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储能资方都是“大冤种”?电站安全问题成为“烫手山芋”储能并购重组迎来大洗牌!

文摘   2024-11-21 18:30   山西  

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集成商,普遍采用自开发项目的模式顺带销售设备,为此要付出不菲的开发费用,但在今年工商业柜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出售的产品盈利很难覆盖开发成本。

这种负现金流的模式,如果后续缺少了融资支持,厂商很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综合产业最新发展趋势与变化,未来储能企业将围绕新技术、新产能、新资本等多个维度进行新一轮较量,竞争成败必将对未来产业格局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巅峰认为,未来拥有 “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一体化产能布局与高效战略执行力,全国甚至全球化布局与发展,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实力” 等能力的企业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实力。

不过考虑到全球经济、金融与市场环境存在剧烈波动风险,企业在构建与突破研发创新体系、一体化与全球化布局时,也要量力而行。任正非曾说过,“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擅自扩张,那只能是自杀。”

巅峰举例,曾经经历的光伏-逆变器、风机制造行业中,早期市场快速增长,行业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随着行业发展,质量和运维压力凸显,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快消失了。一些靠资本支撑无核心技术的企业,为求生存再融资,低质低价中标,难以持续,也为产业埋下隐患。“现在储能电站生命周期不少于10年,售后服务很难有保障……2024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巅峰储能:如果有人告诉你储能很简单,那么你要知道,10年后他会为此付出代价。也许只要5年,他们就不得不支付巨额维护费用。
对于工商业储能投资的难点,有专家指出,从投资端来看,最大的挑战就是电价差波动性。因为工商业储能资产的定价逻辑就是服从于大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趋势,以及作为转型支撑的电力市场化交易趋势,在这两个大的趋势下,分布式能源资产的收益率波动将是常态,不再是收益率绝对固定的资产。
由于国内工商储盈利主要来自于分时电价下的峰谷套利,而分时电价的机制往往是由宏观政策制定,但政策的转向是终端电力用户不可预知的,这也导致了很多的业主在一次性购买设备时持观望态度。从工商储机柜以10年质保、15年的设计寿命的生命周期来看,项目建设时的分时电价机制是否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延续是一个最大的未知数。
“关于项目选择,首先要考虑项目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例如工商业储能目前主要依赖代理购电较高的峰谷价差实现套利,但代理购电仅为过渡模式,较高的峰谷价差不可持续,未来当电力用户真正进入市场,峰谷价差必然没有这么高,” 
巅峰认为,所以工商业储能项目在做可行性研究时最大的坑就是对未来峰谷价差及收入的假设过于乐观。对于独立储能电站项目,除了关注所在省份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政策进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对项目所在省份所在电网节点的风光发展及消纳趋势作至少20年维度的长期研判。
由于工商业储能项目收益高度依赖业主方项目用电情况,因此拥有足够用电负荷、适合上工商业储能,且有意愿的工厂、园区,成为各项目开发方竞相争抢的稀缺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与工商业光伏类似,居间人成为项目落地的重要推动因素,居间费因而居高不下,甚至项目落地后居间人获得的利润超过设备生产商。因优 质项目的稀缺性,给业主的项目分成亦从此前的10%(另外90%分给项目投资方),逐步到30%。
随着竞争局势的严峻变化,如今在企业层面也已有大退潮迹象。“据业内人士观察,头部上千家集成商中约有20%没有订单,生存状况堪忧。”
随着储能 “内卷” 到新的高度,市场上已经有30%左右的玩家退出了工商业储能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做系统集成相关的皮包公司。

设备方眼中的资方:这也不投,那也不投。

渠道方、串串眼中的资方:人傻,钱多,好忽悠
在工商业储能初期,资方的角色是位于项目后端的,即站在背后负责掏钱收购,确实存在被渠道或者串串忽悠高价收购一堆破烂的情况。现在的资方已经十分精明,比如有的资方会明确表示:“项目的业主资质要极佳,最好是国央企、纯外资、上市公司、当地龙头企业,其余不投”,“设备必须一线品牌或者指定宁德时代电芯”。
目前工商业储能资方要投的项目都要前期介入,即项目方案阶段就要知悉项目进展,直至验收交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还有大批已经建成的工商业储能电站成为“烫手山芋”,因为各种原因,存在无法出手的情况,资方对此也并无兴趣。
如今市场趋于冷静,深入工商业储能市场的朋友都能明显感觉到,目前市面上的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投资方,好像变少了。
此前,工商业储能项目整体成本较高,业内只有浙江、广东、江苏三地活跃资方也都围绕在这三个省开展工作,显得“资方”十分扎堆。随着设备大幅降价,国内多个省市的工商业储能项目都已经具备经济性,目前可投资区域已经扩大到湖南、安徽、重庆、湖北、山东、海南、冀北五市、四川、贵州、天津等地。江浙粤卷不动,就去别的地方看看机会。
项目收益不及预期,资方已经不再冒进,对于投资方来说,最为看重的就是投入与产出比,这是决定资方投资与否的根本原因。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已投资运营中的项目,都存在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收益不及预期的情况;资源方拿居间费之后,也不再关心项目运转情况,这就让许多资方产生了自己是“大冤种”的想法,对项目投资不再热情。
大家一直说市场卷,很多人被市场的乱想所欺骗,认为市场上不缺资方,大家天天喊着落了多少多少项目,给人一种市场很火热,资方疯狂抢项目的错觉。但是真正用心的人去调研一下就会发现,市场上真正落地的项目不多,好的项目就更少了。而为什么项目少,其实说到底就是资方少、资方没钱、市场没钱!
因为没钱赚,所以资源方也没那么香了。
以前遍地资方,现在明显感觉少多了。
好项目是不流通的,项目好坏收益率天壤之别。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多是资方看来“鸡肋”的项目,而资源方还觉得奇货可居,想着还能像以前一样,资方会循着项目线索蜂拥而来,事实是资方已经变得“冷静”,普遍不见兔子不撒鹰。
现在业主要的分成比例越来越高、资源“串串”层层盘剥之下让居间费水涨船高,反而让工商业储能项目更难落地。其实,对于好的项目来说,并不缺少好的资方;只是“串串”的存在,让项目能够找到真实一手资方的难度倍增。

行业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在疯狂价格战与正在席卷全国的消防整改风暴持续冲击下,使高速增长的工商业储能江湖猛然坠入了大洗牌深水区。

产业共识,2023年是工商业储能产业化元年,根据EESA统计,中国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4.72GWh,同比增长超过200%。

但无论规模还是增速均远低于年初部分机构的预测。根据阳光电源年初预测,今年国内工商业储能装机量将会达到9GWh。

产业规模与增速不及预期的背面是,产业玩家的疯狂涌入,企业间竞争与博弈愈发凶猛,进一步加速了产业大洗牌进程。

2023年工商业储能相关企业新增5万家,平均每天新增150家。

伴随着玩家的疯狂涌入与竞争加剧,工商业储能产品价格已经出现大退潮趋势。

比如2023年年中时,工商业储能柜报价曾高达1.55元/Wh,12月厂商明美新能源宣布液冷一体柜最低价为0.88元/Wh;到了2024年7月30日中车株洲所发布工商业储能系列产品渠道价格政策,其中,1500V工商业一体柜418kWh方案集成单柜价格为0.75元/Wh,大于30台可以享受95折,折合单价0.7125 元/Wh,还免费赠送价格高达45000元/台的并网柜和20000元/台的EMS配套,综合单价已经低于0.7元/Wh

事实再次证明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9月,科陆电子推出Aqua-E系列工商储能产品,采用A类电芯的价格仅为0.598元/Wh;沃橙新能源随后报出0.58元/Wh的价格,并推出 “0元体验,账期半年” 的优惠条件,再创价格新低。

巅峰储能:储能行业 “没有最卷,只有更卷。产能链价格持续走低,储能投标价半年下降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一半春天,一半寒流,就是我们现在储能行业的现状。”

如今,市场上对于 “凶猛价格战可能将进一步引发储能电站质量与安全性大退潮” 的担忧正在与日俱增。

有一组数据可以参考,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在可靠性方面,非计划停运901次(同比2023年同期增长261.85%),单次平均非计划停运时长31.55h,其中电站关键设备、系统以及集成安装质量问题是导致电站非计划停运主要原因,占比达80%以上。

行业内存大量生存困难的系统集成商,为解决生存问题,只能低价拿项目。(这种企业)要低于成本价拿项目,又要活下来,会非常难,看看十几年前的风电行业、逆变器行业就知道了。”

市场的担心正在成为现实。今年4月,温州一工商业储能项目发生火灾,因消防设施不到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事后,温州针对工商业储能电站项目,掀起了一场严厉的消防安全整改。据整改通知单显示,要求所有已备案的、500KWh以下的工商业储能电站在一定时间内提交经第三方机构检测合格的消防质量检测报告,对于限定期限内未提交检测报告或检测不合格的工商业储能项目,会对其直接撤销验收合格评定,不予以兑现相关补贴。
温州整改之后,杭州市建委、杭州市发改委也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我市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适用范围为功率为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容量为500千瓦时及以上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工程。文件指出,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工程参照电力建设工程开展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属于特殊建设工程的,应进行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属于其他建设工程的,实行备案抽查制度。
有数据测算,此次温州、杭州的储能安全整改整体将推高0.2元/Wh的非技术成本,单个储能电站的消防整改成本最高可增加10万元。
消防风暴还在进一步蔓延。8月中旬,浙江金华市武义县也公开征求《武义县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指南(试行)》意见。文件明确,电化学储能电站申报消防备案前,项目单位应组织竣工验收,消防查验应纳入竣工验收内容,查验结果作为工程竣工验收报告附件。
巅峰披露,浙江省内已备案的2000多个储能项目中,90%以上都将面临消防整改。到2025年,能够顺利通过整改并继续运营的项目可能会少于一半。
巅峰认为,浙江只是这场储能电站消防整改风暴的第一站,未来还会席卷全国。尤其是工商业储能同样发展快速的广东省和江苏省。
7月,国家正酝酿对储能消防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及整改工作。目前相关部门近期已约访了包括储能厂家、施工、运营等相关方调研意见,而相关的储能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动作可能将要发生。
知情人士告诉巅峰,过去,新能源侧配备的储能电站的利用率普遍不高,这些未被调用过的电站存在监管盲区,其电站状态处于 “黑盒” 状态或存在隐患。
对于储能安全性而言,大储最多烧掉一个设备,但工商业储能可能就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市将储能电站纳入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可以预见,全国消防风暴必然将对工商业储能江湖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冲击。
回归商业层面,还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工商业储能的主要盈利模式为峰谷价差套利(用能方在电价谷时从电网购买低价电能,在电价峰时或尖峰时供给给负载使用)。但在电力现货交易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国家政策引导和电力市场运行规则,都倾向于把峰谷分时电价拉平。
这意味着,“当前浙江等地区较高的峰谷电价差无法长久维持,这将造成工商业储能项目未来数年收益率的下滑,从而影响到投资者的积极性。部分投资方因此选择了暂时观望。”
简单来说,未来工商业储能投资收益率大概率也会出现大退潮现象。
这并非危言耸听,根据巅峰统计,今年以来浙江、河南、江苏多地发布分时电价调整政策,全国范围内峰谷电价差缩窄趋势显著,河南省分时电价调整新政亦正式落地。此外根据中关村储能联盟对32个省区的分析,今年1-8月份一般工商业1-10kV电网代理购电最大峰谷价差平均为0.68元/kWh,较2023年同比下降了6.7%。与2023年1-8月相比,今年各地最大峰谷价差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仅甘肃、蒙西、冀北等8个地区价差有所提高,其他地区均为下降。
考虑到,随着储能成本不断下降,若以0.6元/kWh作为度电盈亏平衡点,今年1-8月共有20个地区以上最大峰谷价差超过0.6元/kWh。
而巅峰统计数据也显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全国共有10个地区峰谷电价差减小,20个省份峰谷价差扩大,2个省份保持不变。其中工商业储能收益率下滑幅度最大的为浙江省,主要原因在于分时电价政策的调整,6月起浙江不再执行尖峰电价,峰谷价差变为高峰电价与低谷电价之差,价差下降幅度超20%。
或受此影响。原本国内工商业储能江湖的 “热土” 浙江省(由于分时电价政策支持 “两充两放” (即每天充放电两次),安装储能系统回本周期快,其装机量占到全国的1/4以上)在今年上半年遇冷。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浙江省的工商业储能项目备案数量呈现骤减的趋势。浙江省工商业储能备案平台的数据显示,四月备案项目300个,五月减少到200多个,六月备案数仅剩100多个。
另外巅峰储能测算,目前国内云南、甘肃、宁夏等十个地区的工商业储能收益率为负数,形势不容乐观。
工商储单个项目功率较大,初始投资成本约上千万元,此外分时电价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若实际利用天数较低,收益率将打较大折扣,每天同一充放次数下,220天利用天数与340天利用天数可产生近2倍收益率差异。
巅峰举例:距离沃橙新能源在EESA上报出了0.58元/Wh的价格2月了。
在市场对这个震惊价格慢慢脱敏后,是时候来安静下来,认真去聊一聊沃橙新能源在这个行业新低价背后的逻辑和玩法了。
对于一个成立不大两年的新公司,有些问题在徐玉平“每台补贴2万”的回复中,我几乎有一瞬间恍惚,仿佛那个回到曾经遍地烧钱的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思维入局工商储能
“成本降到什么时候是头?以前1.5元/Wh不行,现在1元/Wh还不行,那么0.5元/Wh行不行?按现在这种别扭的市场机制,一毛钱也没人建,没法激励市场的内在动力。”
很多行业人士都在感叹,储能系统价格的底在哪?
工商业储能市场直接就成了修罗场,很快安徽明美新能源0.72元/Wh、湖南中车株洲所0.7元/Wh已经刷新了认知。
沃橙新能源把工商业储能产品价格压到了0.58元/Wh,更是现场喊出了“0元体验,账期半年”。
在任何行业中,价格都是企业竞争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降本增效也一直是企业长久的追求。
然而,想要在保障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降低价格并不简单,这种策略通常依赖于规模经济、技术创新、生产效率提升以及严格的成本控制。
换句话说,价格虽然才是王道,但只有大厂才有权利。
对于一个工商储新玩家来说,每台补贴2万似乎也能解释。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外界对沃橙新能源储能质量和安全的担忧:“企业若没有合理的利润,质量如何保证?”
对此,徐玉平给了三个说明:
  1.  沃橙新能源工商储系统采用一线品牌电芯

  2. 自建产线,曾经用了一年时间选址建厂,采购设备,重资产运营来保证生产供应质量

  3. 有自己研发团队,诸如PCS等核心部件虽然依然还是一线大厂,但有了自己研发团队,诸如在昆仑山有自己测试场。

接单来说,沃橙不是一味的低价,而是加上补贴,保质保量。
而且还有配套的金融方案。
如果客户想要享受六个月账期的话,那么必须要预付30%后,在沃橙20 多个合作金融单位进行贷款,虽然年化只有4%+。
互联网的尽头是金融,进入制造业的互联网的尽头依然是。
一个预备了弹药的互联网思维玩家,在工商储市场上已经跃跃欲试。
我们每一个光储人敬畏制造业
说实话,问过太多业内人士,互联网模式入局工商储,看好看衰者皆有,但更多就是冷眼观察。
巨头这几年跨界做储能,并不少见。比如地产巨头碧桂园投资布局锂离子电池、硫酸铁钠电池等等。
但是现实进退不得,是这些巨头跨界者目前业务一个相对真实写照。
竞争激烈,押注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大小厂商,接连上演了一场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客户争夺大戏。
行业竞争处于最为焦灼的时期,设备厂商全面承压,价格一降再降。
工商业储能的产品目前同质化严重,大部分解决方案都是基于市场供应链的整合,接下来就开始比拼能量密度、集成度、初投资成本等。
这些都需要专业度和品牌的积累,大部分业主在购买设备的最大抗性在于安全和交付,这点是新品牌很难在短期赶超的。
何况专业的储能玩家在慢慢构建产品和交付壁垒。比如奇点能源交付了中开新能源60MWh储能项目,这一项目开工到交付并网,用了仅仅一个月时间。
商业储能的专业化,对资本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是谁都可以玩的,简单粗暴的项目标准不再适用。
对沃橙有带着互联网以成本换市场的玩家来说,是否能摆脱带着轻资产模式的互联网公司赚习惯了高毛利的钱的思维,否者这种低毛利的模式大概就会水土不服。
储能启示录

其实,有没有沃橙互联网般的入局,储能的价格“踩踏”都正在发生。
除了价格,储能看着几乎是没有任何准入门槛的储能应用领域。
2020-2025年全国工商业储能装机趋势(GWh)
沃橙,只是这N多储能新势力中还能有机会被讨论那么一家,至于能有多久热度就不可知了,就像互联网长河中潮起潮落那么多家公司。
但价格战带来的效应是明显的,某家成立于2019年的青岛工商业储能公司,曾经和某点能源并驾齐驱,但却在今年的洗牌战中败下阵来,被供应商上门拉走设备抵债。
没机制下的低价内卷,对国内的储能制造业已经是一种深度伤害。
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使企业难以投入研发和创新,从而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对那些游荡储能行业之外的社会资本和玩家而言,“百万投资、两年回本”的传说好似还在昨天,触手可及。
互联网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数量顶到了天花板,很容易玩起跨界做起了硬件,从服务业又返回到制造业,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失败成了常态。
逻辑还是在于能不能给实体行业提供新的专业价值。
比如小爱智能音箱就称得上一个互联网AI+Iot模式的成功典范。
除了音箱本身的功能,小爱还支持电视、盒子等其他智能家居的联动。也正是小米在loT方面的提前布局各种智能家居产品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出各自的最大优势。
储能的蛋糕好像越来越大,但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上游产能不断膨胀,新进入者不断增加,一哄而上。
但往往忘记了,一个储能项目的本质是运营,运营周期长达10-20年。
这不是一个热钱的乐土,安全性和专业性才是这个行业是未来竞争的核心能力。
当问到沃橙这样用补贴换市场,到底想做多大,又准备多少钱烧的时候?
徐总总是很兴奋聊到,未来万亿双碳赛道,但对烧钱预期却始终三缄其口。
破局者,还是参与者,剩下只有时间能给予答案了。
也许,现在到了讨论光伏储能出清落后产能的“最后时刻”。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为进一步激发并购重组,证监会出台了六条措施。
“并购六条”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进行并购重组,包括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等目标的跨行业并购、有助于补链强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
“并购六条”出台的背景,是国内多个行业因产能过剩陷入经营困境,已经到了不重组出清就无法恢复生机活力的程度了。很显然,光伏、储能等新能源行业就是这样的典型行业。
在持续已久的价格“内卷”中,新能源行业深陷困境,龙头企业突围乏力。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已经杀到了0.6元每瓦,储能电芯的价格也杀到了0.3元、0.4元每瓦时。虽然部分大企业试图通过“自律”行为来主动提价,但很难扭转市场局势,提价反而遭到群嘲。
实际上,价格“内卷”仅仅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产能供需错配。那么治本之策何在?到底是什么样的重重阻力,拖了新能源产能出清的后腿儿?
新能源进入洗牌“窗口期”
年初以来,政策层一直在推动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行业协会也在呼吁并购重组,新能源业内一些领军企业则在密切关注着重组并购重组的机会。
巅峰表示,目前可能是新能源产业重新洗牌并加速落后产能出清的绝佳时机。
首先,严重的供需错配已经到了极致。目前,一半的产能都是过剩;中国储能行业年产能超过200吉瓦时,而全球储能年装机规模大致也就100-120吉瓦时,也是接近一半的产能找不到市场需求。
这么大量的超配产能,是怎么来的?
在大量资本助推之下,很多储能企业的资深高管突然就出来创业了,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批地、建厂房,然后稍微做点新员工的技术培训,就开始操作设备大干快上抢市场了。
如此这般的产能狂飙,项目烂尾的固然不少,粗制滥造的落后产能更是充斥其中。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一个非理性的市场日益疯狂,所有的人都很难受,企业越卖越亏。
“光伏+储能行业整个市场体系可以说是扭曲了,甚至可以说是崩溃了……大家都不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销售,整个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就只能变成‘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局面,所有人都亏钱。”
不仅是企业不赚钱,大量新秀企业的IPO之梦也碎了。
当然,任何投资都是要寻找退出通道的,既然上市退出这条路已经不现实,那么新能源的并购重组,也不失为一条资本寻求退出的最终出路。在行业风风光光的时候,没人愿意主动退出;如今行业亏损、融资遇冷,落后产能的退出和出清也就有了可能。
过剩产能出清“卡”在哪儿了?
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能退出是成熟行业的惯常做法。可是迄今为止,光伏、储能领域的重组大幕却远未拉开,坊间传言的几个并购案还是云遮雾罩,不见落地。
兼并重组不畅,优不能胜劣不能汰,新能源出清就成了“堰塞湖”,为何会是这样?
眼下,很多光伏企业前几年疯狂扩张挖下“无底洞”,买家会担忧债务风险。
事实上,并购交易中的卖家到底有多少债务、有多少对外担保,买家可能一时半会儿都“摸不着门儿”。最典型的案例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要130亿收购珠海银隆,遭到董事会反对后其自掏腰包26亿买下部分股权,结果等进去之后才发现公司有巨额的债务黑洞和财务问题……
其次,买家不得不面对并购交易带来的团队融合和人员安置风险。
现如今是逆周期兼并,往往涉及到较为复杂的人员安置难题。保留被并购方的人员团队,意味着继续制造存量产能,无疑就是自废武功、背上沉重的包袱;大刀阔斧裁减,又容易陷入舆论危机。如今,光伏、储能行业到处都在裁员,并购方当然也不愿意“背黑锅”。
并购重组之难,拖住了新能源过剩产能的出清之路。但还有一个隐性问题,恐怕才是行业洗牌推进缓慢的最主要原因——很多地方政府不允许辖区内的新能源企业宣布破产,不管它是不是落后产能,是不是已经资不抵债。也就是说,新能源出清最大的阻力,可能还是来自于地方政府。
这一轮罕见的新能源产能狂飙,地方政府是极为重要的背后推手。
直接补贴之外,地方政府还有很多手法来贴补招商引资的企业减免税收。
既然前期招商引资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总是要求得回报的,即使是资不抵债的企业,地方政府的底线也是“不能轻易破产”。哪怕是出了问题,谁也不能为错误负责,这些新能源企业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它死了。毕竟,企业破产就意味着就业没了,税收没了,GDP没了。
不允许落后产能出清、不允许资不抵债企业破产,地方政府只能继续给落后产能打点滴“续命”:一曰债务担保,由城投公司或地方国资出面为企业的债务做担保;二曰入股充实企业资本金,城投公司或地方国资向亏损企业注入股份;三曰银行续贷,地方政府出面协调银行向资不抵债企业持续追加贷款。
地方政府为落后产能打点滴“续命”,这里还有自保的考量。

巅峰推荐
中国新能源自媒体之一
国际视野、中国情怀

巅峰储能
光储狂飙迎来巅峰时代 合筑光储+虚拟电厂成数字化企业标配.构建零碳园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光储融合将成新能源转型破局之道“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巅峰储能一定要把中国光储产业做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