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克制对别人的纠正欲,收起改造他人的执着,只把时间精力用来修行自己,很多烦恼自会减少。”

文摘   2024-09-19 00:00   北京  
《人民日报》:“克制对别人的纠正欲,收起改造他人的执着,只把时间精力用来修行自己,很多烦恼自会减少。”

我们从人性的四个心理来看这句话:
一、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纠正别人就是认为他是错的,这是一个矛盾。
二、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他人。你改造他人,意思就是说他不如别人,这是一个矛盾。
三、每个人都希望被承认和被证明他是对的。
四、每个人都希望被承认和被证明他不比别人差。
这就是人性,你必须适应这种人性,基于这种人性进行修行。

修行一


好的社交首先是假设他是对的,然后在这个对的成立条件上和对方求是,获取客观事实。即是提供对方客观事实,也是完整自己获取的客观事实,同时在这个共同的客观事实上达成一致。
本质上,和人社交的时候,你应该关注的不是对方的观点,而是这个观点(opinion)背后的facts。这样你每一次社交都会产生价值,相当于做了一次调查研究。
好的社交是证明他对的部分,有疑义的部分在条件上去疑和达成共识。
好的社交是找出对方强的部分,把他弱的部分隐藏起来,并且用他人的强遮盖住他弱的部分、补足他弱的部分,而不是改造他,除非他自己想要改变。
就如电影《我和班主任的故事》中,准备辞职的老师马力接手了全校最差的班级。他没有嫌弃班里的同学学习差,反而认为是其他人对他们班的同学有偏见;他没有因为同学们的自暴自弃而抓狂,而是根据每个同学的特长给他们献上了锦囊妙计。给同学们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同学们才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

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也不能强求孩子样样都成顶尖。当我们纠正孩子的错误,试图强行改造孩子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样子时,本质上都是把孩子当作了敌人,只看到了他弱的部分,而忽略了他好的方面。而我们恰恰应该找出孩子好的方面,给他支持,帮他建立信心,并用工具或用身教来弥补孩子弱的部分。
本质上,和人社交的时候,都是和对方求同,而不是求异。这样你每一次社交都巩固和增进了和对方的关系,从而为自己减少阻力。

修行二


纠正他人就是他人的行为不符合你的价值观、改造他人就是他人的行为不符合你的道德观。但是,实际上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拿来要求他人的。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你的价值观的时候,就要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行为不符合这个价值观,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是不是能做的更好。同时也找找他符合你价值观的行为,你会发现他也不是那么的不可接受。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你的道德观的时候,也是这样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行为不符合这个道德观,如果你站在他的位置,想想自己是不是能做的更好。同时也找找他符合你道德观的行为,你会发现他也不是非要改造他不可。
当你用这样的思维模式的时候,你的心就会宁静下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可以谅解的和宽恕的事情,并不是那么不可接受。
当你用这样的思维模式的时候,你就不会被困在自己的观点里面。你就能够从封闭走向开放和接纳。
所以,和人社交的时候,找出对方对的部分,强的部分,要和对方求同,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避免用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求他人,使自己从封闭走向开放和接纳。通过这样的社交使自己巩固和增进与对方的关系,并且减少自己的阻碍。


虎妞儿读书
哲学为引,实践为师,先行后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