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成本不断下探,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新入局者频陷“降本怪圈”,盈利空间日益逼仄。然而,单纯的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近年来,动力电池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发展态势备受瞩目。尽管经历前两年产业链的调整,整个产业链价格大幅下降,联动锂电企业的备货和库存周转策略改变,行业产能也从跑马圈地式扩张转向谨慎。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动力电池产业链整体维持在中高速度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832万辆,同比增长32.5%。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带动下,9月动力电池装机量达54.5GWh,环比增长15.5%,同比增长49.6%。在市场规模上,当前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汽车新车总销量不到40%,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的扩张空间,加上近年来储能市场的增长,市场数据预计2030年锂电池出货将超过5TWh,相比于2023年886GWh的锂电池出货,未来锂电产业预计继续保持20%以上的年化增速。与此同时,随着锂电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锂电产值突破万亿元,锂电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充分。从三元电池到磷酸铁锂电池,从追求高能量密度到追求快充性能,从乘用车到商用车市场争夺,再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来自头部电池厂商的的竞争已经全方位打响。特别是,锂电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电池企业之间的比拼,并不局限于产能,从过去几年观察来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技术战、价格战和品牌战贯穿始终,成为了动力电池厂商的三大主要战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无疑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在技术领域的竞争,主要围绕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性能方面的突破。其中三元电池不断走向高端化,三元正极材料从中镍走向高镍、超高镍,以匹配更高的能量密度。容百科技此前表示,在全球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下,5系、6系三元前驱体朝8系及8系以上高镍产品转型,公司8系及以上高镍产品出货占比达50%以上。磷酸铁锂电池方面,宁德时代发布的神行PLUS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刷新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纪录,其主要通过物理层提升体积利用率,化学层改善正负极材料,进而提升能量密度。快充性能的提升,是近两年电池厂商的技术突破口。不仅仅是电池充放倍率的提升,还包括应用场景的升级。以磷酸铁锂快充为例,自2023年宁德时代发布首个磷酸铁锂4C快充电池后,中创新航、瑞浦兰钧、国轩高科、欣旺达都已布局高性能快充磷酸铁锂电池。今年9月,瑞浦兰钧5C磷酸铁锂超充电池顺利下线与整车应用。电池企业之间的技术比拼,填补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快充短板,给下游市场释放新的增量。在PHEV和商用车等细分市场应用上,快充技术也得以普及。蜂巢能源已推出业内首款4C混动短刀电芯;宁德时代发布了天行商用车电池,其中天行L超充版支持4C快充;亿纬锂能发布的商用车超充电池开元电池则采用了3C超充技术,15分钟可从20%充至80%。除了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的提升,电池企业在前沿技术展开竞逐,全固态电池已成为电池厂商争夺的一个焦点。今年以来,各大电池厂商接连公布了自身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国轩高科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上车实验,预计2030年实现量产;欣旺达计划2026年具备全固态电池量产能力。价格战是动力电池厂商之间最为直接的较量。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动力电池厂商纷纷通过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来动力电池价格出现下行趋势,目前,部分二线企业甚至将电池价格降至0.3元/Wh。推动电池价格下降最直接的因素是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但除此之外,基于市场策略和客户绑定原则,电池企业也通过多种方式推进降本增效,并推出具备价格竞争力的产品。此前,宁德时代推行了“锂矿返利”计划,以降低合作车企的采购价格,其中宁德时代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低于市场一定价格水平结算,但签署合作的车企需要承诺不低于80%的电池采购量来自宁德时代。这一举措旨在绑定长期订单,并巩固宁德时代的市场地位。比亚迪方面,其旗下弗迪电池也通过内部通知敦促团队继续降本。比亚迪通过层层筛选、去劣存优、充分招标竞价等手段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并计划继续加强非生产性物料的管理和控制,以降本增效。其余电池厂商或采取更为直接的降价策略,以市场一定的折扣系数销售旗下的电池产品,从而争抢市场份额。制造降本则是帮助电池产品价格下降的又一重要手段。这不仅包括制造设备采购成本的降低,也包括电池企业引入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诸如叠片机、卷绕机、注液机、搅拌机、涂布机等都在朝智能化、规模化、精密化方向演进。此外,宁德时代方面表示,进入TWh时代,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是继续提升极限制造体系的关键手段。蜂巢能源不仅应用AI技术进行材料选型和配方优化,并借此应用于知识管理和工艺制造,进而减少产品缺陷率,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价格战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关乎到在终端消费应用的渗透率提升。从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来看,产品的规模普及必定伴随着价格的下跌,从而提升消费水平。锂电产业的应用如今不仅仅延伸至新能源汽车,还包括户储、3C、航空等等,在下游应用与消费要求下,锂电产业的价格战或将继续延续。品牌战是动力电池厂商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的重要战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消费者对电池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越来越高。因此,动力电池厂商需要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来塑造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宁德时代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由面对企业到面对消费者的战略转向,宁德时代正塑造新的品牌形象。通过联名发布、设立合资公司、拓展线下门店等方式,宁德时代“to C”的营销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还通过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发布新品、举办技术论坛等方式,积极展示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优势。越来越多电池企业不仅仅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也在通过客户服务的差异化来增加客户黏性和品牌认知。如宁德时代推出神行车主俱乐部,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更上游的一些企业则提供了全方位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包括技术咨询、方案设计、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此外,这些企业还通过定期回访、客户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客户需求和反馈,以便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如今,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电池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充分,这也意味着电池企业之间的市场分化越加明显。短期来看,市场竞争的激化会削弱企业盈利能力,企业扩张受阻。但长期来看,这使得消费者和下游客户受益,带来了电池性能和品质的提升,最终推动产业链的整体升级。那么,有解吗?那再看一个例子。近日,赛拉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拉弗”)与厦门象屿新能源、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本着协同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就新能源储能领域达成全球合作共识,并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除他之外,近年来众多光伏组件领军企业亦不甘落后,纷纷拓展储能业务,构建多元化的能源解决方案体系。这也在释放一个信号:光伏+储能相结合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正在成为巨头乃至行业的共识。在当今中国追求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能源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明确,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大规模应用新能源,尤其是风能与光伏,它们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成本,还极大促进了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与清洁化。然而,风电与光伏的“看天吃饭”特性,即发电量随天气波动,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种不稳定性对电网构成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引入储能技术作为“稳定器”,以实现“光储融合”。“光储融合”不仅是电网稳定性的关键保障,更是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这一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电网、负荷与储能需紧密协同,形成高效运转的闭环。通过“光储融合”,能够有效缓解风电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问题,利用储能设备在光照充足时储存多余电力,在光照不足或用电高峰时释放,从而平滑电力输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此外,随着多层级微电网的兴起,“光储融合”成为构建这些小型自治电力系统的基石,促进能源就地消纳与高效利用。对于工商业用户而言,“光储融合”更是实现能源转型红利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分布式光伏的广泛应用,为用户提供了低成本、清洁的电力来源。然而,光伏发电的时段性限制,使得电力供需常处于不匹配状态。通过配置储能系统,工商业用户能够显著提升光伏自发自用比例,减少电力浪费,同时在紧急情况下作为备用电源,保障生产运营的连续性,减少因外部供电异常导致的损失。未来,随着虚拟电厂的兴起,“光储融合”系统还有望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收益渠道。简言之,“光储融合”有利于平衡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源网荷储、实现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攀升,光储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徽省近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支持该省光伏和储能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根据《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到2027年,该省将力争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认定超过20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并培育超过300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将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创新平台(研发中心)的全覆盖,为光伏和储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样,浙江省金华市也制定了《金华市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7年)》。该规划明确了金华市将围绕打造智能光伏产业基地、培育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等四大发展重点,构建“三核引领、多点联动”的产业布局。预计到2027年,金华市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突破2100亿元,并培育出多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5个地区出台了明确的光伏配置储能政策。这些政策大多要求光伏电站配置的储能规模在装机容量的5%-30%之间,配置时间多为2-4小时,少数地区为1小时。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有助于推动光伏和储能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为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为了促进光储产业的发展,多地政府纷纷推出实质性的补贴政策。据业内统计,自2021年以来,已有江苏苏州吴江区、浙江义乌市、四川成都市等在内的20个地区出台了光储补贴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从光伏电站建设到储能系统配置的多个环节,旨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光储项目的经济效益。这些补贴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光储产业的重视和支持,也为光储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自2020年起,中国各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出台政策,要求大型光伏电站按比例配置储能电站,以应对能源结构的转型需求。2020年,集中式光伏电站新增装机量高达约33GW,据估算,这一举措至少带动了7GW的储能电站业务需求,相比之下,2019年全球储能电站新增装机量尚不足1GW,这一增长态势显著。进入近两年,分布式光伏领域的发展势头尤为迅猛,然而,自去年底以来,多地因电网消纳能力限制,导致光伏项目备案遭遇阻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工商业光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小微分布式能源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涵盖公共设施、交通领域,以及风光储充、源网荷储、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兴领域,这些领域构成了庞大的潜在市场,推动了全国储能项目备案数量的激增。据业内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已完成储能项目备案6256个,备案储能规模达到115GW/294GWh,显示出储能市场的强劲增长动力。浙江与江苏两省作为工商业光储发展的领军者,其储能项目的备案规模与数量遥遥领先。2024年8月,浙江省完成储能项目备案459个,投资总额达132.58亿元,备案储能规模435.45MW/823.82MWh。截至8月底,浙江省年内共完成储能备案2536个,总规模达到3.84GW/9.61GWh。同期,江苏省共完成储能备案项目358个,规模合计1142MW/2394MWh,涵盖了265个储能电站项目和93个储能产业项目,1-8月份储能备案总规模更是高达15.255GW/31.214GWh。机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苏、浙江两省的1~10kV工商业用户在用电高峰期的平均电价均超过0.7元/度,预计两省分布式光伏的年收入将分别突破800元/kW和700元/kW。对于用电户自投项目,投资成本基本控制在3元/W以内,投资回收期可缩短至3~4年,项目运行10年以上,内部收益率(IRR)将超过20%。行业专家指出,当前工商业光伏在建项目已基本实现储能配置。这一趋势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储能成本的显著下降,使得储能与光伏的度电成本总和接近0.5元;另一方面,在江浙沪粤等经济发达、电价较高的地区,光储一体化项目的综合用电效率最高,收益最为可观。新国标正式实施,储能设备厂家正密集开展新品的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证书是储能电池、PCS、BMS等主要设备进入市场的“入场券”。
型式试验一般由具备CNAS或CMA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由设备厂家将需要检测的设备样品采取送检的方式送至检测机构,检测机构依据相应的规程规范要求开展检测,当送检设备样品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项目和技术指标后颁发本规格产品的型式试验报告。
型式试验证书作为储能项目合规性管理的重要一环,在项目招标阶段,一般项目业主单位均会在招标文件中提出相关设备应具备型式试验证书;在项目验收阶段,政府部门、电力公司、质监单位、业主单位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也将型式试验证书作为项目验收的主要前提条件。
在储能行业发展初期,各个设备厂家储能设备安全特性和性能层次不齐,设备厂家通过虚假宣传、技术指标虚标等手段造成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给行业的健康安全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
随着锂离子电池、BMS、PCS在2017年~2018年相继发布相关设备国标,国标对相关设备的型式试验测试项目、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均作出规定,型式试验的普及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避免行业乱象,保证储能设备在全寿命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检测技术的提升,锂离子电池、BMS、PCS相关国标均已完成修订,相关设备的型式试验迎来迭代,其中修订的国标《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GB/T 36276-2023)和《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GB/T 34120-2023)在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电力储能用电池管理系统》(GB/T 34131-2023)在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新国标的正式实施推动行业设备厂家开展新一轮的设备型式试验,目前,各厂家正密集对314Ah电池单体及电池模块、电池簇以及大容量PCS、BMS等新品开展型式试验,以期抢先获得市场的通行证,部分设备厂家率先获得新国标下的产品型式试验证书。
新国标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对设备的性能提出更严格的技术要求,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国标《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GB/T 36276-2023)增加了对锂离子电池功率特性、高温适应性、低温适应性、过载性能、液冷管路耐压性能、高海拔绝缘性能、报警和保护功能等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以液冷管路耐压性能为例,新国标适应液冷温控技术的发展,提出电池模块和电池簇液冷管路内压强在达到最大工作压强的1.2倍时静置1min,管路不应破裂,气压降应分别不低于最大压强的0.1%和0.2%。
国标《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GB/T 34120-2023)增加了PCS启停机、报警和保护、绝缘电阻检测、功率输出范围、一次调频、惯量响应、高电压穿越、连续故障运行等功能和性能要求。例如一次调频已成为新能源侧和电网侧储能的基本配置,新国标规定一次调频死区宜设定为±(0.03~0.05)Hz,一次调频调差率为0.5%~3%,参与一次调频控制时,一次调频响应时间不大于100ms,一次调频调节时间不大于300ms。
国标《电力储能用电池管理系统》(GB/T 34131-2023)增加了控制、绝缘电阻,测等技术要求,更改了数据采集、通信、报警和保护、均衡等技术要求。以数据采集为例,新国标对电池单体电压、电池簇电压、电池簇电流、电池单体温度、电池模块正负极端子温度的采集误差和采样周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增加了对液流电池、水电解制氢/燃料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的要求。
通过开展型式试验对相关设备的结构特征、技术性能、环境适应性、安全性、耐久性等进行验证,保证设备在工程化中安全可靠应用。锂离子电池、PCS、BMS三类储能核心设备开展型式试验已成为行业的“通识”,除此之外,锂离子电池预制舱成套设备等储能设备也已发布相关的国标,提出开展型式试验的试验项目和技术要求,进一步规范和推动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总的来说,光储驶入快车道,已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