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我的祖辈们

文摘   2024-11-23 11:16   甘肃  

2024·1306

我的祖辈们



秋意渐浓,思念更盛。最近许是因为看多了落叶归根,又或许是看着活泼天真的孩子们童心未泯吧!总想起小时候的事,想起我那些逝去多年的祖辈们,因为他们曾陪伴了我整个童年,而他们的影子也逐渐清晰地出现在我身上。今日午睡时,娃儿因为吃多了不舒服,我就教了她一个侧躺曲体的动作,十分钟后效果显著舒服了。娃儿问我“妈妈谁教你的?”这一问让我想起了外公,一时间竟然无法入睡,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健在)在一起的往事历历在目。我想是时候把他们写下来了,我怕记忆会越来越模糊,我想他们,与他们在一起的每一点每一滴我都不想忘记。


我的爷爷

爷爷年少时便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之后在西安城中流浪。不久,得好心的老中医收留,在老中医手下做了抓药的学徒。因此,他也学到了不少医学知识,没想到爷爷的这些经历成了我国学和文学的启蒙。
记得曾经枕在爷爷的胳膊上,听他讲潼关是怎样的险峻,在那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战争。从此,我知道了一个与战争有关的地名,也很想去那里看看。后来上了初中,学到了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我才真正理解了潼关在军事史上的重大意义。从而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是现在,我对历史的热忱也丝毫未减。

谁能想到我的第一本国学读本是《老皇历》呢?每当家里有什么事,出门、破土之类,爷爷必定要看老皇历,而家里人似乎也习惯了做事之前问爷爷适不适宜。因为全家人都平安健康,所以我认为我爷爷有一本“天书”。我不仅向别的孩子吹嘘爷爷和“天书”的特异功能,还拿起“天书”读了起来。看着那上面的宜什么、忌什么、甲乙丙丁、子丑寅卯,我仿佛也有了一种超能力,并觉得这本书好神奇呀!后来,很自然就被国学吸引了。当然这本“天书”还有更大的用处——左右了我的人生。

记得有一次我翻看老皇历,爷爷接过书说:“我来看看这丫头命数怎么样?”经过一番查阅、计算之后,爷爷告诉我,我命里属木,且是坚硬耐磨、宁折不弯的石榴木,不仅脾气大还死犟。我的命重五两八钱,是兄弟姊妹中最重的,将来不愁吃穿,是鸡中的幸运儿——笼藏之鸡。会有人来喂我不用自己去刨。我一听乐坏了,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此后,我一直自命不凡,以大人物自居。倒也不是等别人来喂食,而是时时、处处、事事觉得既是大人物就应该什么事都做的比别人好。于是,我一直不停地 努力,成了现在的自己。虽不是大人物,但的确衣食无忧,只不过不能总躲在笼子里,还得出去刨着吃,好在有固定的地方刨。

在我大概八九岁时看到了一本破旧的《本草纲目》,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九十年代初,竟然让我看到了这么高级的一本医学专著,只不过当时看不懂也就没了兴趣。但是我从爷爷自己开药方时,记下了二陈汤这个中医方剂名,并记下了许多中药的名字:白芍、桂枝、茯苓、辛荑等,还有幸认识了它们,知道了瓜蒌可以化痰,莱菔子是萝卜的种子。正是靠着自己不那么高超的医术,爷爷活到了86岁高龄,而且没进过一次医院,没让别人看过一回病。爷爷60岁时就一头银发,别的老人都说:“烧房院子里的四爷爷是个气弦弦儿,随时会死。”但后来说这话的人都死了,爷爷又撑了十几年。按理说我应该继承爷爷的衣钵去学医,但很遗憾考中专时选择了师范。

不记得在什么偶然的情况下,翻到了爷爷的一本毛笔字帖,但清楚地记得第一页的八个大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爷爷告诉我是做事情踏实的意思。自那时起,我习得了一项新技能---踏实。遗憾的是没有以一贯之,有时偷机取巧。

以前农村的老人去世入殓时头下要枕烧纸,但爷爷很早就对父亲说:“我死了以后,把我看的几本书枕在头下。”后来爷爷去世,我们遵从了他的意愿,让他的爱书去陪他长眠,彼时不懂深意。现在想来,爷爷保留了读书人的尊严和清高。我明白了,人一定要有所坚持和热爱。

我亲爱的爷爷,您已长眠地下二十一年,但孙女每时每刻不在受着您的影响。我自信、我坚强、我热爱历史和文学,我也有我的执着和坚持,您长眠我长念。
我的奶奶

“这个挨刀子的,死着剩哈的,哪里野起了?”这是我奶奶的经典语言,被骂的对象基本是我和弟弟,还有两个叔叔。那时听到这句话,看到奶奶手里扫炕的笤帚疙瘩,只顾着逃命,并未细细品味。现在细品,多么的毒的嘴啊!的确,我奶奶脾气并不好,但现在再想听这句话,已再无可能了。
奶奶很精干,花白的头发虽然稀疏但井然有序,从无一根耷拉下来。我天天跟着她,这个好习惯却只承袭了十分之一二。好在我够实际,学到了奶奶的精髓,那就是对烹饪的热爱和对食物的敬畏。

奶奶的茶饭那是远近闻名,都说我奶奶烧的开水都比别人的香。在那个食材匮乏的年代,她总是能想方设法俘获儿孙们的味蕾。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仅仅是一顿简单的蒜茄子夹馍,一碗没有几片油花的面茶,一盆薄如纸张的涮面皮,一盘晶莹Q弹的凉粉,现在想起来依旧唇齿留香。简单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可为什么单单奶奶做得最好吃呢?我想是因为她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记忆中奶奶每次做饭前总是洗手、洗脸、梳头、抿水,不收拾干净,绝不进伙房。即使在农忙时节也不例外,我总催她“奶奶快点,我饿死了。”她总说:“做饭是干净活,不能马虎,不能着急。”记得那时院子里有一口醋缸,那周围一米之内是绝对的禁地。倘若我们闯入,必是一顿臭骂,甚至有挨打的风险,就怕我们污染她精心发酵的醋。现在自己掌勺便渐渐明白了烹饪的要义---怀有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把它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去做,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美食家。我是一枚资深的吃货,一直致力于吃饱、吃好的研究,渐渐地我体会到了做饭时那种内心的充实与宁静,所以我很享受每一次做饭的感觉。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说“做食物的人只要想到吃食物的人脸上浮现的笑容,内心就会得到满足。”的确如此啊!

我的外公

如果说爷爷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奶奶教给了我生活的技能,那么外公则向我躬身示范了如何与人相处。

认识我的人,大都说我一看见人就笑,这是得了我外公的真传呢!我自小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时间长,受他们的影响较大。

今年距离外公去世已经二十一年了,但他那眯成一条缝的眼睛和列开的厚嘴唇却一直深藏在我的记忆里。外公是地道的庄稼人,说他拥有庄稼人的一切美好特质并不过分。从我记事起外公就承包了生产队的大果园,靠着他们老两口的勤劳,果园收成特别好,年年硕果累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个果园自然会被个别人惦记。记得那时,我和外公外婆住在果园里。在一个漆里的夜晚,我们正爬在被窝里吃大豆,突然听见哗啦一声,我吓得赶紧躲进了被窝“爷爷,有贼!”外公并没有起身,而是拿手电筒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照了照,然后就听到有人从树上跳下来,翻出园墙跑了。我问外公“为什么不去追?”外公笑着说:“娃娃,我一追,人家吓着从树上掉下来摔坏怎么办?”果子多,让他吃几个也无妨。说着便用粗糙的大手搓我的背,“睡吧,丫头子。”我当时不理解外公的做法,只觉得应该抓住贼娃子暴打一顿。

每当果园里的果子成熟,总有小孩子来找我玩,一时间我享受到了前呼后拥的王的感觉,现在想来我的人格魅力全来自于树上的果子。他们和我玩着根本不走,最后不得不在家人反复的呼唤中离开,离开时也是收获满满,前凸后翘,恨不得嘴里也多叼几个。而外公呢?永远是笑容满面,慷慨大方。方圆几里的人,谁没有吃过外公给的果子?谁没有尝过外公种的西瓜呢?

无论看见谁,外公都是未出声音先有笑,许多人都说:“李爷爷嘛!太贤惠啊!就是个笑么!”写到此处,我也不由得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我是心疼啊!一个笑了一辈子的人,竟然是哭着走的。肝癌,发现时已到晚期,这个病整整折磨了他一个月,疼得日夜不得安宁,眼角始终挂着泪水。最终,外公在生不如死的疼痛中走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笑脸了,只能自己笑着面对生活的一切。后来我发现,你笑了,别人也笑了,生活也就笑了。外公,谢谢您!

我的外婆

早饭山药米拌面泡馍馍能吃两碗,麻辣火锅也有福消受,南瓜面条吃到锅底朝天,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个90岁老奶奶的饭量。是的,她就是我如今依然健在的外婆。

虽然90岁了,但她依然精神矍铄,生活质量一点也没有降低。头发整整齐齐、衣服干干净净、火锅照吃不误、家里窗明几净。除了腿脚不太灵便,肝、胆、脾、肺、肾个个正常(这是医生体检时说的)。她这漫长的一生,挨过在富贵人家当丫嬛的岁月,尝过文化大革命时被批斗的辛酸,当过农业合作社的先进,挺过了肆虐全国的新冠。可以说什么样的风浪都见过了,为什么还是如此的精神呢?因为她很坚强。

据外婆回忆,年轻时她挺着大肚子在地里干活,觉得肚子疼了,拉着架子车就往家赶,到家后卷了炕上的席子,蹲在两块土块上,在一堆炕灰中生下了我的舅舅。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80岁那年,外婆肚子上长了个大包,医生不敢给做手术,害怕年龄太大下不了手术台。在医院住了十天后,回家将养,其实就是等死(医生说的)。回家后,眼见着那大包一日红似一日,我们都觉得外婆大限将至,没想到是手术时机成熟。外婆用一瓶碘伏和一根缝衣针就把正规医生不敢做的手术给做了。很简单,碘伏消毒之后用缝衣针刺破,挤出脓血,再消毒,甚至连起码的缝合都省了。话到此处,我不知是该说医生庸医呢?还是该说外婆医术高明?没过几天她就痊愈了。之后,还有摔断肋骨自愈,烫伤脚面不用住院痊愈的例子。有时我严重怀疑外婆是金刚不坏之躯。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是她的坚强战胜了一切。一直以来,每当我遇到困难都会想到坚强的外婆,想到儿时与外婆在一起的开心快乐。

夏日的清晨,她总是俯在我耳边,模仿小鸟的叫声,还用狗尾巴草扫我的鼻孔,倘若我还是睡得纹丝不动,她便把蜀葵花的花瓣,舔了唾沫粘在我脸上、鼻头上,不断重复着“变成大公鸡了,咯咯哒、咯咯哒。”当时只道是寻常小事,现在才觉得是我美育的启蒙。怪不得我总觉得世间万物可爱呢?原来是因为我的美育如此之早,又是如此的润物无声。外婆是那样的坚强,那样的热爱生活,我是那样的爱外婆,那样的热爱生活。只希望她生命的倒计时长一点,再长一点。

如今祖辈们的美德在儿孙身上不断地传承、更新,我想这就是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意义所在吧!唯慎终追远,方能毅然前行。


  作者简介  


刘晓庆,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教师。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

或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提示




投稿前请点击蓝字认真阅读投稿须知——天马竞辉原创文社投稿须知(←点击此标题链接即可阅读)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原创首发,体裁不限。作品不少于300字节,诗词可数首同发,请认真校对,定稿后再投,同时附作者简介及照片(若不附视为作者不愿展示),一经刊出文责自负刊发作品无稿酬,也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若有赞赏按编制修稿情况一定比例发放(详见投稿须知);一经刊出不可随意要求删除。文社自收到来稿7天内审稿,文社对投稿作品有修改、编辑、宣传等权利,同时尊重作者署名权,若不能刊用作品,文社会在7天内通过邮件或微信告知作者阅读量过低会延迟刊发为推广文社优秀作品,文社将授权更多的平台转载或同步所刊发作品,并支持报刊杂志选用。谢绝微信投稿!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
注重原创作品,推出文学新人,力求继承创新,打造纯净平台。 敬请关注tmjhycws,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