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召开。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出席开幕式并作演讲。他指出,很多企业把储能行业当作是一个低门槛的金矿,抱着短期淘金的心态进入,以至于行业现在野蛮生长,乱象频出。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储能行业不能“乱”。但能源转型的需求也要求我们绝不能“慢”,行业必须在快速增长中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针对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曾毓群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高可靠是行业发展的根基。他表示,储能行业有门槛,门槛非常高,就是高可靠。他强调,高可靠不是“拍胸脯”的乱承诺,需要扎实的理论模型和真实的数据支撑和全面的测试验证。
其次,高价值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内驱力。曾毓群强调,能源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一旦整个行业被打上“低质低价”的标签,那就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不拼价格,要拼价值。只有聚焦价值竞争,创造“高价值”产品,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他认为,储能行业不仅要创造高价值,还要探索新价值,在未来电力市场开放的大环境下,让电池成为优质投资品。
最后,全场景让能源转型无死角。曾毓群表示,储能行业的未来,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场景下卖产品,而要提供全场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赋能千行百业,为自己、为客户、为全球的能源转型布好局。
他强调,只有一体化、全场景,才能对储能全流程进行智能管理,对能源系统实现整体调度,实现能源管理效率最优,能源系统抗风险能力最强。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行业同仁:
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宁德,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世界储能大会。我代表宁德时代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去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达成的“阿联酋共识”,首次强调要“转型脱离化石能源”,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提高到目前三倍,将能源效率提高到目前两倍的目标。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计算,要实现“阿联酋共识”所设定的目标,全球的储能容量需要增加六倍。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蓄水池、“双碳”目标的压舱石。“十四五”以来,我国储能行业迅速发展,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但在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把储能行业当作是一个低门槛的金矿,抱着短期淘金的心态进入,以至于行业现在野蛮生长,乱象频出。
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储能行业不能“乱”。但能源转型的需求也要求我们绝不能“慢”,行业必须在快速增长中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高可靠是行业发展的根基
根基正不正、深不深、牢不牢,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命运。
作为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储能一个环节的故障,不仅牵扯到生命财产的安全,还会连锁引发一系列公共设施的停摆。一次事故,将带来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储能行业有门槛,门槛非常高,就是高可靠。
我们的电芯单体失效率达到了十亿分之一级,为什么要做到这个级别?储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电芯、电箱、再到集成电池舱系统、最后到电站,每一层都是层层累加的,电芯的小问题到最后会富集成巨大的隐患。
高可靠不是“拍胸脯”的乱承诺,需要扎实的理论模型和真实的数据支撑和全面的测试验证。
今年,我们推出的天恒储能系统,实现首五年容量零衰减,功率零衰减。我们让锂电池寿命不再跳水,做到15000次经过实证的循环测试。我们研发了行业最先进的可靠性评价体系,避免纸上数据好,落地性能差的情况。我们开发的“加速测试”方法,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出产品寿命的科学测试数据;就在10月,我们的UL9540A实验室成为行业内首家获得UL授权的目击测试实验室。我们这些行动,都是在践行宁德时代的可靠性承诺。
其次,高价值,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内驱力
行业要发展,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应该有共识,以低质、减配实现的“低价”,不具备经济效益,更没有可持续性。我们不拼价格,要拼价值。能源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一旦整个行业被打上“低质低价”的标签,那就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作为一个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只有聚焦价值竞争,创造“高价值”产品,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不仅要创造高价值,储能行业还要探索新价值,在未来电力市场开放的大环境下,让电池成为优质投资品。
最后,全场景,让能源转型无死角
储能行业的未来,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场景下卖产品,而要提供全场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赋能千行百业,为自己、为客户、为全球的能源转型布好局。
宁德时代正打造以储能为基础,以零碳排放为核心的 “零碳新基建”。我们认为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可以在储能的基础上,实现零碳再造。只有一体化、全场景,才能对储能全流程进行智能管理,对能源系统实现整体调度,实现能源管理效率最优,能源系统抗风险能力最强。
中国有句古话,“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储能行业要发展,产品的根就要向下扎得深、扩得广,本根不摇,才能枝叶繁荣。整个行业要帮社会兜好底、算好账、布好局,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样才能更好支撑我们的能源绿色转型、赋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最后,祝愿本次储能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什么是全钒液流电池?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其正极和负极均采用循环流动的钒溶液作为介质,借助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与释放。
当前,主流的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锂电池和铅蓄电池等,已难以满足新能源装机量持续增长及应用场景日益多样化所带来的储能需求。相比之下,削峰填谷和维护电网稳定能力更出色的高安全性全钒液流电池,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发展历程、全钒液流电池的概念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rria Kacos教授于1985年提出。次年,他成功申请了全球首个全钒液流电池专利,并自建了一套能效超过72%的1千瓦试验电堆,标志着这项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95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率先建成1千瓦的全钒液流电池样机。2006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10千瓦的全钒液流电池系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这项关键储能技术的国家。2022年10月,全球首座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在大连正式并网发电。目前,我国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且占据重要地位。
发展潜力、全钒液流电池研究与应用的持续升温,充分彰显了其相较于其他储能技术的显著优势。其储能介质为钒的无机盐水溶液,使得电池在常温常压下运行,无起火爆炸危险;电池容量取决于钒电解液的容积与钒离子浓度,输出功率取决于电堆规模。因此,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负载需求,灵活设计电池的功率与容量;充放电循环次数超2万次,系统可稳定运行20年以上,使用寿命是锂电池的2倍;通过调控电解液的容积和钒离子浓度,可轻松实现4至10小时的长时储能;系统运行时无有毒副产物产生,对环境友好且安全性高。
资源禀赋、与锂资源大量依赖进口不同,我国钒资源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球的39%和68%,全钒液流电池的原材料高度自给可控。尽管当前储能市场仍以锂电池为主,但全钒液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长寿命、长时存储以及设计灵活性等优势,更适合国内大规模储能市场的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其经济性将持续提升,有望成为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最具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
山西国润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 是国内综合布局全钒液流电池装备制造与液流电池核心隔膜材料生产的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及液流电池、氢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用隔膜材料的生产、销售及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经济、高效的储能综合解决方案。
国润储能现有员工100余人,其中核心研发团队30余人,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领域深耕十余载,掌握了在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研发、电堆制造、离子膜生产及控制系统等方面国际领先的全套核心技术,申请了国际国内专利近百项,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荣誉称号,现已跻身为国内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一方阵。
国润储能是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会员单位、中国储能技术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山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理事单位、清华科技园第十二批钻石计划企业、山西省电力协会理事单位、山西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究成员单位、山西省氢能产业联盟(协会)成员单位、山西省风电产业联盟成员单位、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会员单位,已建成山西省博士创新站、山西省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专家工作站、省级储能学会服务站、企业技术中心、朔州市储能技术创新平台等十余个科研创新平台。
最新产品
(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以钒为活性物质,呈循环流动的液体氧化还原电池,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发电并网、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等领域,是未来电池储能系统的首要选择。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具有功率能量独立、功率大能量大、能量效率高、响应速度快、可瞬间充电以及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性高、全寿命成本低以及选址自由度大等特性。
国润在钒电池用全氟离子膜、电极、电堆、电解液及钒电池全系统模块化等方面均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利技术和重要成果,有着巨大的技术优势。
(二)GR-IEM-11N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
国润储能通过钢带流延法自主研发生产的低成本、高性能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具有拉伸强度高、各向同性、电导率高、化学性能好等突出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液流电池、氢燃料电池及电解水制氢等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国产替代。可见这些技术门槛不是一般高。
产品特性:
1.厚度均匀,标准厚度误差仅±5μm,厚度均匀表示各位置性能一致
2.各项同性,稳定性,含水率,吸水率,长宽变量稳定
3.物理性能突出,拉伸强度,线膨胀率,断裂伸长度,密度等均较为突出
4.化学性能优异,酸容量,当量,电导率等化学性能均属于行业前列
5.离子选择透性能优异,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可以完美解决离子选择透过性问题
作为新“国九条”发布后过会的第一家新能源企业,“储能之王”足够有代表性吗?
巅峰推荐 中国新能源自媒体之一 国际视野、中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