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文摘   2024-09-15 00:01   北京  

决策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中旬,李宗仁曾向司徒雷登表示:如果蒋介石“在目前军事上尚未完全失败前离职”,而新的领导能够得到美国政府“毫不含糊的支持”,那么,“它就能取得中国西南地区的有力支持,以便把共产党的部队阻遏在长江以北地区”。十二月下旬,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蒋“乘京沪平津尚在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对内对外的和谈部署”,加紧施加压力,逼蒋下台。


辩证法分析

这是一致和不一致的正反面,

毛主席:这个军队也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的情形,它也曾经过许多的改造工作,主要地是肃清了军队内部的封建主义,实行了官兵 一致和军民一致的原则。

一致的时候,需要一个一致的对象,既不是和我一致、也不是和你一致,而是彼此要与一个第三方一致——民众,也即政治工作。军事和政治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这样就实现了以政治统帅军事的目标,也即政治走向军事、又从军事走向了政治。封建主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人身依附关系。


民众就构成了一个大环境,这样就和环境的需要一致起来。人和环境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这样就实现了从人走向环境、从环境的需要出发又从环境走向了人——于是就使我党和国民党发生了本质的区别。国民党的政府是一种维持秩序的职能,但我党则是和民众一起实现需要的职能。


因为是从需要出发,需要和可能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有强烈的需要,就会百计千方的为这个需要找可能性——爆发出巨大的上层力量和下层力量。而国民党虽手握巨大的资源,但不从需要出发——便不能爆发出伟力来。


而国民党当此之时,因其内部不一致,还在争权夺利、并且互相扯后脚。李宗仁在此时,还想逼蒋下台,而不做后事准备。而蒋介石早已经着手台湾的退路了。可见,李白不如蒋介石远矣。


可以假想,如果抗日战争由李白来领导,那么很难坚持下来。而蒋介石失南京,又准备了武汉,失武汉,又准备了重庆,虽然失败,但总能幸存下来,可见其厉害。失大陆,又在台湾幸存下来——一般人遭遇这样的变故,早一泄如注、一溃千里、一蹶不振,并且决不可能东山再起了。


毛主席: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做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可见,蒋介石是能做最坏的准备的人,因此总是得到好的可能性——虽然失败、但也能幸存下来(即能对付失败)。


蒋介石也是三起三落的人,一生中三次下野、三次再起!


失败和胜利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能对付失败,是剩者为王策略的必要条件。根据辩证法,既要能对付失败、又要能对付胜利(批评和自我批评)。而李白则不能对付失败,在大陆失败之后,在台湾则要仰人鼻息、由人摆布了。


蒋介石也要能整党整风,形成上下一致,

毛主席:搞民主无量,搞独裁无胆。

蒋介石还是量小了些,胆小了些。器小了点,只是个霸主之材。


抗战期间,儒学家马一浮被蒋介石召见,事后有人问他对蒋有何看法。

他说:英武过人,而器宇褊狭,乏博大气象;举止庄重,却杂有矫揉,乃偏霸之才。方之古人,属刘裕、陈霸先之流,偏安有余,而非中兴之主。

这有点像楚霸王项羽,只是军事攻坚能力不如。按辩证法来说,没有足够的正反面对称和纯粹。所谓胜不能大胜,败亦不能大败。不像毛主席胜则大胜(歼灭战)、败也能东山再起(总被孤立成一人)。

毛主席:党内出右派的时候,我就是左派。党内出“左”倾机会主义时,我就被称为右倾机会主义。啥人也不理我,就剩我一个孤家寡人。

既能搞民主——所以,才剩一个孤家寡人。也能搞一元化领导——完成中央集权。正是因为能搞民主,所以,才能完成一元化领导。


蒋介石不能大胜的原因——不能打歼灭战,只多打击溃战——最后仍然要妥协,结果国民党成了一个松散的联合体、而不能上下一致。


而毛主席凡打——必打歼灭战,从小歼灭战到大歼灭战,最后形成势如破竹之势。

毛主席:同志们,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反过来说,“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就是主动权,如果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就没有主动权。


这也是依靠自助和依靠他助的正反面,国民党依靠他助,我党依靠自助、依靠群众。我党处在正面。


虎妞儿读书
哲学为引,实践为师,先行后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