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插播一个消息,周日(9月22日)晚上19:30-21:00,我将在广州1200BOOKSHOP荔湾湖店做一场《读书的人》的分享活动。
如果你在广州,欢迎来玩。报名方式,扫下面图片上的二维码。
以下是正文
👇
鲍曼去年有一本访谈集《将熟悉变为陌生》,非常好看。那是一本可以让人获得能量的书。
在那本书中,鲍曼谈到了许许多多的主题,有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是如何加入共产党又退党,如何经历战争,如何离开波兰,如何成为社会学家的。
当然,更多的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我们为什么失去了爱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更安全了,但却永远感到恐惧?
做这个访谈的时候,鲍曼已经90岁了。他如此诚恳,虽然他常常谈到绝望,但是也依然坚定。
最近,鲍曼的另外一本对谈集《自我》也出版了,开本和上一本差不多,厚度也差不多。
这一次的对谈者不是记者,而是一位人文学院的教授,叫瑞恩·罗德。
他们的对谈也不是口语进行的,而是通过邮件往来,并且,谈论的主题,一直围绕着“自我”展开。
所以,书中讨论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更强,也出现了更多的学术语汇和专业名词。读起来有点吃力,但仍然很有收获。
下面是把摘录的笔记,选出一些和大家分享,或许也会对你有所启发。
01 关于幸福
有人问歌德是否过得幸福。他回答说,他的一生是幸福的,但他想不起来具体哪一周是幸福的。
我相信,他的回答是要传达——而且准确的传达了——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信息,即幸福的感觉并非来自没有麻烦的生活,而是来自直面生活中的麻烦,并抵御它们,与之斗争,解决它们,击败它们。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这条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幸福的本质都至关重要。歌德在他的一首诗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忍受的,除了一连串美好的日子。”
不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非但不会使人幸福,反而会使人感到无聊、倦怠、愤怒。
“幸福状态”是遥不可及的,这一事实能使我们保持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新奇事物的强烈渴求,成为创造力的不竭动源。
(小河补充:幸福几乎成为所有人的生命目标,但是幸福却总是遥不可及的,它似乎不是当下的,而总是事后回看的。幸福不是消极的平静、逃避,而往往包含建设和创造。)
02 关于自我实现
人们最初创造的“自我实现”观念,是以相对持久且变化缓慢的伦理原则、价值等级和战略准则为指导的。这种自我实现的观念已经陈旧过时,因为它所服务的是曾经那个相对稳定、变化缓慢的世界。
然而,在流动的现代,这一全新的“自我实现”观念则服务于这样一个世界:个人生活环境中(几乎)所有相关要素的预期寿命都在不断加速缩短,只有个人的预期寿命在不断变长。
当今世界的口号是:灵活性,而不是一成不变;在人生旅途中改变目的地和交通工具的意愿和能力,而不是固守既有的信念和习惯;总而言之,忘记而不是铭记。与其说是为了遥远的理想境界而努力,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当前瞬息万变的机会而努力。
在当今社会,风头正劲的名人从道德权威和道德导师手中承接了人生导师的角色。这样的社会环境倡导个体独立完成自我实现的使命。
这一提议看似崇高,实则目光短浅、漫不经心,充其量是美学家一厢情愿的渴望,因为它无视社会的残酷现实:这个社会预先设立了阻碍机制,不仅不利于个体的自洽、自决和自我肯定,还阻碍个体贯彻“我为自己选择并将恪守的某些原则”。
作为一个顽固不化、无可救药的社会学家,我倾向于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永恒的视角观之,苏格拉底针对“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所提出的哲学策略,自始至终都是正确的,但人们心甘情愿、卓有成效地践行这一策略的可能性,自始至终都低得令人发指,在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浸淫于“现实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正在遭受注意力萎缩、记忆力衰退、心浮气躁之苦。对于这些人而言,自我实现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情,因为他们无法抵御诱惑,只能满足于自我实现的表演,而无法达成真正的自我实现。
(小河补充:在这一块讨论中,罗德和鲍曼有不少分歧。相对来说,罗德更看重,或者更信任个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鲍则认为制度建构对“自我实现”的影响比个人的意愿要强大得多。)
03 互联网对“自我”的影响
互联网有利有弊,福祸相依,且密不可分。我认为互联网最重要的一点好处是,它为我们这个流动的、彻底个人化、人际联系普遍脆弱的现代社会做出了一个承诺:它将终结这个社会的烦恼之源,即人们对孤独、被遗弃和被排斥的恐惧。
今天的年轻一代出生在一个裂变为线上和线下两域的世界里,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自古如此。
那么,互联网造成的损耗或丧失,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的心智正在遭受(或疑似遭受)损失。注意力、专注力、耐心,以及它们的持久性,是使我们成为明智、理性之人不可或缺的素质,这些能力需要被合理调配,进而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越来越急功近利,总是期待立竿见影。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像一杯速溶咖啡:只需要将粉末混入水中,即可饮用。
注意力的枯萎和加速涣散所造成的诸多损坏中,最值得仔细研究且可能存在损害最大的,则是人们的倾听意愿、理解力,以及“深入问题核心”的决心的不断衰退。与上述密切相关的,还有互联网对人类记忆的潜在危害。
技术问题并不局限于那些滥用互联网。技术诱发的真正问题是,在于那些受其诱惑而遁入网络世界的亿万网民。他们躲进回声室和镜厅,安居于不受质疑、不受干扰的宁静中。久而久之,他们会忘记如何在熙熙攘攘的线下世界中捍卫自尊。
(小河补充:关于互联网对人的影响,很多都是我们熟知的观点,不过,最后这一点确实让人一惊。)
04 消费社会中的自我
我们当下所处的消费社会,已经成功地将人的“作业本能”转化为“消费本能”。100年前,托斯丹·凡勃仑将人类的“期待”心理,追溯至“作业本能”,即做好一项工作的本能欲望、从尽善尽美中获得自豪感的普遍愿望、从“排出己身”中寻求幸福的心理倾向。
“排出己身”这一术语,意指为世界添砖加瓦的倾向和冲动。“消费本能”指的是对事物的占有和享受的本能,或曰“纳入己身”的本能。
如今,市场营销的艺术包含双重策略,一是唤起人们对新乐趣的渴望,二是确保从中获得的快乐尽量短暂。这种策略产生了一个连带的副作用,它使消费主义经济成为系统性过剩和浪费的经济。
(小河补充:“消费本能”不仅在消费时发挥作用,它几乎成为我们所有行动的基石,占有和享受才更符合人们对“快乐”和“幸福”的定义。)
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找到《自我》这本书来看。
---
最后,不止读书营·第二季的优惠还有10天就结束了。
如果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日常生活中找不到读书的伙伴;想要阅读好书,却不知道从哪入手;想要提升阅读的能力,却没有方法……
详细的介绍,可以点击这里查看,目前还有100元优惠。招募期到9月30日截止,到时候就没有优惠码了。在这之前,我还是会尽力吆喝一下。等待和你一起,进行接下来一年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