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群盯上了3万亿+的业务!比动力电池“大十倍”零碳电网才是真正的源网荷储充放一体化。

文摘   2024-11-14 18:02   山西  

11月7日,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在2024世界储能大会上表示,中国已经逐步建成了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到100 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万亿元;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表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储能装机量将达到3亿千瓦(300GW),中国的储能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3万亿元。

显然,在未来五到十年,储能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不仅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也是整个经济发展新动力、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新兴产业,因此,多位行业专家都表示看好储能这个3万亿级的超级赛道。

然而,快速崛起的储能产业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片飞指出,当前我国储能产业尤其是新型储能产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价格内卷、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亟须围绕行业痛点开展相关工作,共同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针对如何解决行业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认为,首先,高可靠是行业发展的根基。他表示,高可靠不是“拍胸脯”的乱承诺,需要扎实的理论模型和真实的数据支撑和全面的测试验证。

其次,高价值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内驱力。曾毓群强调,能源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一旦整个行业被打上“低质低价”的标签,那就是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只有聚焦价值竞争,创造“高价值”产品,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他认为,储能行业不仅要创造高价值,还要探索新价值,在未来电力市场开放的大环境下,让电池成为优质投资品。

最后,储能全场景应用,让能源转型无死角。曾毓群表示,储能行业的未来,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场景下卖产品,而要提供全场景、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赋能千行百业,为自己、为客户、为全球的能源转型布好局。

对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认为,当下要重点梳理新型储能产业的投资运行情况,进行产能优化布局,对低端产能和同质化产品要逐步淘汰或战略性重组。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表示,市场对高质量、高能量、高安全性能电池的需求非常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综合解决好不同路线的性能、成本、安全和关键原材料保障等问题,已经成为储能产业的重要课题。

可以说,随着过去十年储能装机容量的高速增长,整个储能产业已经从“浪花”发展成为“浪潮”,而能够解决上述行业难题的企业,才能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曾毓群盯上了比动力电池“大十倍”的业务!

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最近盯上了一个新的商业帝国,比动力电池“大十倍”!这个新的商业领域就是“零碳电网”。
尽管去年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增长33%,增速已经甩开动力电池业务,但曾毓群的野心不止于储能。他表示,宁德时代的目标是进入发电领域,公司将与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展开合作,“与电动汽车相比,发电是个巨大的领域。”

曾毓群的梦想是将宁德时代重塑为绿色能源供应商,公司将打造大型独立能源系统——“零碳电网”,这一电网系统包括太阳能、风能、储能以及电动汽车向电网送电(V2G)系统,电网将足够为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甚至一座城市供电。

如果说“零碳电网”业务的规模将达到动力电池业务的“十倍”,那么按照2023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2853亿元的营收计算,宁德时代的“零碳电网”业务规模或将超过3万亿元。

曾毓群对“零碳电网”的设想,与新型电力系统对车网互动的要求非常契合。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这等于将电动汽车行业纳入国家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并承担了重要的功能和角色。

到2030年,车网互动将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有序充电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千万千瓦级的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

实际上,曾毓群早已开始根据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进行思考和布局。今年全国两会上,曾毓群提交的四份提案中,有一份便涉及到电池与电网双向融合互动。

他在提案中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上量,大规模无序充电将进一步加剧电网负荷的峰谷特性,给电网安全造成冲击。而在电源侧,随着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特点的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为维持系统实时平衡,电网面临大量灵活性调节能力缺口,故建议为一箭双雕解决交通和能源领域存在的两大难题,可以抓住车网互动(V2G)的本质,研究探索电池与电网双向融合互动(B2G,Battery to Grid)

正如那句话所说“卖产品不如卖模式”。宁德时代的“零碳电网”新方向,就将和新型电力系统的五大特征一样,是一个“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和灵活智能”的新模式。

传统电力系统拓扑结构

零碳电力系统拓扑结构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表示,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将自己重塑为绿色能源供应商,预计开发和管理“零碳”电网的业务可能比供应电动汽车电池大“十倍”。
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业务转型与拓展意图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在电池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曾毓群提出将公司重塑为绿色能源供应商,意味着宁德时代不想局限于单纯的电池制造业务,而是要向更广泛的绿色能源领域进军,实现业务多元化拓展,打造一个综合性的绿色能源业务体系。
“零碳”电网业务潜力巨大
规模对比:提到开发和管理“零碳”电网业务可能比供应电动汽车电池大“十倍”,从规模角度说明“零碳”电网业务未来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目前电动汽车电池业务是宁德时代的核心业务且规模庞大,但相比之下,“零碳”电网业务有着更为巨大的发展潜力,可能在营收、业务覆盖范围等方面达到电动汽车电池业务的十倍规模。
能源转型需求: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以及能源转型的加速,构建“零碳”电网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零碳”电网可整合多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并进行有效管理与调配,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用电需求,其市场需求在未来会持续增长,这为宁德时代开拓该业务提供了广阔机遇。
战略布局与未来展望
宁德时代此举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一方面继续巩固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提前布局“零碳”电网业务,抢占绿色能源领域新的制高点,以适应未来能源市场结构的变化,确保公司在未来几十年能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并在推动全球绿色能源发展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说零碳电网的业务比电动汽车电池大十倍,可能基于以下一些原因:

市场规模方面:
能源需求基数大:电力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能源,几乎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电力。全球尤其是亚洲这样的人口密集、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电力需求增长迅速。例如,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5年亚洲将消耗全球一半的电量,中国用电量将达到全球的三分之一,未来3年全球电力需求量70%以上的增长将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如此庞大的电力需求基数,为零碳电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电动汽车市场尽管在快速增长,但目前在整体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仍然较小。
电网覆盖范围广:电网是覆盖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网络,其建设、运营和管理涉及到大量的设备、技术和服务。相比之下,电动汽车主要面向个人消费者和部分商业运输领域,市场覆盖范围相对较窄。零碳电网的建设需要对现有的庞大电网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包括发电端的可再生能源接入、输电线路的优化、储能设施的配置以及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等,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产业协同效应方面:
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零碳电网的建设不仅涉及到电力行业本身,还会带动上下游众多产业的发展。比如,在发电端,需要大规模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这将带动相关的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维服务等产业;在储能领域,需要大量的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设施,推动储能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智能电网方面,涉及到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的应用,促进相关科技产业的进步。这种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使得零碳电网的业务能够产生更广泛的经济价值和影响力。
与其他行业融合度高:零碳电网可以与其他行业实现深度融合,创造更多的业务模式和价值。例如,与交通行业结合,为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提供支持,实现车网互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工业领域结合,为工厂提供绿色电力,帮助企业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建筑行业结合,打造智能建筑能源系统,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这种多行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零碳电网的业务范围和市场潜力。
政策支持力度方面:
全球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碳减排目标。零碳电网作为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可再生能源补贴、电网建设投资、碳定价机制等,为零碳电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相比之下,电动汽车虽然也受到政策的支持,但在政策的覆盖范围和支持力度上,可能相对零碳电网会有所不足。
长期稳定的发展前景:零碳电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政策稳定性和连贯性。政府会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投入资源和精力,推动零碳电网的发展,这为相关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业务发展预期。而电动汽车市场可能会受到技术变革、消费者需求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业务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前景相对较弱。
巅峰推荐
中国新能源自媒体之一
国际视野、中国情怀


巅峰储能
光储狂飙迎来巅峰时代 合筑光储+虚拟电厂成数字化企业标配.构建零碳园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光储融合将成新能源转型破局之道“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巅峰储能一定要把中国光储产业做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