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全钒液流电池专利澳已申请!钒电池迎来规模化爆发期,绿色“充电宝”引领长时储能的创新力量。

文摘   2024-11-09 19:01   山西  

我国首部能源法正式出炉!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11月9日,中国人大网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其中提到:

国家合理布局、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国家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氢能开发利用以及储能、节约能源等领域基础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技术、装备及相关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11月6日,工信部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标准体系、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更加健全。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升,热滥用和过充电不起火、不爆炸,实现新型储能电站电池模块级精准消防,保障全生命周期使用的安全可控。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更好满足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应用需求,为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推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加快提升技术经济性和系统能量转换效率。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鼓励结合应用需求探索开发多类型混合储能技术,支持新体系电池、储热储冷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

液流电池。开展液流电池电堆、双极板、电解液、离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技术攻关,提升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生命周期经济性。

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支持开展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落实《国家锂电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和《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强钠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标准布局,加快新型储能产品安全、配套关键材料与部件、生产设备、关键检测方法、绿色低碳、回收和综合利用等方面标准制定。

2024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和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持续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发展,“推动长时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技术应用。”

由于各地不断增加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储能规模亦同步增长,国内各地因此相继出台4小时以上配储政策,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安全环保的液流电池一时也成了保障电力稳定供给的新突破口。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储能技术不仅承担着提高风光发电品质和提升并网安全性的重任,而且成为推动新能源高效利用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力量。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加快重大技术创新示范。其中包括全钒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什么是全钒液流电池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其正极和负极均采用循环流动的钒溶液作为介质,借助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与释放。

当前,主流的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锂电池和铅蓄电池等,已难以满足新能源装机量持续增长及应用场景日益多样化所带来的储能需求。相比之下,削峰填谷和维护电网稳定能力更出色的高安全性全钒液流电池,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发展历程、全钒液流电池的概念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rria Kacos教授于1985年提出。次年,他成功申请了全球首个全钒液流电池专利,并自建了一套能效超过72%的1千瓦试验电堆,标志着这项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我国全钒液流电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95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率先建成1千瓦的全钒液流电池样机。2006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10千瓦的全钒液流电池系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这项关键储能技术的国家。2022年10月,全球首座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在大连正式并网发电。目前,我国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且占据重要地位。

发展潜力、全钒液流电池研究与应用的持续升温,充分彰显了其相较于其他储能技术的显著优势。其储能介质为钒的无机盐水溶液,使得电池在常温常压下运行,无起火爆炸危险;电池容量取决于钒电解液的容积与钒离子浓度,输出功率取决于电堆规模。因此,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负载需求,灵活设计电池的功率与容量;充放电循环次数超2万次,系统可稳定运行20年以上,使用寿命是锂电池的2倍;通过调控电解液的容积和钒离子浓度,可轻松实现4至10小时的长时储能;系统运行时无有毒副产物产生,对环境友好且安全性高。

资源禀赋、与锂资源大量依赖进口不同,我国钒资源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球的39%和68%,全钒液流电池的原材料高度自给可控。尽管当前储能市场仍以锂电池为主,但全钒液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长寿命、长时存储以及设计灵活性等优势,更适合国内大规模储能市场的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其经济性将持续提升,有望成为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最具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

作为长时储能领域的“后起之秀”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难点是什么?对能源行业发展又将起到何种作用?

青海油田跃北1井

绿色“充电宝”引领长时储能的创新力量

储能技术是提高光伏和风能发电品质、输出稳定性与并网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对新能源的大规模持续稳定利用和构建新型清洁电力系统至关重要。在经历了铅酸电池、锂电池的更新迭代后,全钒液流电池正逐步成为储能领域的创新力量。

由工程材料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中国石油首套全钒液流电池,在青海油田首次完成极端环境和严苛条件下“光—储—抽”离网应用,实现了边远井场的“绿电”供应和零碳采油,为油气田绿色转型和增产提效探索出全新的供电模式。

蓄势而发 藏电于钒

配备储能是目前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我国已初步形成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在我国能源结构绿色转型进程中,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清洁电力系统,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电能是一种即发即用的能量,发电侧与用电侧的功率相匹配才能保障电网的稳定。与传统火电可调节性强不同,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这种波动对传统电力系统的冲击较大。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虽然绿色环保,但电网常常消纳不了,弃光、弃风的现象普遍存在。

配备储能是目前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储能系统可以将多余的电能存储起来,在实际需要时再释放,从而实现电力供需平衡,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随着“双碳”战略的全面推进,安全性高、存储时间长、适配灵活和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低的全钒液流电池,作为大容量高效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后起之秀”,迎来了一系列政策红利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国对全钒液流电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目前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但我国钒矿储量居世界第一,钒电解液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优越的资源禀赋为发展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十四五”以来,国家将液流电池作为发展新型储能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等多个角度,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公布的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中,有9个涉及全钒、铁基等液流电池,总规模超过900兆瓦/4300兆瓦时。这些项目将通过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清单等方式获得支持。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液流电池批量生产、模块设计制造、系统集成控制在内的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电网调峰填谷、分布式储能系统、微电网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和工商业储能等诸多领域,为解决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技术攻关 落地发展

攻克了电极活性低、电解液稳定性差、界面阻抗高等行业难题

推动全钒液流电池从“可用、能用”到“好用、实用”

全钒液流电池的独特优势同样适用于为油气行业中的大型集中式风光新能源电站配储、分布式光储一体化,以及勘探、钻井、集输、炼化等全产业链装备供能。

近年来,中国石油积极布局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所属企业联合行业优势力量,攻关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关键技术。

今年5月,中油电能公司与宝石机械公司合作建设的中国石油首个全钒液流储能示范项目,在大庆油田卧龙一次变电所并网发电。该项目采用智能调控技术,通过油田用电峰谷时段差异灵活充电放电,实现能源最佳配置,不仅填补了中国石油在储能领域的空白,提升了油田电网调节能力,而且破解了龙一联地区因负荷不足导致的弃风问题,提升了“绿电”消纳能力,为高寒地区储能技术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

中国石油矿权区位于可再生能源丰富的沙漠、戈壁和荒漠。为满足油气行业特殊场景下对储能的巨大需求,工程材料研究院储能团队经过3年多的基础研究,攻克了全钒液流电池电极活性低、电解液稳定性差、界面阻抗高等行业难题,自主设计、集成出不同功率的全钒液流电池样机,并在企业内部和青海油田分别建成了光储一体化并网和离网示范电站,搭建起大功率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多场景测试平台。

10月中旬,在青海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勘探事业部和采油一厂的支持配合下,工程材料研究院打破电解液适用温区窄、电池效率稳定性差、离网光储融合可靠性低等多项技术壁垒,在高海拔、极寒、纯离网、信号弱、需24小时不间断供电等极端工况下,首次采用自主研制的全钒液流电池和创新设计的柔性直流母线微电网拓扑架构,通过实时远程监控,实现了无人值守边远井场的全天候“绿电”供应。

这个研究院将继续在电堆结构密封可靠性、电堆集成工艺稳定性、电池管理策略灵活性、系统集成应用匹配性等方面开展攻关,推动全钒液流电池从“可用、能用”到“好用、实用”。

助力储能 未来可期

全钒液流电池虽面临部分技术挑战和发展困境,但有潜力实现与锂离子电池同等的初装成本

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众多能源行业和化工行业的企业纷纷入局

CNESA预计到2030年,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有望成熟,有潜力实现与锂离子电池同等的初装成本。

凭借高安全性、长寿命和易于扩容等优势,全钒液流电池在电网调峰调频、电力辅助服务,用户分布式储能、微电网建设,以及偏远地区和应急供电场景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全钒液流电池并不完美,仍面临部分技术挑战和发展困境。首先,初装成本过高,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复杂,系统配套设备需求较多,钒电解液和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材料价格较高,导致目前兆瓦级时长4小时的储能系统初次建设成本达到2000至2800元/千瓦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钒液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步伐。

其次,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全钒液流电池在大规模应用中仍存在系统效率长期稳定性、电堆结构和循环管路密封性、电池管理策略和灵活调度等一系列难题。此外,产业链不够完善,标准体系滞后,电池体积大、转换效率低、运行过程中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等问题,也影响了全钒液流电池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市场推广。

钒电池迎来规模化发展期
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保持较快增速,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需求快速增加。其中,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作为拥有长时、大规模、绝对安全等特征的“后起之秀”,得到业内普遍关注。但受认识、技术和成本等影响,钒电池产业似乎长期处于“不冷不热”的窘境中。
近期,行业内捷报频传,一批大项目的公布为行业带来曙光。钒电池产业是否已经走入发展“快车道”?
国家钒钛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钒钛经济研究院院长吉广林。他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投资成本降低,钒电池的投资回报率很快将与目前的主流储能技术路线相当,钒电池产业正进入规模化发展期。
从“抢项目”到“选项目”钒电池产业迎来“春天”
今年以来,钒电池产业喜报频传,行业似乎正迎来“春天”。对此,吉广林用一句话概括:“钒电池不缺大项目了,骨干龙头企业过去抢项目干,现在开始选项目干。”
首先,钒电池行业迎来了全国首个支持钒电池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今年5月8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钒电池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四川钒电池储能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培育壮大3家以上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试点示范项目,实现钒电池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这一政策具有首创性和更强的针对性,进一步优化了钒电池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其次,项目数量增加、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新进步。近期,仅新疆新增的钒电池项目就达2.8吉瓦时。11月,又传来多个好消息。
一是攀枝花城建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攀西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简称融租公司)与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联合体,成功中标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攀枝花100兆瓦/500兆瓦时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示范应用项目(一期实证12兆瓦/60兆瓦时)全钒液流电池设备采购。这是业内首个商业化租赁模式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示范项目。
二是瓜州县北大桥新能源规划片区迎来了寰达97.5兆瓦/39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甘肃省首个大型全钒液流共享储能电站,总投资额达到4.6亿元,预计将于2025年6月30日实现并网。
三是中国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中国石油首套全钒液流电池在青海油田花土沟生产基地首次完成极端环境和严苛条件下“光—储—抽”离网应用,实现了边远井场的绿电供应和零碳采油,为油气田绿色转型和增产提效探索出全新供电模式。
据钒钛经济研究院统计,截至2024年10月,钒电池新增规划产能已超6吉瓦/年,新增规划储能项目约1500兆瓦/6000兆瓦时,预计2024年钒电池储能新增并网规模将超过600兆瓦,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
成本实现快速下降钒电池步入规模化发展
项目增多,反映出钒电池储能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正逐渐得到认可。
“从一定的周期看,很多钒电池的投资回报率与锂电池已差别不大,比如德海艾科在江浙一带工商业侧的应用,回报率就相当可观。”吉广林解释说,这主要得益于钒电池技术进步、数字赋能、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他特别提到大连融科、新兴铸管沧州全钒液流电池自动化生产线等,指出数字赋能对产业进步重要且必要。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融资租赁模式在攀枝花项目中落地,实现了业务模式与商业模式的优化,进一步降低了整体投资成本,可增加钒电池储能项目需求。吉广林表示,钒电解液具有不消耗、残值高、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在该模式下,初始投入降低,业主无需考虑钒价格高低,只需承担首次投资和电解液定期租赁费用;电解液租赁方也有收益,从而达到“多赢”局面。
进一步表示,该项目破解了电解液作为金融资产的供应保障、质量保证、价值认定、交易流动、运营维护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在搭建钒电解液供应链体系、产品交易平台、质量检测和标准体系、钒制品收储基金等体系,开展钒电解液融资租赁业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破题意义。
最后,钒电池成本与钒价紧密相关,今年以来钒价走低,虽对钒企业的业绩有一定负面影响,但有利于钒电池产业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钒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巅峰表示:“从目前的政策、企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来看,钒电池已经完全具备商业化条件,可以说已经走入规模化发展时期。”
靠项目和数据说话推动钒电池市场走向成熟
目前,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专家预测称,钒电池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将在未来的储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四川省介绍说,预计到2025年,钒电池在储能领域渗透率有望达15%至20%,将在大规模长时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钒电池的特性使其在一些应用场景具有不可替代性。”巅峰表示,如中国石油的首套自研全钒液流电池的成功应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样的应用场景将持续出现。
同时指出,虽势头迅猛,但从整个行业来看,盈利能力还需要提高。产业刚刚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因项目相对较少、产品迭代快、研发成本和运营成本高等原因,产业盈利水平有限,“前两年还说得上是先进的产线,现在来看可能就显得落后了”;另一方面,钒电池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生态还在构建中,这些都影响了钒电池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化发展。
同时,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举例说:“去某个钒电池企业调研,他们研发的隔膜成本较目前的可降低50%左右。”同时,电解液制备成本降低、智能制造和集成能力提高等,也对钒电池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这些“面向未来”的突破与进步,正在有力地支撑钒电池产业发展。
在巅峰他看来,目前钒电池产业发展面临最重要的难点是要提升政府、使用方和社会对钒电池储能技术优势和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培育钒电池市场。“由于市场和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钒电池的很多运行数据还处于‘不透明’状态,业界难以‘看清’钒电池。”
对此,巅峰认为,“靠项目、靠数据和盈利能力说话”是产业崛起的根本。业内应由“多说少做”到“多做多说”“用数字说”,提升产业影响力,并把拓展应用场景作为重要任务,以应用带动发展,倒逼技术和服务提升。他指出,随着项目增多和不断验收并网,很多钒电池项目的运行数据将不断走向公开、透明,钒电池将以新姿态迎接新机遇,实现更快和更大规模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的融合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旨在节能减排、促进液流电池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增长和电网对清洁能源接纳能力的提升,全钒液流电池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在政策的扶持下,众多能源行业和化工行业的企业纷纷入局。

为进一步提高全钒液流电池在储能市场中的占比,未来要深化隔膜、电极和双极板材料、核心部件电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提高电解液利用率。同时,要大力推进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合作,确保原料供给和价格稳定,降低系统造价,提升市场竞争力。

全钒液流电池结构和运行原理示意图

全钒液流电池结构拆截图

应用成果

青海油田跃北1井首次应用中国石油自主研制的全钒液流电池

截至11月4日,青海油田跃北1井光储微电网项目累计发电2.93万千瓦时,实现了井场全天候“绿电”供应,成为高原油田零碳井场示范点。

青海油田油气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约为3000米。其勘探、试采范围内的边远井大多地理位置偏僻,电网难以覆盖,供电成本高昂。然而,油田在光资源方面得天独厚,矿权区域处在国内光资源最充沛的地带。

跃北1井位于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区北部,属于边远井场,无电网覆盖。跃北1井光储微电网项目是青海油田与工程材料研究院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主要运用了“光伏+储能+直流母线微电网”新能源技术。

该项目采用离网型光储系统,由光伏、磷酸铁锂储能、全钒液流储能组成,既确保了储能容量与稳定性,又提高了系统整体效率和安全性,满足抽油机全天的“绿电”需求,大幅降低了单井的运营成本,实现了零碳排放。预计年发电19.8万千瓦时,年减碳197.4吨。

离网型光储系统还引入了多项新技术与新模式。由工程材料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在青海油田生产现场首次应用,效果良好。全钒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通过电解液与电池堆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的转换,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响应速度快以及易于实现大规模储能等优势。与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在长时间储能、大容量应用和安全性上表现突出。

目前,跃北1井日供电需求为360千瓦时,采用“6小时光伏+18小时储能”供电组合,配置“100千瓦光伏+200千瓦时磷酸铁锂储能+120千瓦时全钒液流”的离网型光储系统,与传统电网供电建设成本相比,节约超过30万元。同时,该系统每年预计节约电费7.7万元。

澳大利亚长时储能领域的新锐——VSUN Energy近日宣布,能够提供一款可达到8小时储能容量的电网级钒液流电池系统,其成本有望与目前市场上的锂离子电池产品竞争。
VSUN Energy的母公司——澳大利亚钒业有限公司(Australian Vanadium Ltd, AVL)在周三发布公告称,VSUN Energy的分析表明,一套四小时、100MW的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BESS)的储能平准化成本(LCOS)大约为每兆瓦时274澳元。这项被称为“Project Lumina”的分析对比了100MW四小时和八小时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与100MW四小时锂离子电池系统的LCOS范围,结果显示钒液流电池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钒液流电池技术相较锂离子电池有多项优势。首先,它能够提供现代化可再生能源电网所急需的8至12小时长时储能。此外,钒液流电池拥有几乎无限的循环寿命,可以承受每日多次完全或部分充放电循环而不会出现显著的性能退化。
AVL表示,钒液流电池系统的这一优势,能够优化充放电周期之间的价格套利,并增加一天中可用的放电时间。同时,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钒液流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不易发生火灾等事故。
然而,锂离子电池在体积和能量密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且成本较低,长期以来使其成为市场主流储能技术。不过,AVL正在推进其“矿至电池”的垂直整合战略,利用自有澳大利亚矿产的五氧化二钒资源,研发模块化、可扩展的公用事业级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
AVL表示,分析结果增强了公司继续推进“Project Lumina”二期项目的信心,下一阶段将着力于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详细设计。若通过公司既定的开发流程审核,项目将为澳大利亚日益增长的长时储能需求提供经济可行的公用事业级解决方案。
AVL首席执行官Graham Arvidson指出,“澳大利亚对长时储能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而Project Lumina团队的工作将成为我们提供有竞争力的长时储能解决方案的重要推动力。VSUN Energy正在追求大规模项目,旨在使AVL能够利用自有生产的钒电解液,从而实现澳大利亚钒项目的全价值开发路径。”
目前,Project Lumina一期项目已确定100MW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为最优基础单元,未来计划向模块化技术方向发展,最终可扩展至吉瓦时级别的储能需求。
山西国润储能、液流储能科技、融科储能、北京普能、北京绿钒、新兴管和大河储能,以及电话交流的宿迁时代等。从多个视角看钒电池过去存在的多个不确定性,正变得确定起来、有利起来。
巅峰推荐
中国新能源自媒体之一
国际视野、中国情怀

巅峰储能
光储狂飙迎来巅峰时代 合筑光储+虚拟电厂成数字化企业标配.构建零碳园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光储融合将成新能源转型破局之道“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巅峰储能一定要把中国光储产业做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