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从根烂起

科技   2024-12-03 22:01   北京  


来源丨汽车公社(ID:iAUTO2010)
作者丨查攸吟
编辑丨何增荣
图源丨摄图网


“欧洲已经在电动汽车供应链的竞争中,大大落后于中国。”

北方伏特公司(Northvolt)首席环保/可持续开发副总裁埃玛·内伦海姆(Emma Nehrenheim),2022年9月在接受英国媒体《金融时报》采访时这样评论。然后她还强调道:“谁掌握了加工能力,谁就能(进一步)控制材料来源并进行交易。”

图:埃玛·内伦海姆在加入北方伏特之前,于瑞典梅拉达伦大学环境工程学担任教授职务。聘请其担任高管,是该企业塑造完全环保人设的重要环节

相关报道在《金融时报》网站上刊出,时间是当月的20日。除了北方福特这家最近在国内颇为出名的企业,作者当时还采访了火神能源(VulcanEnergy)的首席执行官弗朗西斯·韦丁。总部位于卢森堡的里维斯塔能源公司(Livista Energy)的首席执行官罗兰德·格特雷德。

这两位的语录,分别是“(我们的企业)有很大一段距离要追赶,目前中国已经领先了好几步”以及“欧洲的供应链企业要为电动汽车需求的飙升做好准备,同时要准备好与领先(我们)二十年而且已经实现盈利的(中国)对手展开竞争”。

不客气地讲,这两位连同上面内伦海姆女士的发言,统统属于那种极其标准的百分之百正确的废话。然而其特殊性在于,除去是新能源产业重要的供应链企业以外,这三家统统带着绿茵茵亮闪闪的排放光环。

火神能源的招牌是“零碳锂”,即使用不产生额外碳排放量的手段,从盐湖、海洋水体中提取锂元素。里维斯塔能源公司则是火神能源的下游企业,业务涉及锂原料的精炼,“全程碳足迹可追溯”是其核心卖点。

至于最近在中文互联网声名鹊起的北方福特,正如大家所了解的,主要业务为动力电池电芯的生产,也兼顾一些pack的生产,但电芯(cell)是主要产品。当然,环保主题也是其核心卖点——生产用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全流程全程可控等等。

甚至为了凸显自己的绿色标签,这家动力电池生产商,甚至把生产基地设在了挪威北部风景如画但整个地区的人口仅七万余的谢莱夫特奥市(Skellefteå)。

毫无疑问,那次采访对象,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涵盖锂矿开发、锂元素精炼,一直到电芯生产,整个流程冒着绿光,主打一个与大自然完全亲和。尽管被采访对象,都公式化地说着一些表达困难的语言,但其句句不离“China”的态度,似乎预示着欧洲即将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在新能源竞赛中追上东方的对手?

但随着北方伏特破产重组,时隔两年多以后,结果大家想必已经知道了。


HOW DARE YOU!

根据欧盟2003年87号指令,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碳经济的时代正式到来。

有别于上个世纪的环保概念,碳排放概念的立意在于抵御大规模全球气候异变以及减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体系的影响。自概念构建起,就已承担全球的未来重任,宣称要为全人类以及子孙后代未来承担责任。

图:无论碳排放是否为欧洲炮制的制约发展中国家的阴谋,至少低碳排放和非化石燃料,能确保人类活动减小对地球环境影响,同时将更多的珍贵资源留给子孙后代,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至今仍旧是有所争议的。其中不乏对于率先推行这一概念的欧洲各国的指责,许多人坚持认为这是老牌发达国家为了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保证欧洲国家在包括汽车制造业中的优势而搞出来的阳谋。

在这里,不讨论气候问题本身是否包含政治目的等话题,因为那样势必偏离主题,而仅讨论新能源转型本身,以及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问题。

从现有的历史经验来看,推动社会能源模式根本性转变,是个代价不菲而且周期漫长的庞大工程。无论其最终能获得多么巨大的收益,必然要忍受前期的高投入和相对低的回报。换句话来说就是,在现代资本逻辑下几乎不可能有人去采取主动——除非通过一种宏大叙事,来使全社会认可其具备超越价值。

当然宣传过程么……自然离不开符合新世代特征的,网红“孵化”模式了。于是大家很快就看到了后来的画面:

2018年12月12日,第二十四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出生于瑞典,时年只有15岁的格蕾塔·通贝里。

在发言期间,格蕾塔批评了全球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各种不作为,并抨击了一众与会代表“为了执行2015年巴黎协定而聚集在此制定规则”,但是却“抛弃了子孙后代”。

说到激动之处,她甚至为全球互联网亚文化圈,留下了这个“经典名句”,以及对应的表情包——HOW DARE YOU!


搭建宏大叙事,并对公众灌输其超越价值。更通过一系列网红的不断营销表演,在给受众不断以现代生活原罪洗脑的同时,并通过其他渠道的宣传指出了为此“赎罪”的方法,改用各种新能源产品。

当“环境保护”的概念再一次成为了时代潮流的最前沿,而这一波浪潮的核心思想,围绕着如何碳排放展开。即使“懂王”在2017年6月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在欧美资本圈内,围绕碳交易展开的经济和商业概念,仍旧成为了资本瞩目的焦点。而这也成为新一轮欧洲新能源产业的核心。

在当时,特斯拉显然已经拔得了新能源汽车这种最具商业闭环潜力产品的头筹。至于中国的一众跟随者,例如蔚来、小鹏和理想等,也纷纷在2017年末到2018年末的一年时间内,推出其初代产品。

图:不知不觉中,这已经是7年以前的事情了

欧洲企业在这方面,虽然不能说毫无建树,比如宝马曾有过销量还算凑合的i3车型,但总体而言并无能与上述企业相提并论的产品。

而在上游供应链方面,截至2018年的时候,中国企业在持续九年的政策扶持下已经变得非常完善。至于美国,虽然当时具备最大产能的Boston-Power只在中国部署产能,但特斯拉Gigafactory仍能保证相当比例的动力电池供应自给率,且不断基于新概念和技术更新其动力电池产品。

三方对比之下,欧洲在新能源汽车上游供应链体系中,电机电控也许还能自给,智能舱驾让主机厂与IT公司联手也许还有个赶上的指望,然而动力电池环节空白犹如开了天窗。


过于成功地营销

在加入特斯拉之前,彼得·卡尔森(Peter Carlsson)曾在恩智浦半导体担任首席制造官职务(ChiefProduction Officer,缩写CPO),专门负责采购和外包项目。根据其简历,其在恩智浦的主要成绩,是将分散的采购体系有效组织了起来,为企业构建了可靠的全球采购体系。而更早一些,其曾效力于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公司,职务依然是CPO。

鉴于其所擅长的领域,所以在转入特斯拉任职期间,担任的仍然是全球采购和供应链方面的高管职务。甚至在2013年雷军首次到访特斯拉时,也是由他来负责出面接待的。

图:彼得·卡尔森(右)与其在特斯拉时的副手保罗·塞鲁蒂,同为北方伏特的联合创始人

在2016年以后,彼得拉上了其在特斯拉工作的下属保罗·塞鲁蒂(Paolo Cerruti),一同离职,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创立了SGF能源公司。从能够查询到的当时新闻报道记录来看,这家企业成立之时调门颇高,立志要“生产地球上最环保的电池,与中国和美国竞争”。

2018年5月,北方伏特获得了一笔高达1000万欧元的投资。金主,乃是大名鼎鼎的西门子公司。同年,也许是为了对应企业地处北欧以及新能源的身份,公司被更名为北方伏特。

随着2018年年末“HOW DARE YOU”怒吼的响起,以及政治大环境的变迁,欧洲乃至全球的资本开始高度关注在传统投资地区东亚之外的动力电池生产。几乎是欧洲独苗一般的北方伏特,立即成为了聚光灯下最亮的资本宠儿。

整个2019年,北方伏特总共获得了三笔投资。除了年初1193.1万欧元的A轮之外,6月间又连续获得一笔企业和债务融资。前者规模达到6亿美元,金主是大众汽车;后者为4亿美元,由欧洲投资银行掏的钱。

大众汽车在之后的两年间,又至少三次向北方伏特注资数十亿美元,成为了该公司第一金主,并由此掌握其接近21%的股份。

截至2023年末,北方伏特公开的融资多达十三笔,公开的金额总计美元89.5亿,欧元约10.22亿。融资力度在动力电池领域可谓空前。

随着资金日渐充足,北方伏特似乎也计划兑现其承诺。在2019年中,位于瑞典北部的谢莱夫特奥,北方伏特Ett电池工厂正式动工。特别需要说明的是,Ett在瑞典语中的含义就是数字一。考虑到有一就会有二,这似乎也代表着这家企业的“雄心壮志”。

第一期计划年产能为16GWh。而随着项目的正式动工,几乎整个欧洲的车企都赶来与其签署意向订单。根据各种公开新闻报道,截至2020年初,北方伏特拿到的意向订单总计150GWh,折合美元高达130亿,按照其设计产能需要至少九年才能交付。于是,后来产能的“饼”又被画大了一圈,要求在2023年末,达到年32GWh的产能……

图:北方伏特Ett工厂,始建于2019年

谢莱夫特奥市距离北极圈,仅仅两百余公里,算得上近在咫尺。该地是波罗的海沿岸北欧极地旅游的热门。由于距离北极圈很近,所以该地每年总有一半多的时间,日夜交替呈现低纬度地区生活人群不能接受的反常状态。

之所以选择这里设置工厂,据说直接原因是基于瑞典政府的税收奖励政策。当然,这座小城本身也是瑞典试图建立的新能源样板城市,把相关产业扎一堆布局也是符合逻辑的。

实际到这里,北方伏特的总体发展还可以算是极其成功的——提前布局,然后踩着风口起飞,并且被大半个欧洲的以及客户视为希望,拿到了百亿级别的投资,并且工厂启动建设以前已有未来九年的订单在手……

但是,在这之后呢?这其实是一个没有技术的公司。也就是说,懂得写方案,善于搞营销,懂得讨好投资人,但是在具体产品生产和制造方面,是一个空白。所以当项目正式启动之际,才是问题真正到来之时。


资本主义的悲剧

也算是北方伏特的两位创始人,都是资深供应链专家出身。这也意味着,他们对于项目外包工作也是异常地熟悉。

2019年1月29日晚,总部位于江苏无锡市的上市公司先导智能发布公告称,其近日与北方伏特签订了锂电池生产设备的《设备设计、生产、安装、调试通用条款及框架协议》。并且双方就锂电池生产设备业务建立合作关系,协议双方计划在未来进行约19.39亿元(人民币)的业务合作。

如果考虑到谈判和接洽所需的时间,则双方的接触应该不会晚于2018年末。显然,彼得和保罗两位创始人早就有规划。而当年10月29日,先导智能再度发出公告称,“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满足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在瑞典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

图:北方伏特Ett工厂车间内,中国建设这的身影

根据这两则公告可以看出,北方伏特确保其业务落地的方式。而且,仅仅从中国弄来设备和技术还不够,这家重要的合作伙伴,还必须负责在瑞典成立一家公司,以便就近迅速地解决售后服务,甚至可能还包括人力方面的问题。

当然,这样体量的欧洲动力电池独角兽企业,合作伙伴当然不会只有一家。已知的其国内合作商还有多家,比如为其供应隔膜材料的深圳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等,以及来自韩国的动力电池相关服务商以及供应商。

受到新冠全球疫情影响,Ett工厂毫无意外地,延期到了2021年才宣告完工启用。然后在当年临近岁末的时候,发表了一条令当时几乎整个欧洲车企倍感振奋的新闻——生产工作正式启动,首块电芯产品已经下线。

图:当时的新闻报道截图

这似乎预示着一次数年时间的长跑,已经抵达终点。未来北方伏特公司将能够逐步开始产能爬坡,逐步交付那些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订单。简单来说,就是等着数钱了?

这么想大错特错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任何阅读这篇文章的国人,切忌以己度人。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草台班子”。Ett工厂之所以能够完成甚至进入到生产阶段,完全仰赖于中国服务方竭尽所能地勉力维持。

本地招募的工人,从来就没有合格的,许多人甚至全方位表现出“九漏鱼”的特质。甚至,即便中国这边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人,在接受了必要的培训和纪律约束后,也不至于表现得那么离谱。

不久之前,知情人员在网上爆料称,北方伏特不仅没有技术,内部管理也是一团糟糕。不仅一团糟,还在盲目扩张。比如在折腾近三年才好不容易生产出第一块电芯之后,仅仅隔了三个月,北方伏特的股东们就计划扩张规模。其看上了瑞典一家已经停产关闭的造纸厂,宣布要将之改造成生产阴极活性材料和电池的其他配件,在必要的时候也能新设电池产能。可以说,对自身能力的盲信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另外那位知情人,在与网友的交流中,还进一步曝光了不少令人无语的细节,例如北方伏特Ett工厂雇佣的欧洲工人对于生产管理基本规范的无知和肆意践踏——

其服务企业在国内的母公司,从国内向北方伏特供应了一批电池化成设备。这是一种动力电池生产中的核心设备,用于单体电芯完成生产后,通过充放电的方式激活电池内部的活性物质,改善电池充放电性能的,充放电以及储存一体设备。由物流线运输出来生产完毕的电芯,根据规定要放置到该设备内,以完成对应的工序。

某日,Ett工厂的人员直接来电大骂其供应商,声称设备故障了导致整个物流线报错,要求立即处置。负责售后的瑞典公司立即派出项目经理,火烧眉毛一般带着一众技术人员赶去谢莱夫特奥。然而等到达现场后,他们却一脸懵逼地从化成设备分隔内掏出了包括笔记本在内的一堆杂物。感情是系统识别了这些异物,才会不断报错。而对于如此低级的问题,Ett里那些当地工人竟然一脸担忧,操心将来自己的杂物应该如何收纳。

实际上,2023年下半年Ett工厂的两次导致人员伤亡的爆炸事故,理由也同样低级而且无聊。

一次是工人使用普通的吸尘器,去清理产线上专门收集电芯壳体加工切割后碎屑集尘盒,结果发生了粉尘爆炸事故。而另一次,事故发生在用于烘干涂布的前段烘箱,不知为何设备内居然混入了空气,于是又爆炸了……

就是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即便从2022年起,Ett工厂开始引入来自中国和韩国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现场“督军”,也难以令工厂快速达到设计产能。

截至2021年末,北方伏特总共收到价值近300亿美元的动力电池意向订单。但直到2023年末,Ett工厂完成交付的电芯,折算下来仅手握订单总量的0.5%而已。

由于失望以及,所以在今年6月份,宝马集团取消了四年前就与其签订的,价值20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电池的长期合同。在各种压力下,彼得·卡尔森也被迫继续推迟“全面生产”的时间节点,推迟到2026年以后。而这实际上是判了企业的死刑。

北方伏特的破产重组,对于一众投资方无疑是一场惊天噩耗。高盛损失了至少9亿美元,而大众汽车的损失则更加惨重,不过由于2021年3月15日那次融资金额并未公布,具体多少无法明确,只知道远比高盛要多。

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个欧洲新能源赛道全面落后中美的当下,欧洲车企唯一一个动力电池本地企业供应的期望,也就此彻底破灭。未来即便可以期望本地化供应,也只能求助于宁德时代、LG化学这种“外来户”设置在欧洲的产能。

对了,这里也不应该忘记本文开头提到过的另外两家公司,火神能源以及里维斯塔能源公司。

前者最近的新闻出现在11月26日,该公司目前的CEO克里斯·莫雷纳对媒体表示,该公司正与多家锂业公司洽谈其过滤技术的许可事宜,旨在为其在德国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新的收入来源。该公司最新的计划是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兰道市建设一座商业设施,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该公司将融资14亿欧元,目前融资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敲定阶段。新设施预计将于2027年投产。

图:欧洲新能源汽车,也许只能寄希望于“反向”合资来从根救起——通过和中国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企业的合资

至于里维斯塔能源,根据该公司官网最近的新闻,其正在法国的勒阿弗尔港以及下萨克森州艾姆登,接连拿到土地,以便建造其锂精炼厂等等。不要问具体什么时候建设,到底几时能拿出精炼锂产品,也就是预计2026年。

让我们继续说北方伏特的事情。这家企业实际非常地典型,其崛起几乎集齐了进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以后,美欧科技界所有那些独角兽企业崛起的一切要素。遍布炫酷以及时尚元素,连生产基地都建在北欧著名旅游城市,肩负着宏大叙事赋予的重任,以至于躺着赚钱的同时还能让客户以购买赎罪券的心态来掏钱。

纵观其从成立到2019年宣布开工前的所有环节,几乎称得上当代企业融资的典范。但在成功融资百亿,甚至在建设工厂之前就已经提前拿到了未来多年的订单之后,它与这些年来许多迅速崛起又急速陨落的欧美同行一样,自始至终不能有效解决产能问题,生产出能兑现其招商PPT承诺的产品。

最近一周内,介绍这家企业的内容非常之多,而本文则希望能给各位提供一个视角补充。至于笔者的观点,其实本文在标题中就已经给出了。

而在最后,笔者只是想要特别感叹一下——

总算是幸亏有那些真正懂技术会制造的企业存在,使得北方伏特不至于沦落至塞拉诺丝公司(Theranos)一般。至于两位创始人彼得·卡尔森还能够在董事会的感谢声中辞去职务,而不至于沦落到伊丽莎白·霍姆斯那样的下场。

然而这种个人和企业的幸运,难道不正是老欧洲的悲哀?

不过,根据简中这两年的惯例,这里应当有最后一个诘问——如何呢,所以国足就能踢得过瑞典对了吗?

……


行了,我反思!


创业邦旗下「毒舌出行」与你一起勘查出行未来新场景与新动向。每晚22:00,不见不散


欢迎订阅汽车出行产业日报,精选行业新闻,帮你省时间!👇



MORE | 更多精彩

这台“毒液”,售价300万美元
王传福的500万:差点走不下去, 终于20年磨一剑
合资车企,突然找到新能源密码?
丰田“五大杀手锏”,快把对手萌哭了?
比亚迪这次碰撞试验,再次逼急欧洲人?



          喜欢的话,点赞+关注吧

毒舌出行
创业邦旗下汽车科技矩阵号。穿梭在汽车产业的钢铁丛林,我们用“毒”特的锐利视角,为你解读每一个齿轮背后的真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