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冲击、消费习惯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像一阵无情的风暴,席卷了商业地产领域。
写字楼,这些曾经被视为稳定收益来源的象征,如今陷入了寒冬的深渊。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写字楼空置率飙升至十多年来的最高点,租金水平跌至谷底。这座城市的钢筋水泥,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温度,变得冷清而孤独。
壹
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不过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在我国冠绝世界的动员下,个把月就能解决。可是在新冠可怖的感染和变异能力下,集合全国之力也只能暂时控制,没法彻底消灭,为了人民的安全着想,封控政策先后出炉。
大家也没想到这么一个小病毒,比金融危机还要恐怖。疫情初期,以腾讯、字节跳动、华为、美团、阿里巴巴为代表的TMT企业还在扩张。一些央企、律所和券商也在扩租。疫情带来的居家办公的业务窗口,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觉得会再次引动一次经济井喷,北京写字楼的需求也跟着水涨船高,没想到这只是昙花一现。
2022年,就在硅谷银行暴雷的前几天,国内堪比硅谷的中关村和望京也惨遭重创,
字节集体撤离中关村,退租面积约10万平米;
爱奇艺也搬出了鸿城拓展大厦;
美团提前向樱辉大厦递交了解约申请;
每日优鲜破产,办公室人去楼空......
企业的撤退,背后是盈利不佳的无奈。在过去的黄金时期,互联网公司在办公环境上从不吝啬。随着行业红利的消失,降本增效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过冬策略。裁员、缩减办公面积、搬迁到更便宜的写字楼,成为了普遍现象。
外资的撤离,也让写字楼市场雪上加霜。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8%。外资企业,作为中国高档写字楼的重要租户,近年来纷纷缩减在华布局,甚至直接关闭了中国区的办公室。
贰
各地的写字楼空置率逐月上升,租金即便腰斩也鲜有问津。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对办公空间的需求显著减少,其根源在于近年来不少企业面临业绩下滑,要开源节流。互联网行业增速放缓,金融监管趋紧,企业纷纷缩减办公空间。
今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新公司法,重新规定了企业认缴出资期限,对于许多本就在疫情负债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迟迟未见回暖的经济也让他们看不到新的希望,纷纷解散公司黯然离场。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经济正处在从制造业为主导向服务业驱动的转型期,这一过程复杂且漫长,需要经历重重阻碍。过去十几年,我国努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超过了60%。然而,疫情之后,服务业的发展势头终止,2023年贡献度下降到54.6%。互联网行业的萎缩、教培行业的覆灭,降低了服务业的发展。
写字楼的消逝,不仅是经济转型的阵痛,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警示。这些曾经灯火通明的巨人,如今在孤独中等待着下一个辉煌的到来。在全球经济转型期,商业地产的未来充满变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需要以创新思维和灵活策略来应对挑战,寻找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场风暴过后,或许我们会看到新的希望,但在此之前,我们只能在寒冬中前行。
点亮【赞】+【在看】+【分享】,您的认可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