒诺布尔(GRENOBLE)位于法国东南部。是法国伊泽尔省(ISERE)的省会。坐落在位于阿尔卑斯山区,罗讷河支流伊泽尔河畔。距里昂市东南100公里,距瑞士日内瓦100公里。是阿尔卑斯山山区交通中心。城里的Grenoble大学建于1339年,是法国最老的大学之一。司汤达(著名的法国作家),Berlioz(著名的音乐家)和张伯伦(发现了埃及金字塔)都曾就读于此。】

       主攻文学,兼读政治经济学。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文学硕士学位。钱直向少有大志,学业有成,本可在异国施展抱负。随着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日军节节进逼,南京失守、武汉告急,祖国山河破碎!钱直向此时心神缭乱,坐卧不宁。全国人民人不分老幼,地无分南北,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共赴国难的精神深深地鼓舞着他。素有爱国之志的他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满腔热情,更何况那时正值当年,血气方刚,岂可逍遥于海外!他毅然于1938年放下书包,投笔从戎回国参战。

        他乘意大利轮船从威尼斯东返,当时京沪已经相继失守,只好在香港登岸。家乡已经沦陷,他便辗转到国民政府临时所在地汉口报到。首先面见的是留法先驱,行政院秘书长魏道明先生。

【魏道明,字伯聪,德化人(今江西九江),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台湾省主席。魏道明早年留学法国,1925年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魏道明在上海从事律师事务。1927年,魏道明任民国政府司法部主席秘书。同年冬任司法部次长、代理部长兼建议委员会常务委员。1928年,魏道明任司法行政部部长,1930年任南京特别市市长。1935年任《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总经理。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出任行政院秘书长。】

遵魏道明先生所嘱直接又去找了留法老前辈,时任外交总长的王竉惠先生。

【王竉惠(1881年10月10日——1958年3月15日)男,字亮畴,广东东莞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民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法学家。历任外交总长、司法总长、国务总理、代理行政院院长、第一任司法院院长等职务】 在受到王竉惠总长接见后,钱先生主动请缨上前线,要求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王总长让他听侯安排,这段时间内,钱直向先生的吃住费用均由外交部缴付。数月后,王总长找到他说:国家需要争取外援抗日,这与上前线杀敌同样重要。并根据他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能力,授以外交官二秘衔,令他赴巴黎担任总裁特任驻欧代表李石曾的机要秘书,随国民党中国驻欧代表团返回法国执行开展争取外援的特殊任务。为争取友好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援助,钱直向先生带着国家的重托再度重返法国。

驻欧代表团办事处设在巴黎七区摆渡街(RUE ,DU BAC)37号。当时法国正是“人民阵线”执政时期。李石曾先生与激进党党魁(法国政要、里昂市市长)爱德华.埃里奥(EDOUARD HERRIOT)、社会党领袖雷翁伯伦(LEON BLUM)均为好朋友。1939年9月爆发的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英、法两国当时都有反法西斯组织,与中国抗日战争属同一战线,所以工作进展顺利。很快就得到法国政界和民间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极大的同情和支持。由著名教授郎士万为主席在Salle Wagram召开的民众援华大会,大厦座无虚席,慷慨激昂的演说后当场收到大笔踊跃捐款。李石曾先生也是这次援华大会的主席之一,因病未能出席。由钱直向代表出席。翌日法国报纸都有报导。

在李石曾先生的领导下,钱直向直接与政界接头,与民间联系,大造舆论,推动宣传,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随着日军的步步入侵,我国沿海各口岸均被日军占领,使我外援物资(军火)的进入,受到绝大的阻碍。国民政府电令驻欧代表团与法国政府相商借道安南(即越南)当时昆明--河内是唯一一条境外的通道,越南时为法属殖民地,亟需得到法国政府的允许运入,时任法国殖民部长的社会党党员穆岱(MARIUS MOUTET)先生,正是李石曾先生老友,且与李石曾先生同为里昂中法大学的创办人之一。穆岱先生鼎力协助中国假道安南运进军火。日本向法国抗议。穆岱先生命令驻印支总督伪装军械,声言所运物资均为普通货物,照运不误。由于驻欧代表团华人只有李石曾先生和钱直向俩人,借这种社会关系,这些工作又不能交给外籍职员经手,具体工作还是由钱直向直接去做,有时忙得彻夜不眠。这项工作对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可真是帮了大忙!他除了直接致力于争取友邦援助中国抗日工作外,还间接协助日内瓦中国图书馆、里昂中法大学和巴黎华侨协社工作。欧战开始,法国沦亡,中法交通阻隔,联系中断。钱直向无法回国,开始了漫长的侨居海外生活。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笔名真民,真石增,晚年自号扩武,高阳人。出生于公元1881年(清光绪7年)。其父李鸿藻是咸丰朝的进士,任过同治的帝师,当过各部尚书和军机大臣, 是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李石曾幼年只有五岁的时候曾被其父带到慈禧的跟前,慈禧见他行礼如仪,曾夸奖他日后必有出息。 

2002年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之一李石曾先生(1881-1973)赴法留学创业整整100周年(1902一2002)。 

李石曾先生早年致力革命,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是国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法国是李石曾先生革命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其开创中法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等交流事业的地点。而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李石曾了,即使在法国的学人,也很少有人记得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他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抗战期间,李石曾在欧美从事外交活动。1948年他回国任总统府资政,1949年以后去瑞士,李石曾后于1956年定居中国台湾, 1973年过世, 终年92岁, 葬于台北阳明山。 

钱直向所作词联为:

  “中华国仍然历代俊彦继续千载功勋

    新世纪岂止当年英贤提倡一时风尚”

1966年7月9日李石曾从台北最后一次来巴黎,看望了老朋友,应钱直向夫妇之嘱,当场挥毫泼墨写下了这幅珍贵的墨宝手书。

现手书存于北京寓所内(摄于2013.9)

这是1987年3月21日—3月23日钱直向先生在《欧洲时报》上为李石曾先生写的祭文。

钱直向赴法留学、驻外工作阶段,正好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抵抗德国法西斯侵略最艰苦的岁月。他积极投身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以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尽到了一位热爱祖国、追求理想和进步青年的职责。利用自己外交官的特殊身份,为友邦盟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智救盟友 有惊无险

1940年6月,在德军攻进巴黎前几日,中国驻欧代表团随法国政府撤至博都市(BORDEAUX),为躲避战乱又辗转来到里昂。钱直向作为机要秘书随同李石曾在里昂中法大学住。

【里昂中法大学是李石曾、蔡元培等中华民族“放眼看世界”的先驱创立的,1921年7月8日,“协会”举行首次会议,宣布成立里昂中法大学。这所建于中国境外独一无二的中国大学,即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寻求强国富民道路为初衷。与勤工俭学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石曾、蔡元培等现代教育家直接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提倡“勤于做工、俭于求学”,旨在让更多的普通中国人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留学的目的。】

        这年冬天,刚落过大雪的一天深夜,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室电话突然响起,说要找李石曾先生讲话,李先生是该校校董。来电者说是当年共同创立中法大学的人,欲紧急要求与李先生当晚见面。李先生一副莫名其妙,听声音似曾相识,但无法断定是谁,对方又不肯说出姓名,(是在电话里不敢说)只是急于要求会晤。推想必定是有关系的人和急事,不能不去,危急中钱直向立即驾车陪同李先生雪夜下山往访(大学处于小山上)按地扯找到后,见面方知是社会党要人,前任殖民部长穆岱先生。穆岱先生告知维希傀儡亲德政府正在到处缉捕他,他现藏在「盧瓦业」律师家,怕无法长久掩藏律师家而暴露。提出欲逃离法国,请求救助。为营救这位曾为中国借道安南运输军火援助抗日立过大功的盟友,救人于危难之中,即使冒险也无暇顾及。四人共商妥善办法达半夜之久,最后商定帮助穆逃往瑞士。钱直向又义无反顾亲自驾车送穆岱先生到瑞士日内瓦。沿途均要通过德军的多道封锁线。穆岱先生用盧律师代办“德拉培”的假名身份证件,化装留成大胡子,汽车特别绕道Annemasse一个小关卡出关,那里依然有德军把守,更有民兵巡查,放行十分严格,反复盘问。钱先生灵机一动,谎称穆是里昂大学指导老师,要到日内瓦国际图书馆查找资料,侥幸混过关卡。出关卡之后,两人面面相觑,出了一身冷汗。多少年后钱直向回想起这段往事来仍心有余悸。倘若当时查出真实身份不光穆岱有大难,他亦不能脱身而招致杀身之祸。

在日内瓦,穆岱暂住社会党同志和朋友开的“高那湾”四星大旅馆中避难。此时穆岱身无分文,生活无着,李石曾先生又毅然致电王宠惠外交总长请电汇两千美金济急一位国际友人,暂不必问谁,李老以人格担保,事后备有详细交代。王总长不负所求,如数汇至驻瑞士使馆,胡世泽公使交由钱直向签名收讫并亲手转交给穆岱先生本人。钱直向随后又垫付路费将穆岱先生的夫人和子女接到瑞士与穆团聚。战后穆岱先生又恢复海外部长职位(战后“殖民部”改名“海外部”了),约请钱先生吃饭时,感激中国友人在他瑞士困居时期对他“雪中送炭”。其夫人还提起还垫路费之事,钱先生一笑置之。1952年秋天李石曾先生在巴黎“天下乐园”召开“世界社”,恢复法律手续后的第一次大会,穆是主席团成员之一,面对三百多来宾,慷慨激昂,长篇大话中法两国之友谊及中法教育之成就。

德法停战后,法国在维希临时政府统治下完全丧失主权及领土完整,德军控制了法国全境。中国驻欧代表团在法国已经无法开展工作,决定撤散。经宋子文再三电催李石曾暂先赴美,1941年春李石曾先生在马赛领事馆换成银行家身份及普通护照(当时与西班牙佛朗哥政府还未外交关系,李的外交护照不能用。)取道西班牙、葡萄牙前往美国。由钱直向留守驻法继续未了工作。分手在即,李石曾先生与钱直向相处多年,战乱险境,难料何日相见,不免顾念。为鼓励和安慰,李石曾先生临别给钱直向赠言:“修养锻炼、艰苦卓绝、胆大心细、形园智方。”数年后钱直向回忆这段往事时深情地写道:“【虽然是“秀才人情纸半张”,可是对我未来为人处世寓意至深且大,除感动外,永远珍存。】”

在送李石曾先生到西班牙的火车上,两位挚友光顾相互惜别,钱直向竟忘记该下车了。待发觉时火车已行进至中立区ZONE FRANCHE(两国中间的缓冲地带,不驻军,无税务,只有公安人员。)说话间就进入了到西班牙边界的车站停下,一个车站两国用,一边是法国税关,另一边是西班牙税关,税警例行公事上车查问乘客有无报税货物。李石曾因持有的是两国签证的护照顺利通过,而钱直向正准备带着箱子折回法国,却引起了税警的怀疑,因为送人没有跑到边关上来的,最多送至“中立区”前一站就必须下车。因此边防军怀疑钱直向是试图想混过关未成而慌慌择逃,于是要强行检查钱所携带的几个装满文件的大箱。钱直向十分紧张,因箱内文件涉及盟国反抗德意日轴心国的机密材料,并有一封法国激进党秘书长陶乃雍托带给戴高乐将军的密函藏在鞋垫底下。这些文件万一被搜出,绝对是杀头之祸。怎么办?钱直向急中生智,灵机一动,想起他手上持有的仍是中国驻欧使团工作人员的红皮外交护照,站在边境线上靠法国一边,没有任何“越轨”,因此据理力争,坚持身为外交人员享有外交豁免权,税警无权检查行李。双方僵持良久。时至中午下班,边境工作人员离开去吃午饭,却将钱直向扣在站台上。边界车站,四周都是铁栅栏,又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钱直向四处观察,寻机欲将鞋垫下的密函处理掉。发现站上停有空车,此时守卫正忙着同西班牙边境工作人员交换物品,也顾不得钱直向。钱立即跑到车内,取出鞋内密函撕碎,欲丢进厕所,又担心会掉到铁轨上被发现;左右思量后,他发现车顶换气扇筒,待车开动后气扇转动,可将纸片在途中吹散。他遂将纸片塞进换气扇筒内。

下午,来接班的税警仍坚持搜身并检查行李。他因为已处理好密函,遂变得格外从容而强硬,毫不让步。争执许久,来了一位高级官员,很有礼貌地与他接谈,了解原委后,那位官员说:在边境上,又逢战争期间,负责人员不得不执行任务。既然不是出国,又持合法外交人员护照,实属误会。因战时下午已无火车,遂问钱直向准备去往何处,他一看就势收场,提出回马赛,对方即派汽车将他送回马赛中国领事馆。一场虚惊就这样过去了。

法国上议院秘书长陶乃雍(TONG0-REVVEILON),1943年的一天专程到格城

【格勒诺布尔(Grenoble)】

看望又回到学生身份的钱直向。陶乃雍定好在Trois Dauphins咖啡馆与他约会。不料咖啡馆被地方密探包围,陶当时正好把皮包放在桌子上,里面有陶要交给钱直向在瑞士付寄的重要文件,若被查到,后果定有不测。他急中生智,急忙中把皮包拉到身边,把坐椅扭转方向,犹如同桌而不相识。因钱直向是学生身份,察看过没事;陶虽然改名为律师,依然被百般查问,最后被带到厕所搜身,自然是查无所获,一场灾难,最终化险为夷。事后陶乃雍感激钱直向机智果勇救他一命。

其实像这样类似惊险镜头和场面,在几年欧战中,为协助法国友人和异邦盟友钱直向先生经历多次,这几段故事只不过是其中而已。

临危不惧 援救同胞

1942年春天,德军占领法国后,大肆搜捕爱国人士,指控反德罪,关进集中营,十人进去,九人难得生还。一部分参加法国抗德运动的中国留学生也被德军抓进集中营。一天早晨,一位外籍女生跑来告诉钱直向,她的中国男友T无辜在家里被德国占领军抓去了,被控以反德罪,关押在德军司令部。叫大伙儿都赶快逃跑。不多会儿,几位中国同学也来讲此事,全都惊惶不安。钱直向得悉后心急如焚,为了及时营救,拟直接到德军司令部交涉。很多好心的朋友劝说钱直向不要自投罗网,还是另想办法吧;他谢绝忠告,毅然前往。他这种见义勇为的无畏精神,感动了另一位中国留学生S,愿陪同前往。两个“无知”的青年,就冒冒失失的去“探险”,代表当时中国政府前去德军司令部交涉。

虎穴探监 巧传信函 

       事件发生于1943年。德军占领法国在里昂市附近的维希(VICHY)后扶植了贝当傀儡政府。原法国下议院长、著名反法西斯战士爱德华.埃里奥(EDOUARD HERRIOT)被德军长期软禁在VICHY,行动不能自由,一般人都不敢去探望他。

钱直向与另一名中国学生刘先纬出于对埃里奥的钦佩与同情,一天,冒着被德军杀头的危险,机智地进入了埃里奥被软禁的住处。此时的埃里奥与外界隔绝,完全失掉联系,每日在十分寂寞苦闷中度日。忽见两中国青年来看他,甚为惊喜。双方谈了一个多小时。临分手时,埃里奥亲笔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请求钱直向设法转交。当时德军检查极严,若被发现又要遭致杀身之祸。钱直向知道这封信关系到埃里奥的前途和命运,危险再大也要设法转送。怎样才能将密函安全带出呢?经过冷静思考,终于想出了办法,决定将手提包夹层用刀拆开,把信塞进里层后,再用线按原样缝好。两人出门后,主动将手提包递给德兵检查,德兵看了一下就放行了。

为了完成埃里奥的委托,钱直向与刘先纬作了分工。由刘去美国和美方有关人士取得联系,他则向当时的法国抗德组织反映情况。美法达成协议共同营救埃里奥。后因情况变化,盟军开始全面反击,埃里奥被押往德国。

战后埃里奥返回巴黎,又当选为下议院议长。陶乃雍出任法国教育部长。后来,在埃里奥八十寿庆时,钱直向被邀请参加。在当时军、政、商各界名流人士云集的晚会上,埃里奥一眼就认出了钱先生,热情地拉着钱先生的手,对众人介绍说:“我被贝当政府囚禁时,只有中国人来看我,并将我亲笔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件,粘在拆开的皮包里层,带出大牢就是这位钱先生!”众人对钱先生十分敬佩,整个大厅报以热烈的掌声。

机敏果敢 转移经费  

也是在抗德战争时期。当时法国社会党、激进党、共产党等组织了“民族阵线”。由于德军的严厉封锁,民族阵线的活动处于地下状态。一切经费只能靠抗德人士捐赠,财政上十分困难。为了坚持长期的抗德活动,防止被德国搜获,当时民族阵线决定把一部分捐款送到瑞士银行暂存起来以备后用。

经办人“激进党”秘书长找到了找李石曾和他的私人秘书钱直向两位中国同情人士商量,由秘书长、李石曾、钱直向三人签名,想办法把这笔款项带到瑞士存进银行。并严格商定:今后如果需动用这批经费,必需要其中二人签名方能取款。遂决定由钱直向负责转移这笔经费。深明大义、一腔热血的钱直向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一批金条、美钞装进皮箱,然后乘坐火车直奔瑞士。

一下火车,钱直向看到站台上的德国士兵正在一个个地搜查旅客的行李。怎么办?一旦被查出巨款,不仅有生命危险,更重要的是这批抗德“民族阵线”的经费将遭受损失。前进冒险,后退无路,钱直向在心急如蚁咬的紧急情况下,突然灵机一动:我不是中国外交官吗,身上带有外交官护照,因为外交人员的行李是免检的,何不理直气壮地过去。于是他主动拿出护照,向德军大大方方晃了晃,竟顺利地通过。机智勇敢的钱直向不负重托完成了任务。

到了瑞士,他把钱如数存进了银行。过了一段时间,民族阵线需要动用这笔经费。“激进党”秘书长来找钱直向,希望钱直向签名,由他去瑞士取出这笔款项。为了避免边界德军搜捕找麻烦,钱直向又义不容辞在白纸上先签上名字,交给这位秘书长。由这位秘书长带到瑞士后再签上他自己的名取出这笔款项,以付法国抗德“民族阵线”的急用。

战争结束后由法国下议院议长埃里奥、海外部长穆岱、上议院秘书长陶乃雍三人认为钱直向在二战期间为中法两国政经铺路贡献颇大,联名提议法国政府授予他法国抗战勋章。钱直向则认为抗德战争期间为反法西斯做些工作也是一个侨民分内之事,也出于想回中国的原因,乃婉言谢绝接受这项荣誉。

这段故事钱先生在他《我的点滴回忆》

【1987年2月10日《欧洲时报》载文】

一文中写道:“往常宁肯绕路而行也要避免从军部门前过,这回不知打哪来的勇气,竟昂首而入。莫非为“民气激发”所致么。被守门兵喝住,经说明来意。才叫到挂号处,声明:“要求见司令打听为何拘捕中国学生。”发给表格,填齐理由。叫连身份证留下,明天再来听回音。战争时间无身份证携带,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事到如今,欲罢不能,只好硬住头皮照办,在回家路上捏一把汗,忐忑不安。最使人难过的,是被M(隐其姓名,因当事人大多在世呢)生讥笑,说我们“无事生非”,自投罗网。好容易熬到第二天,巴不迭的跑去问消息。勤务兵带着不屑传达的神气说“两个学生就要见我们的司令。”他没料到答应接见。五十岁上下的司令,欣长身材,态度和气。以礼相待且款以烟酒,这在打仗时别处没有的。他问来意,回答:“中国已无外交人员驻法,我们以同胞关系,来了解拘捕T的原因。”他不说别的,先问我们属于南京抑或重庆政府(汪精卫早在南京成立了伪政府且与德国建有邦交)。万没料到他有此一问,吃了一惊。(若)说属重庆,为敌国人民,大可被投入集中营,若说是南京,则可以“友邦国民”相待。两者差别极大。稍一不慎就有不测的后果。可是国家的尊严,民族立场高于一切,纵有大难当前,也不能出卖人格,人急智生,回说:“我出国时只有国民政府,数年来连家信都没有,更不知有第二个政府。”司令粲然一笑,说是滑头的回答,便不再追究。他把卷宗打开,拿出T的资料指看,不用多看,只见在一信封上写:“伦敦戴高乐将军总部收”。发信人赫然是T姓名和住址,光这一点就够罗织T莫大罪名,急忙向司令辩说,T再混和鲁莽,也不会如此明目张胆惹祸,肯定是别人用他的名写的。请司令叫他当面写,定准不是他的笔体。我们深知他一向安份读书,不搞别的事情,希望早审问他,如有事实,他受之无愧,否则请释放他,免荒废学业。司令说他无权处理,须候柏林派人来审讯,他最后说曾在中国德军事顾问团里呆过。对中国有感情,绝不亏待中国人。我们要求探监和送食品、书籍等,均予批准,请求发给购物券(食物统制,无券难买)。也一律批照。把昨日扣留的身份证,原物交给我们,还送至客厅门口。

回到寓所,诸同学才一块石头落了地,这个出香烟,那个给饼干、书籍、罐头,聚一大堆。翌日,S与我拿着物品,出示批证,经人引导进入“地狱”。本来是大楼地窖,临时改为监牢,隔开许多小间,囚人似乎不少,多为抗敌分子。灯光暗淡,阴气沉沉,格外觉得可怕,走完窄长的过道,到达“接待室”,把T叫来,他做梦也没想到我们会冒险来看他,憔悴的面容现出惊喜,紧握住我们的双手。犹如见到世上最亲的人,感动得样子,不易形容,我们说已见过司令,劝他安心等待,过不几天就会释放他的安慰话。

没有真凭实据,经过审问便放了,我们私下把这次交涉,命名为‘人民外交’。”

德军终于因证据不足,将此名学生释放出来,一时间,这段充满智慧的故事在巴黎侨界广为流传。钱直向的勇气与正直,国家的尊严,民族立场高于一切,纵有大难当前,也不能出卖人格的大无畏精神,在巴黎一时被传为佳话。

        当然最令钱先生得意的是,他与夫人杨玉明女士的媒约、成婚,也是借“大华”这块福地而成就的。1952年初夏,天赐良缘。钱直向由李石曾先生的介绍,与杨玉明女士定下白首之约。同年5月23日,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内举行了婚礼。李石曾、李润公分别代表男女方家长,证婚人是段茂澜大使,婚礼有80多人观礼,使馆二楼大厅全被占满。段茂澜大使在为钱直向与杨玉明女士证婚祝词时,当众向在场的来宾说:“大华”在马赛为华人服务,不下于设有领事馆!为表敬意,特批为钱直向夫妇在大使馆内举办婚礼,所需费用悉数由大使馆全部报销,这可以说史无前例。

        新人杨玉明女士,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宁波。为人好客热情,性格刚正坚毅;勇于任事,善于治家。直言无隐,坦率对人。

商海创业 伉俪情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内战烽烟四起,欧战战乱延续不断,钱直向随中国驻欧代表团由博都转至马赛后,中国使领馆人员已全都撤至里斯本避难,驻欧代表团的工作也遂告结束。钱直向成了留职停薪人员,断了经济来源。命运的安排,使在战乱中逃至里昂后又辗转到格城的学业被迫中断,而在巴黎大学读书的论文又没能做完的他生活又陷入了日益窘迫,渐无着落的境地。从1946年到1948年,思想彷徨、愁苦郁闷,使他起伏跌宕的人生到达最低谷。

静久思动,潜久思飞,为事实所逼,为摆脱困境,维持生计,从小本儿经营茶叶丝袜做起,逐步摸索经商之道。钱直向先生面对逆境,一直向前,决意改行谋生,抛文弃政,投身商海创业。

         靠着自己聪敏过人的智慧,1947年他在一个法国友人处偶然听到的关于住房因战事被毁坏后政府要给予80%的赔偿的信息,在马赛领事馆领事陈忠钧的点拨、鼓励、帮助下设法买到了在战争毁坏房屋的权利,利用法国国家赔偿的良机,于1947年在法国南部最大港口--马赛购置了一处临近港口被炸楼房的二层房产。并得到一名中国建筑师(其父是中国人,母亲是法国人)的帮助,在他的提议下,又买了楼上三层住房(给自己、工人住),经过近一年半的努力,1948年下半年第一家由华人经营的中餐馆“大华饭店”正式开业。当电动霓虹灯的中文大招牌第一次出现在马赛市中心闪烁不停时,当地三家法文大报馆,都以突出的版面刊出消息和照片,还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上海?不是,是马赛!”。一时轰动马赛全城。

   马赛“大华饭店”的装潢、餐具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桌椅都在国内定做。位子宽敞舒适,共有150个座位。屋顶上挂着中国宫灯,古色古香,把面对老港口两个一侧的窗户拆除改造成露天平台,支起遮阳伞,云扇大门,手扶栏杆,拉起帷帐,饮酒进食,充满诗情画意。开张之时,厨房雇佣四个厨师、三个招待,还聘用了三个在法国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同学,管理帐务、人事和采购。

   钱先生说:“当时我开这间餐馆,满脑子只是想为中国人争体面。无论在何处,做何种工作,我依然是中国人。”;“大华”里里外外皆突出“中国式”。雇佣的女招待,即使是法国人,也要穿清一色的中国旗袍,冬季黄色沿红边,左胸间绣一红色“华”字;夏季为仁丹士林布料,镶白边,绣一白色“华”字,就为突出一个“华”字。厨房请来的厨师,是扬州人顾克恭,厨艺精湛。早先曾是中国驻瑞士公使特地从上海招考而来的名厨。

  钱先生经营大华饭店,尽心尽力,力求做得尽善尽美。但开业之初客人很少。那时候法国人对中国饭菜不很熟悉,不愿尝试。有的人在外面探头张望,不愿进来就餐。但是钱先生不泄气,坚定不改初衷。连续两年的赔本之后,来店用餐的人渐有增加,生意日渐红火。

生意慢慢开始稳定。钱直向在马赛开设第一家中国饭店“大华饭店”成功了。从而奠定了他随后四十年的商界辉煌事业。

        钱直向夫妇为推动当时法国华人的中餐饮食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经营各饭店发展事业的过程中钱直向负责管理,夫人杨玉明则出主意、找不足;井井有条真是贤内助,好帮手;教育两个孩子,倾心尽力,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堪称贤妻良母。他二人的结合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钱直向和杨玉明伉俪,为人诚恳,作风正派,作事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他们经营餐馆时不忘照顾到餐馆工人的利益,实行一种类似“股份”制的做法,让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投资买股。资金由公司替员工借贷,由公司承担利息,本金在职工每月工资中陆续扣除,最后职工成为股东,参加年终分红。这种方法使劳资双方愉快,各有所得,皆大欢喜。钱直向说:这叫做“务者有其业”,是借鉴国父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观点发展而来。这样一来,在他餐馆工作的人不但能在年终分红,慢慢地还使餐馆从“钱姓”手中转到了他们手中,他们成了老板。许多人就是这样在他的极力扶植下成了富商巨贾。 

       钱直向以其正直诚挚的性格、一丝不苟的作风、勤勉努力的奋斗,成为侨商中一个优秀的代表。在他面前,任何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小人都变得那么无地自容。前面提到的钱直向在瑞士日内瓦开办的那家店铺,生意相当不错。竟被他雇用的伙计暗中卖掉后卷带钱财溜之大吉。事后许多人劝他向法院起诉控告此人。但先生却说绝不能让一个法国法官来审问两个中国人,“钱财何几?不能让外国人看笑话!”。于是宁可看着一大笔钱财失却,也不愿起诉。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钱直向。几十载过去了,钱先生至今谈起此事仍无丝毫悔意。

马赛为地中海通达远东之大港,是旅客、货物之聚散地,市面繁华,“大华”不光是马赛华人第一家门面店铺,在五十年代初中国领事馆关闭,无形中有这样一家中餐馆,立时成为“华人中心”,对华侨尽了不少义务。来往过路的中国人,都多多少少得到“大华”的关照;为在马赛中转南美或去欧洲各地不少的中国人提供了方便。钱先生在他撰写的《法国马赛华侨之变迁》【连载于一九八七年一月《欧洲时报》】一文中谈到作为“华人中心”时说,“大华”对华侨尽了不少义务,给过路华人许多方便,慷慨帮助了许多身陷困境的侨胞(代人向巴黎中国领馆办理签证等);为船员事,曾上法庭作证;为外籍兵团,曾去军营当翻译;许多广东人移民南美法属圭亚那,在马赛换船,办理过境手续,以及食、宿等,都由“大华”代为料理,历时数载未取过一文服务费用;甚至时而为他们垫付去南美的船票,这些人到南美后没有一人不归还船费的。全是一面之交,如此诚信,足见中国人之品格。

婚后夫妻恩爱有加,相濡以沫。1953年生长子法仁。有了儿子以后,他们每年休假都驾车外出,漫游数月。欧洲大陆、地中海对岸北非各国,有不少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1962年生次子祖武,有了两个孩子以后,夫妇俩改变作风,不再株守一隅(马赛);开始策划进军巴黎,先接办“新中华”;1964年在巴黎又开办“梅林”。1966年在里昂开办“大华”。1968年再开办巴黎“大华”。1970年,长子获法国全国中学生会考理科第一奖,文科第二奖。1972年又在巴黎最豪华热闹的香榭丽舍大街开始了“福禄居”饭店的经营。短短二十年间,钱直向在法国三大城市开设6家著名的中餐馆(另外还有一家在瑞士日内瓦,另叙。)。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巴黎饮食业实为罕见。钱直向成了当时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

1971年正当钱先生事业如日中天、飞黄腾达之时,夫人杨玉明女士不幸被癌症病魔击倒,前后接受四次外科手术,两年间备受痛苦,终因医治无效,于1973年4月13日溘然长逝,殁于马赛寓所。享年48岁。

夫人杨玉明女士的英年早逝,钱先生痛彻心扉,捶胸顿足,对他打击惨重。但他毅力刚强,把满腔的情感寄托在培养两个孩子身上。以此来感恩夫人杨玉明。

然而伉俪情深,对夫人杨玉明女士的思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七年后1980年钱先生68岁时满怀深情和敬意,充满悲情和凄切向夫人杨玉明倾吐心声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怀念文”!特原文摘录如下:

“婚前我俩光顾相互爱慕达成眷属,根本未加丝毫考虑到以后生活的方式与环境习惯等问题。你一向过的是富裕的日子,千金小姐怎能胜任操持家务工作,又不适合外国的起居,在在(那那)都是不易克服的困难。谁想到你一旦身为家庭主妇,立刻负起责任来,竟然把过去享用一切忘掉,全部从根做起,忍受辛苦,一无怨言。不但勤劳俭朴,且对助我工作人员们亦一视同仁,招呼备至,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样子。所以受到全体同仁欢迎,在我认识人当中,无一不称赞你贤良和说我有幸运的。可是你不会说半句假话,也不懂与人敷衍,全是直言无隐,坦率对人。照说这种爽直脾气,是会开罪与人的。不料实则其反,正因为你刚正不阿。无论对谁,总是一片真心诚意,除极少数人外,大多心悦诚服,齐声称颂不已。你那颗美好良善的心,在现代社会中,的确是少见的了。你勇于胜事,善于治家,使我们后来才有局面,由此证明婚前的种种考虑,固然需要,但主要的还是婚后进展,于是我以四句口赞记之:【本是娇生惯养身,自嫁黔娄为令人,持家立业亲操作,弃却铅华着布裙。】”

“你不会花言巧语,更不会弄手段,对人唯以坦率热诚,不计得失。为家庭、为亲友从此一路顺风,事业蓬勃发展。任劳任怨。在所不辞。对人不光不避艰难且勇气十足,侠肝义胆。”

“在巴黎创立最后一家事业---福禄居---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你费尽心思筹划不算,还顾到不使合伙劳动人出现金,全部替他贷借,公司付息。他以工资陆续还本,至后使他成为股东,别人谁肯这样作?你太好心肠了,简直是开劳资迈进方法之先声。”

“我搀你在花木扶疏、林荫小径上慢步、在池塘前观鱼,欣赏你手植的玫瑰花盛开,咱俩喁喁私语,有说不尽的知心话。庭院闲坐,远眺白云苍狗,近听鸟语蝉鸣,此情此景都无情成了泡影,叫我如何能接受,我永不相信。”

“你的逝世,对咱家犹如天塌地覆,折断中樑,家之不復为家,各事业随之散漫,我受的打击自不在言。即是生平未有的失眠,我尝到滋味了,尤其是在我们洞房那天戒的烟,二十余年未想过,现以愁闷又吸上了。可是我不时警告自己,不能潦倒,你给我留下两个儿子,须教导他们成人,才不负你的嘱托,所以我曾誓言:【坟前哀悼有何用,今生无法报君恩,只有教子成材器,希慰英灵不放心。】” 

“每逢忌日节期,回至马赛故居,触景生情,輒不胜今昔之感!曾有记云:

【昔日香巢被尘封,千里而来询旧情,但悲物存人不在,午夜悱恻梦难成】”

耄耋之年,钱老先生每每提起先夫人杨玉明都嘘唏不已,无以言表。伉俪情深,感动后人。

钱氏墓园。

1998.4在祖国美丽的台湾岛

2002年10月在北京

育子成才 青胜于蓝

纵观钱直向一生功业,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经商成功的辉煌。其实,他最最成功的,莫过于培养了两个出色的儿子——钱法仁和钱祖武。在旅法侨胞子弟中,在学业、事业上能超过两兄弟的,或许极少。

钱直向训子极严,他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华人,少数族裔,只求完美,才能立足。”。自小培养他们上进心理,争做“第一”。功课须一丝不苟,字迹工整,姿势端正,为人纯正,诚实严肃。其家在餐馆楼上,可他不许孩子走进餐馆,不让孩子看到大人如何做生意,更不许孩子收客人小费。孩子长到十岁尚不懂数钱。孩子在花园捡到玩具,坚决命他立即送回原处,免得养成得“不义之财”之恶习。孩子在家,必须讲中文,功课作业必须先背一首唐诗再去睡觉,即使在旅行途中,亦不放弃教儿念古诗文。在家中贴字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示儿须勤俭节约,努力工作,发奋图强。并订家训:“勇于改过”。儿子犯错,必须当面认错,养成孩子知错即改之习惯。所聘保姆,悉讲国语,善良,正直。在父母教诲下,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孩子双双成为法国企业、金融界栋梁之材。

长子钱法仁,1970年十七岁时因成绩优秀,被马赛中学推荐参加全法中学生会考,竟在几万名高材生的竞争中,荣获理科第一名,文科第二名。当时轰动马赛,各大报纸,如巴黎费加罗报,都用大幅标题刊出,电视采访,刊物介绍,法国人称赞,中国人自豪。先后受到马赛市长和法国教育部长的亲切接见。这是马赛市有史以来,参加全法中学会考获取文理双科奖的第一人。当马赛梯也尔(Thiefrs)中学校长把钱直向夫妇请去,告诉他们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时,钱直向婉言谢绝了,“我们能够供应学习费用,奖学金请给别的孩子吧。”要知道, 这可是多少法国孩子梦寐以求的一种奖励呀!放弃优厚的奖学金,选择自强自立。校长平生从未见到过这样的人,他深深敬佩这对华人夫妇。

1973年钱法仁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极负盛名的最高学府:法国综合理工科技大学(L'X 学校)(又译国防大学),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别称“X”,是1794年创立的一所法国工程师大学校,隶属于法国国防部。它是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之一—巴黎高科集团的一个创立成员,在法国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是历史最久、难度最大的竞考之一。】

在父亲的教导下,为了认识自己的祖籍国,入大学后他于1975年组织了一个大学生访问团到中国考察。回法国后,他撰写了3篇文章,认为法中两国进行合作交流前景美好。在他的积极建议下,L'X学校增设了中国语言文化课。 

毕业后他又在国立统计经济管理大学

【巴黎高科国立统计与经济管理学校(ENSAE ParisTech)隶属于法国国家统计局(INSEE)、法国财政部(Ministre de Finance)和法国国家经济研究中心(CREST),是法国金融精算领域顶尖的工程师学校(grand ecole),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才能进入该校学习。】

和巴黎政治研究学院深造,最终获得法国三所一流大学的文凭!

【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由埃米尔·布特米等创立的法国著名大学。巴黎政治大学培养了法国70%的政治家、80%的企业管理者以及几乎所有法语国家的总统、总理,因而享誉欧洲乃至全世界,被誉为“法国社会精英的摇篮”。】

        1978年毕业后,遵父之命,谢绝各大公司高薪聘用,携妻单黛娜(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法籍华人)回到中国,前往北京外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是第一位在中国教授西方财政管理、会计管理这门学科的外籍专家。并将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译成法文。 

       1979年,钱老的长孙生于北京,命名“荣生”,意为“荣耀生在中国”。1980年钱法仁回巴黎后,先后任布兰贝拉公司总经理及亚义赛公司董事长,当今欧洲大陆上,在外国人开设的公司里担任董事长的华人,凤毛麟角,法国的钱法仁当属其中之一。 

       一个取得了三所法国一流高等学府文凭的天之娇子,一个通晓法、英、中三国语言和中西方文化的杰出人才。

       钱法仁对法中经济进行了比较优势的研究,他把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投资环境介绍给法国的投资企业,又把法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设备引进到中国,多次组织法国和中国的经济学界、项目代表进行互访,多次成功地在法国和中国举行经济发展研讨会,多次组织法国企业集团、雇主协会、项目合作伙伴来中国参观访问,合作、合资项目已达数十个。这辉煌的业绩受到法国和中国有关人士的交口称赞。欧洲共同体也聘他当顾问,凡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研讨会、讲演会各界大多请他发言,他在巴黎工商界高层人士中享有很高声誉 。

       钱法仁对中国的合作伙伴也是给予真诚的帮助,他诚恳告诫引进设备技术的企业:“模仿和创造不一样,中国人聪明,一看就会,总觉得别人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善于认真向人家学习 。糟糕的是,模仿并不等于真懂,差异在质量和效益上。”

 面对法中合作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钱法仁又不断地提醒自己的同行,在中国建立代表处,建立合资企业要以人为本,重视中国员工的作用,让中方雇员拥有项目的决策参与权。只有当法中双方人员都成为“柱子”,法中经贸之桥才会坚实而畅通。 

       在每年爱丽舍宫辉煌华美的新年宴会上,他是总统府邀请的贵宾。他以卓越的智慧才华步入法国高层社会,把华人的声音带到了政界和经济界权威人士之中。他被法中两国的政界、经济界誉为“法国企业界对华合作的擎旗人”、“法中两国经济合作的大使”,曾多次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次子祖武,也是不可多得的金融界人才,在金融业务方面颇有建树。现在巴黎法国里昂信贷银行总部任职,先后出任北京、台北、上海、香港等地法国里昂信贷银行驻华代表,为拓展法中金融业务及金融合作施展才华。

         在东方家庭文化的熏陶下,自幼受家庭传统教育,日常养成祖籍国的习惯,说话、饮食、思维方法、乡音、礼节等等,使钱氏兄弟自小在心里埋下了深深的中国情结。他们熟悉中西方文化理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兼收并蓄法中两国文化的学养。他们所拥有的华人背景,说双方听得懂的语言,做双方信任的事。使他们在为侨居国、祖籍国经贸、金融、文化领域合作如鱼得水、事半功倍。这也是钱直向先生夫妇所期盼,所骄傲的!

沧海桑田 宝贵人生

钱直向老先生离国七十年,在异国风风雨雨多半个世纪,沧海桑田,岁月流逝,他留下了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宝贵人生履历和经验,他是一个明谙世故人情、通晓天文历史的智者,是中国近代华人旅法史上的重要见证人。他的经历,正是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旅法华侨一个典型的写照和缩影。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一代中国侨胞发奋图强、奋斗不息的精神和意志。他虽然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人物,却也以他坚定和一直向前的步履,留下了深沉而闪光的脚印,而且每一步都显示出他对人生真谛执著的追求。

他终生引以自勉的一句话:“因为我是中国人!”

他坚持“做人要做正直的人”。

他经商40年恪守“作商务不作商人”的信条,不曾沾上铜臭味。

他在人生真谛的探求中所坚守的另一条准则是:“永远不占别人的便宜”

他的人品在旅法侨界中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他告诫家人处世之道,实录如下:

对人施有好处或帮助,切忌显示,须忘记更不可重提。

尽可能助人避免求人,求人如欠债,须记归还。

在任何情况下,不占人便宜,全以公平为本。

绝不借用势力强迫人作自己要作的事。

永不显示个人比别人强,谦虚受益满招损。

默默工作,不争名不夺利,认真办事不取巧。

不传播旁人闲话,不拉拢无谓关系,极力维持周围的好气氛,不得罪人。

有求于人时,不卑、援助时对人不亢,谨忌骄傲自大。

自用要俭朴,社交须大方,作到不吝啬但也不奢侈。

切忌慷他人之慨,不施小惠于人,免沽名钓誉。

宁肯作傻别露聪明,所谓“大智若愚”,小聪明坏事。

看出人之错误,不可当面揭穿,有关系人,背地再提醒。

放眼远大不求近利,对人对事都要厚道。

当面对人不作肉麻的恭维,背地不说人之短处。

亲戚有远近,朋友分厚薄。当与言者不言,失人,不当与言者与言,失言。

虽然应“择善固执”,但不可一味缪执成见,更不可以为自是。

要钦佩人之长而不嫉妒 ,要同情人之短,而不轻视。

一九八六,七月于北京

告诫家人处世之道。

钱法仁先生(右一)在法国工商界欢迎江泽民主席访法的大会上

钱法仁先生拜会温家宝总理

钱法仁现任法中委员会副主席【法中委员会是由法国对外贸易中心、法国全国雇主协会和巴黎工商会于1979年联合发起成立的。成员包括120多家在法中经济贸易合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有法国宇航集团、法国液化空气集团、阿尔卡特-阿尔斯通集团、巴黎国民银行、安盛联合保险公司、道达尔公司、罗纳-普纳克集团、 汤姆逊公司等著名大型企业。】、外贸顾问亚洲部副主席、亚义赛公司总裁。

在巴黎和亲朋好友初夕夜相聚在一起。(1999年)

儿孙满堂享惠晚年,幸福快乐春满人间

客居异邦 情系故土

钱直向先生在海外饱经风雨几十年,几经磨难,历尽沧桑,最终以坚韧不拔之志,努力奋斗,教子成才,终于事业有成。到了晚年,他生活充裕,自己的生活还是极尽简朴。虽久居客邦,但对故国桑梓的思乡情怀,情深似海;对祖国、对家乡的建设,却是尽心尽力,从不吝啬金钱。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基础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钱先生常说:“人在异乡,但是家乡的一草一木总是历历在目,心心相连,每逢佳节,总是神往我的出生地——河北徐水元头村。”

从1974年开始,钱先生频繁往来于法国和祖国、家乡,探亲扫墓,拜访亲朋,为家乡的建设出谋献策。第一次回国之时,自见家乡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落后,日子过得很苦,为提高农作物生产,他提议给公社买辆拖拉机。那时“四人帮”还在为非作歹,公社不敢接受。补助学校几千元,他们也是在不敢声张下收的。他虽有心给村中出点力,无奈何怎么也使不上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再次回到老家,眼看着一年不同一年了。1986年,村井不清,因华北地下水源大幅度下降所致。村中干部提出装配自来水深井,求他支援相助,这是有关乡亲健康的大事,他毫不犹豫,承担全部打井费用。1987年深井落成,水管装妥,家家伸手便可饮甘泉。看到众乡亲饮上甘泉,钱老觉得能为家乡父老做点好事,心里非常踏实。

1988年,又为修建连接故乡元头村的公路五公里的沥青路面,他出资协助村里补齐修路费用。

1989年村里小学改为六年制,校舍破旧不复用,新建的十八间校舍却欠债三万元。他尽管手上当时不富余,资助一万元,稍减轻负债。看到现全村一百六十五名适龄儿童能全部就读学校新校舍,感到莫大欣慰。

为了鼓励家乡村民培养子女成才,提高家乡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水准,他公开声明:任何一家乡亲子女,不论张、王、李、赵,不限科目,不限人数,只要是能考上国办大学的学生,慷慨提供全部教育费用,一直到大学毕业。希望能以此方法促进乡民鼓励子女上大学之风气。

为了子孙将来便于寻根认祖,经常教育晚辈说家乡话,吃家乡饭,保持家乡传统和习惯。他对故乡帮的扶始终是鼎力相助,从未间断,直至退休。

改革开放之后,他更多的回到祖国来,游览河山、参加国庆、回乡扫墓、拜会老友、参观访问……每次归来,他都在《欧洲时报》发表多篇观感文章,如“相隔五年祖国外”,“今日大连之我见”等。溢满真情,透出卓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老还通过实地调查所得数据材料,详细介绍家乡发展,“全村人均一亩半耕田,每亩交公粮百斤(每斤售价一角七分)。以家四口计,自食一千二百斤(均食小麦而无食杂粮了),所余小麦、玉米可售近两千元。户户养鸡、猪。元头村自打有了自来水,建成穿村公路,有了漂亮校舍,远近村庄的姑娘都希望能嫁过来,一改过去娶媳难的情况。他在文中再三提到“村干部要再接再励,不可自满,更不放松,必须不断努力求进。”

以他当时七十多岁高龄,做此详细考察,不仅倾注钱老对故园的拳拳之心、诚挚的爱,而且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及对故乡发展的热烈关切与期待。

“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一位在异国他乡漂泊几十载的老人为故乡父老所做的点点滴滴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钱直向在法国七十年事业有成,显荣华人世界。在他身上最可贵的,是一个法籍华人忠贞不渝的一颗“中国心”。

钱老在1989年回国参加国庆四十周年大典归来后,曾于十二月十六日在《欧洲时报》发表一篇题名《我的故乡元头村》的文章,写到他与故乡有关系:“……元头村,我虽无家,但有先人坟墓在焉,又是我出生地,总与它有莫名其妙的感情,村中一石一木好象我都有亲切感,也是人之常情吧。村委会在我先人墓前树立的石碑屹立无恙,我是永远感念不忘的。”

欧洲时报载文。

欧洲时报载文。

欧洲时报载文。

钱直向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的近10年间,书信往来是经常的,老人家一直非常勤奋,这点他和我常说,多动笔,不容易痴呆……。

钱直向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的近10年间,书信往来是必须的、也是经常的。

在我们和钱直向先生一起的近10年间,书信往来是经常的,老人家一直非常勤奋,这点他和我常说,多动笔,不容易痴呆……。

钱直向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的近10年间,书信往来是经常的,老人家一直非常勤奋,每逢年节我们都能收到他寄来的手书贺辞。

钱直向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的近10年间,书信往来是经常的,老人家一直非常勤奋,每逢年节我们都能收到他寄来的手书贺辞。

1997.9.18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旅游景区与家人的合影。

1997.9.18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旅游景区与家人的合影。

1997.9.18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五塔寺。

自从1996年初我的叔叔和老先生取得联系后,他激动不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叔叔钱庆生的父亲钱玉田,和他也是叔侄关系(年龄相仿,当年在石家庄俩人学徒时就形影不离,关系至近,如今我的叔叔万里寻亲,老人家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1997年9月中上旬老人家就迫不及待的到内蒙古包头看望家里的亲人们。

这是老先生给欧洲时报的投稿。

1997年10月在北京。

2001.9参加天津市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留影。

2001年9月参加天津市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留影。

2001年9月参加天津市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留影。

2001年9月89岁高龄的钱直向先生,故地重游在天津寻访了段祺瑞公馆

2001年9月89岁高龄的钱直向先生,故地重游在天津寻访了段祺瑞公馆

2001年9月5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家长们一起为赴法留学的学生送行。

2002年4月去北京看望了钱直向、钱法仁先生。。

2002年5月来津和家人团聚。

2003年10月来天津小住。

2003年国庆节来津小住。

2009年4月7日晚,对钱法仁来说终生难忘。在他北京的四合院家中,汇聚了中法两国100多位政商界的高层,共同见证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北京代表法国总统向他授法国荣誉军团勛章的精彩场面。【法国荣誉军团勛章是法国政府颁授的最高荣誉骑士团勛章,1802年由拿破仑设立以取代旧王朝的封爵制度,是法国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在华人圈里,获得此项殊荣的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包括香港富豪李嘉诚、著名作家金庸、澳门赌王何鸿燊等。这一次是钱法仁。这是法国政府对他为中法两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所作出的努力的特殊表彰。 

拉法兰在致辞中说,“我代表法国总统萨科齐,前来授予钱法仁这枚勛章,以表彰他为中法经贸文化交流的突出贡献。这枚勛章中,记录着属于法兰西的使命,而钱法仁,做到了一位法国华人能做到的一切。他是法兰西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拉法兰说,“钱法仁不仅是很好的经理人,还是位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的严谨思维,他的个人修养,感染了所有的法国人,是给法国最好的礼物。中法两国的关系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钱法仁的功劳。”

对钱法仁而言,这枚沉甸甸的荣誉军团勋章,更蕴含了特别的意义。他在授勋仪式上充满深情地说,“我不是军人,也没有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将两国经贸搭起一座桥梁,促成合作。能获得这枚勋章,当然有说不完的兴奋和激动,但更多的幸福,是建立在中法两国关系的热络上。中法两国政治的冷暖无不牵动着我的心,一边是出生国,一边是祖籍国,双方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应站出来,不能只建言献策,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这枚勋章也承载着我父辈的贡献,“早在60多年前,这项荣誉就应属于父亲了”。

父亲为他取名“法仁”,其中寄予特殊期盼,“一方面,让我记得是在法国出生、在地中海岸边长大。但更重要的是,要我记住‘仁’的深意,‘仁’意味着要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父亲希望我用中国人的精髓,去创造更多的奇迹。”

父亲现在已经过世,但我觉得,中华民族倡导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会世世代代在华人身上延续,不管你身在何方”。

钱法仁发挥祖籍国、侨居地两面相通的特殊优势,始终不渝地为发展中法间贸易而不遺余力。他从最基本的民间出发,搭建中法两国人民信任互谅的桥梁。也许正是这种从底层出发的想法,会促进中国在世界的和平崛起,让西方国家真正了解中国。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代表法国总统萨科齐向钱法仁授法国荣誉军团勛章 。

摄于2009年4月7日

前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左二)、蔡方柏夫妇共同出席钱法仁(左一)的授勋仪式。

摄于2009年4月7日

中国前驻法大使蔡方柏在出席钱法仁的授勋仪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钱法仁能获得这样的勛章,可谓实至名归,他为中法两国经贸往来所做的贡献,早已超越了一位华人的角色。无论在中法关系顺利的时候、还是遇到短暂波折的时候,他都能一如既往为之付出,找出两国最大的共同利益给予协助。”

2009.4.7受邀在北京参加了钱法仁先生的授勋仪式。

2009.4.7在参加钱法仁先生授勋仪式后和钱祖武先生的合影。

2004年10月4日北京北海公园

,这也是钱直向先生最后留在中国大陆的影像。

2004年10月4日北京北海公园内

这也是钱直向先生最后留在中国大陆的影像。

2004年10月5日北京寓所,这也是钱直向先生最后留在中国大陆的影像。

2004年10月5日北京寓所,这也是钱直向先生最后留在中国大陆的影像。

2006年4月11日(农历:丙戌年3月14日 )钱直向老先生在巴黎走完了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无疾而终,享年94岁。

老先生勤劳一世,善良一生 ,育子树德 ,商海辉煌。乐善好施,爱国爱乡。他为中国和法国的民族解放立下非凡功绩,定为后人所铭记。 

2006年4月15日上午,巴黎4区CITE HOTEL DIEU殡仪馆庄严肃穆,法国侨界代表100余人为著名老华侨钱直向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中国驻法使馆韩铁城公参及夫人、领事部殷世才参赞、副主任杨育生参加了告别仪式。

   韩铁城公参代表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及大使馆致悼词。他说,钱老先生是非常令人敬重的旅法前辈,时刻铭记着祖国和家乡。他爱国爱乡,为传承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建设不遗余力。

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及夫人钱卫参赞发来唁电,送来花圈,对钱老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钱老的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旅英著名侨领单声、巴黎七大教授徐广存、旅法著名侨领汪漱芬先后致辞,高度评价了钱老的高风亮节,并表示钱老的品质和风范将永远铭刻在后人心中。

告别仪式后,钱直向的遗体被安葬在巴黎拉雪兹公墓(PERE LACHAISE)。

法国侨界挥泪送别钱直向。

中评社香港4月20日电/4月15日上午,巴黎4区CITE HOTEL DIEU殡仪馆庄严肃穆,法国侨界代表100余人为著名老华侨钱直向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中国驻法使馆韩铁城公参及夫人、领事部殷世才参赞、副主任杨育生参加了告别仪式。据法国欧洲时报报导,韩铁城公参代表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及大使馆致悼词。他说,钱老是非常令人敬重的旅法前辈,时刻铭记着祖国和家乡。他爱国爱乡,为传承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建设不遗余力。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及夫人钱卫参赞发来唁电,送来花圈,对钱老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钱老的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钱老他生活俭朴,却乐善好施。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谆谆教导他们要爱国,爱学习,学好中文,时刻铭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旅英著名侨领单声、巴黎七大教授徐广存、旅法著名侨领汪漱芬先后致辞,高度评价了钱老的高风亮节,并表示钱老的品质和风范将永远铭刻在后人心中。告别仪式后,钱直向的遗体被安葬在巴黎拉雪兹公墓(PERE LACHAISE)。钱直向于1912年5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2006年4月10日在巴黎家中去世,享年95岁。他于上个世纪30年代赴法勤工俭学,曾任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创始人李石曾的秘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热忱,回国参加抗战。为争取友好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援助,他再次来到法国,先后参与了日内瓦图书馆、里昂中法大学和巴黎华侨协会的工作。上世纪40、50年代,他在马赛和巴黎经商期间慷慨帮助了许多身陷困境的侨胞。从上世纪70年代起至今,他先后19次回国,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基础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钱直向先生千古!

为了纪念我们的老先辈,我特意将自己在他离世的葬礼上写的挽联实录如下:

七十整载旅法治家创业 堪称晚辈楷模

九十四年一生敦品励学 足令后人敬仰

关于《为了永久的记念》之【后记】(一):

八年前的2011年12月11日,法仁先生和黛娜在巴黎来看钱玥的宝宝杜知谦(还在襁褓之中,未满月)。提到想让我来为老太爷写写他的一些过去的经历和故事,原本是想在钱直向老先生诞辰100周年(1912-2012)作为纪念的。后因种种原因,此事一直拖了近一年,到2012年9月的一天,法仁先生从北京给我天津家中来电话,又说起此事。当时鄙人有这样的想法,从内心讲,自从受钱法仁先生委托,我很高兴去做这件事。能为老太爷写作关于他一生中的一个完整的文字记录,也算是我和老太爷的缘分!但也有顾虑,怕我水平有限,担心写不好。

关于《为了永久的记念》之【后记】(二):

直到2013年春节,法仁先生在北京来电话询问我到巴黎的确切时间,定好2013年3月17日我们在巴黎女儿家中相见,确定要我给钱直向老先生写他一生中的在重要节点上发生的故事和传奇经历。

关于《为了永久的记念》之【后记】(三):

我从3月14日开始构思,查阅资料,反复阅读给我带来的很少的一部分他们收存的一些文字材料及我从国内带来的一些准备的文字(主要是老太爷生前亲自口述的内容记录);于3月27日开始动笔,,经过近10天的闭门写作,初稿于4月5日夜完成(此时已经是巴黎4月5日凌晨4时,北京时间6日上午10时。)特此记录。(此文我在天津的大女儿钱琨为我出了不少力,文字的录入主要依靠她。)

关于《为了永久的记念》之【后记】~四:

我和钱直向先生从1997年9月建立联系。(这也是我的叔叔钱庆生的功劳,他精诚所至,为我们钱家与钱直向先生建立了中断半个多世纪的联系。)

       从和钱老先生起立联系到他逝世的近10年间我们的联系一直非常紧密,从我的记录查阅,老太爷生前从1997年9月22日---2004年10月4日这七年间数次断断续续亲口给我和夫人多次讲了他留居海外这些年的主要经历和事件,也顺便给我讲了我们钱氏家族的一些鲜为人所知的历史和族谱(在原籍我爷爷的大名一直无人知晓,只知道小名叫“狗儿”,是老太爷经过认真的回忆(因为毕竟年代久远,我的爷爷是1937年秋未初冬被日本鬼子抓走並杀害)确认他的大名叫“钱景云”)特别是2002年12月24日---27日,他以90岁高龄的记忆,很清晰详尽的地向我讲述了在他一生侨居海外的主要事件和传奇经历,我根据他这次口述的内容所做的记录,在这次写作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令我惊讶的是老人家记忆中年代久远的事件中的人物和时间,经我核对相关资料时,竟是那样的准确。这也是促成这次写作能很快动笔的原因。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外语和手写记录水平太差,有些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的;毕竟和老太爷接触时间短,案头的资料极少,在写作时先天不足,好在我是用心去写了,就我的水平而言,自我感觉还可以。

        老太爷一生侨居法国七十年,细想起来,也太不易了。正如文中所云:“他并非一个惊天动地人物,但他的确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了不起寓于平凡中。他做的是平凡的事,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他给后人拓出的更是一个崇高的思想境界。”“老先生勤劳一世,善良一生 ,育子树德 ,商海辉煌。乐善好施,爱国爱乡。他为中国和法国的民族解放立下非凡功绩,定为我们后人所铭记!”

此稿已经搁置近8年,一直以来我都想把这个不成熟的作品记录下来,美篇为我圆梦,美篇助我成功!感谢美篇!

        在此,谨以《为了永久的纪念》这个美篇作品敬献给我的先辈钱直向先生!以表达我们钱氏家族的后人对他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 !

                         2019.7.24.于天津

1996年初,我的叔叔钱庆生正好在巴黎参加会议,他利用出差之际,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带着他父亲(我的六爷)钱玉田的照片前往万里之外的巴黎去找寻我钱氏家族的宗亲钱直向先生,真是天际有缘,钱姓在巴黎人不多,而钱直向先生的儿子钱法仁又在当时正是知名人士,在出租车司机的口中就打听到了相关消息!于是在1996年新春初夕之夜,就有了我们近大半个世纪的亲人重逢的喜讯。

和叔叔钱庆生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上。

在此感谢我的叔叔钱庆生不辞辛苦,万里寻亲;感谢钱法仁先生给我写钱直向老先生的机会,让我有更多的机会走近了解我们的先辈钱直向先生的爱国、正义、热情、勇敢的精神和高贵品质,激励我们家族的后人们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这是刚刚来自大洋彼岸美国的知心朋友彭影先生的心声:

        一段段往事,跨越久远,在钱老师笔下,缓缓地揭开尘封的历史,读来令人感动,敬佩,赞叹!对钱老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那种勤勉坚韧,那种高风亮节,铸就了我们的民族之魂,为后世所景仰!钱老堪称民族之脊梁!而钱家也一代代将这严谨的家风传承了下来。钱老也可以含笑九泉,看故园沐浴春风,桃李芬芳!

我的回复:

谢谢你,彭影!你来自大洋彼岸的祝福和鼓励!你那饱含深情的评论,令我感动!懂我!理解万岁!谢谢你!我要把你的这段话放到美篇里,作为永久的记忆。

你们在海外生活很不容易!多保重!

                          致安!

                                           2019.7.26


作者钱建钢,网名孺子牛,满族。本人是1967年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生。于l968年12月14日内蒙古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四分校11连,落户在'内蒙古巴盟巴彦高勒镇宝尔盖(陶生井),1969年4月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即被当时的连队接收,成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十连。

1969年9月一师五团政治处成立宣传队,被选调成了一师五团宣传队的正式成员。

在团宣传队工作的四年中,宣传队走遍了该团所有的连队和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所有乡镇企业和铁路沿线。当时他们和驻在包头钢铁学院的63军赴内蒙古支左的1561部队(因为该团政治处领导均为63军派出的现役军人干部)师部宣传队一起参加了北疆边防线的牧区、农场和乡村县镇演出。

1972年9月其被选调(因为是包头一中67届高中毕业生)到内蒙古包头市“五七”师范学习,后正式分配到包头市少年宫工作。从此开启了在教育战线工作的生涯。

1984年又调入包头市教育局工作,后于1992年调到天津化工学校(后升格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直至退休。

退休后现长居法国巴黎。




扫码获取“土默特之声”更多精彩






欢迎关注《土默特之声》!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

土默特之声
为您提供原创的土默特地区(包括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武川、和林格尔、托克托县、清水河历史文化知识、新闻!让《土默特之声》成为游子们的温馨港湾。联系人:土默特之声创办人任瑞新,电话:1394711329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