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艺博“礼运东方”观展记(下)
文摘
文化
2024-01-17 00:01
山西
秦汉之后,山东因发达程度高,历代为诸侯王的封地。两汉时期曾有20多个封国,如齐国、鲁国、琅琊国等。矩形五钮龙纹铜镜,出土于西汉齐王墓陪葬坑,是迄今出土面积最大、最重的铜镜,真品极少展出。镜长115.1厘米,厚度仅1.2厘米,重56.5公斤。
镜背部有五个半环形钮,钮上饰一道弦纹,钮四周装饰有浮雕的柿蒂形纹,这些钮是与镜架连接的部件。镜背主体装饰为浅浮雕的龙纹,卷曲交错,线条流畅生动,但不易看清,网上的线图更易辨识。这样巨大的矩形穿衣镜铸造难度大,极罕见,是禁止出境的国宝文物。
东汉三足支架:造型奇特的青铜器,学者认为是铜镜的支架,其中两足上部有钩子,铜镜挂在顶上的圆雕小动物上,两足上的两个弯钩承托铜镜的下部。
出土的三足支架其高度均在60~70厘米,挂上的镜子高度50厘米,适合席地而坐时期的照镜习惯。孔子(551B.C.~479B.C.),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了儒家学说。其言行被后人整理为《论语》,他修订六经,带弟子周游列国,在世时其治国思想没有当时的君主所接受,经过孟子、荀子的薪火传承,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延续两千年。
孔子去世后的次年(478B.C.),鲁哀公命人在孔子旧宅立庙,按岁时祭祀,就是曲阜孔庙和祭孔传统的由来。五供:清雍正十年(1732年)颁赐给孔庙的祭器,由一香炉、二烛台、二尊构成,制作工艺为“铜胎画法琅”。商周十供:乾隆认为祭孔应用周代礼器,所以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派人把皇宫的十件铜器和搭配的花梨木几一张、图册赐给孔府。大展中也展出了花梨木几,桌面上有器名和放器物脚的痕迹。“礼运山东”大展最后的部分,以青州龙兴寺造像为主。
1996年,青州博物馆在龙兴寺建筑工地发掘了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平整的坑内分三层放置佛像,统计出土佛像头144件,菩萨头46件,造像残躯200余件……数量巨大,有纪年铭文的从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到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时间跨越500年。90%的出土佛像为北魏到北齐的作品,以北齐为主。
这批青州的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特点为:个体圆雕石佛造像,薄衣贴体,躯体造型优美,面容带着威严而神秘的微笑,彩绘贴金,光彩照人,弥勒造像最多。有学者称为“青州风格”,青州风格是“龙门风格”东传,同时受到南朝艺术的影响形成。
佛像埋葬时均被人为破坏,断头残肢,最为常见的是鼻子被砸损,一般认为是北周武帝灭佛造成的。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灭北齐后,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运动。可能的情况是:北周时埋下了这批佛像残躯,到北宋末年,金兵攻破青州,龙兴寺也再遭罹难,过后有信徒收拾后再度埋入地下,直到现代出土,所以佛像上的彩绘贴金还十分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