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11.27-12.1|一次看泉州13处世遗点,寻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旅行   2024-11-04 19:30   北京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部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宋元时期

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和航线

泉州刺桐港为中心

南宋市舶司的建立使泉州

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也为今日的泉州留下众多文化遗产
 图源:人民日报

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
被称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的系列遗产
包括寺庙、桥梁、墓葬、建筑遗址
体现了宋元泉州
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
与多元文化


本次线路由北大蒙元史博士小动物老师带队

通过海上丝路及蒙元史的视角

解读泉州众文化遗产

走近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感受泉州古城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烟火气


访泉州一半以上申遗点
以专业视角透视宋元兴盛时期的泉州


图源:人民日报

泉州申遗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此次行程将到访其中一半以上的申遗点(13个)与反映泉州海丝史的海交馆,通过小动物老师的专业视角,透视宋元时期泉州的经济与社会系统、多元宗教文化及手工业发展、运输网络等盛景。


了解宋元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融合

在泉州的22处世界遗产点中,直接关乎宗教的有十几个,涉及儒释道、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如果亲临这座城市,你会发现“此地古城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大大小小的寺庙不计其数,城区内三五步便能邂逅一座寺庙。


宋元时期,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繁盛,景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聚集在泉州,与儒释道和平共处,今天我们可以在开元寺看到元代泉州印度寺庙倾圮后的遗构即印度教石柱,在清源山脚下探访全世界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之一的灵山圣墓,甚至在涂门街同时打卡伊斯兰教的清净寺与孔子文庙。



行前预习


德济门遗址(国6)

德济门遗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紧临晋江,记录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历史,为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
它建造于13世纪,14世纪中、晚期(元、明两代)扩建,沿用近700余年。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等。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
德济门整体格局上有过三次发展,德济门及与之相连的翼城始建于1230年,其时天后宫(顺济宫)、顺济桥俱已建成,这里成为进入城市南部商业区的交通要道。门址在元代1352年进行了拓建,明代增建瓮城,清代重修加固瓮城的墙基,沿用至20世纪中期,历时700余年。


天后宫(国3)

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是祭祀泉州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伴随历代官方和民间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天后宫历经营修、发展,现仍保存了 16世纪之前已然形成的前殿后寝的布局特征。现存建筑群坐北朝南,总体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
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很大,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赐额“顺济”,称为顺济宫。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祈风仪式在南安县的九日山,到了南宋未年,顺济宫的祭仪取而代之


开元寺(国2)

开元寺位于泉州城西门外,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经济及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共存特征。与寺院关联的地方统治者、僧侣、地方大族等人群对宋元社会经济和海洋贸易具有重要影响。

开元寺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相传,黄守恭因桑生白莲而舍地建寺,初名莲花寺,四易名而为开元寺,号“闽南第一古刹”,明代黄凤翔曾以“银函遥度,须弥嵂崒,国号毘尼,天曰兜率”赞之。开元寺最为人称道的异域风格的文物是大殿后廊檐间的一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还有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都是明代修大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印度教寺庙移来的。

开元寺的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均为五层八角石构楼阁式塔。东塔高48米,西塔45米,两塔结构均为塔心柱式,塔身各面浮雕佛教主题造像2方,每塔计有80方。域外题材完美融入塔身雕刻中,呈现了宋元时期因多种族人群聚集和开放包容文化氛围而形成的宗教艺术发达和繁荣的景象。

文庙(国5)

泉州文庙及学宫位于10世纪泉州城的东南部,是古代儒家祭祀场所和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


它始建于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是包括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文庙及学宫建筑群的高规制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繁荣。

泉州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


清净寺(国1)

清净寺坐落在泉州市涂门街中段上,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是宋元时期远跨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惜物证。

泉州清净寺是国内少有的用花岗岩和辉绿岩建造的礼拜寺现存重要遗存有石构门楼、奉天坛等,有着鲜明的西亚伊斯兰教寺院特征。它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清净寺始建于1009年(回历400年),历代屡有修缮。寺院周边历史上曾是穆斯林聚集区。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一级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东湖公园东侧,辟有“泉州古船陈列馆”、“泉州与古代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中国舟船世界”、“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固定陈列。

在这些展厅中,分别陈列着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一艘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16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



江口码头(国6)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
泉州海岸线绵延曲折,有许多天然深水良港,同时,泉州湾开口较大,便于船只进入内河停泊。宋元以来,泉州在水路沿岸陆续建设了一系列的航标、码头设施,以引导船舶航行与停靠,内港、外港、外海等不同水域的航运设施承担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特点。



真武庙(国6)

真武庙位于泉州城东部石头山麓的晋江北岸,是一组依山势而建的院落式建筑群。石头山是泉州近郊的一处重要地标,它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

真武庙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供奉的是泉州地区的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它与天后宫共同展现出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


伊斯兰圣墓(国3)

10-14世纪,随着海洋贸易的发展,众多阿拉伯、波斯人来到泉州,至元代其人数达到高峰。他们或经商、或传教、或游历,许多人定居下来,聚族而居、繁衍后代,并建清真寺、置墓葬区,为世界留下了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历史遗产。
如今灵山上还有很多阿拉伯后裔的墓葬,墓葬后半部分为典型的伊斯兰墓葬墓盖石,前面已经融入当地墓葬的传统风格,体现的中阿文化的交融。
据《闽书》记载,相传在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门徒4人到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东门外灵山南麓,故又称三贤四贤墓。因深受穆斯林敬重,这两位先贤入土安眠之墓也就被称作“圣墓”,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
与清净寺一样,伊斯兰教圣墓也是本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历史讲坛游学
国内深度文化游学的先行者。多年以来专注连接人文专家与爱好者,深入文明腹地,走进文明现场,感受中华与世界文明的蓬勃生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