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博物馆大多数都是公立的。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于文化艺术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市场结构的变化,也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民营博物馆涌现出来。
民营馆与公立馆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运营模式、资金来源、展览策略和社会责任方面。民营博物馆通常依赖个人投资者、赞助商或私人基金的支持,这种资金模式赋予了它们更大的灵活性,在展览选择和艺术品购买上可以更加自由和创新。与此同时,民营博物馆往往更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体验,以及市场的需求和反应。
今天,我们邀请了来自杭州和广州的五位民营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运营者,请他们分享如何利用民营机构的特点来推广无障碍与残障融合。这些见解为我们理解和推动更加包容和无障碍的文化艺术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五位嘉宾分别是(按照出场顺序排序):天目里美术馆公共运营部负责人江乐宜,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杜春磊,“可触摸博物馆”非视觉项目联合发起人吕慧莹,天目里美术馆公共运营部观众体验员黄雪娇、天目里美术馆馆务专员金昕。
你眼中的“无障碍博物馆”
是什么样的?
江乐宜|
天目里美术馆公共运营部负责人
无障碍的美术馆,首先是思想的无障碍。我们需要抱有一个平等的视角和友好的心态去把障碍群体纳入到我们的各种的计划活动中。此外,无障碍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工作人员,我们希望我们的观众一旦走进美术馆能不受约束和障碍,自由表达思想。其次是环境的无障碍,最基本的是从硬件上面做改善,比如提供渡板以供通行,让更多的人可以无障碍地走进美术馆。第三,信息无障碍,包括了馆内各种信息的露出,比如说如果观众的视力不好,或者是老人家有视力障碍,我们可以提供放大镜和电子助视器给他们,或者是色弱的朋友,我们也可以考慮是否能调整满足他们的观展需求;包括网页信息传达的优化也是其中一种方法。最终我们希望达到艺术无障碍,它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行为,而应是一个双向举动,每个人走进美术馆接收信息而且可以输出信息,我们彼此之间可以有交流。每个人在美术馆里都能找到和实现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如情感的抒发、学习知识、社交等,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平等地接受、感知和享受艺术,这可能就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状态吧。
▲美术馆工作人员正在服务一位年长的参观者 | 古道具坂田,by.王诗琪
无障碍美术馆不仅仅是为残障人士或长者们提供服务,而是为每个人服务。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老,会走不动,可能会受伤了,我们就在想,当我们这群喜欢艺术的人到了那一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抵达美术馆?
天目里美术馆开展无障碍项目主要原因来自于美术馆的全体工作者,大家由内而外地、自发地希望能够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能为无障碍观展发起一点推动作用。
因为我们也常常接触到很多优秀的残障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包括曾与声音艺术家Christine Sun Kim合作,通过她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所想要传达但无法说出的情绪和想法,亲身体会到了艺术是没有障碍和边界的。在接下来十一月开幕的展览中,我们将会探讨人们纵然可能有物理的交流障碍,我们仍然可以在语言与自然的缝隙之间、狭义的聆听与诉说之外寻找交流与沟通的多种可能性。
▲几位大人和几位小朋友席地而坐,小朋友们戴着黄色的帽子,正在交流 | 从无到有,心智障碍导览,by.秋秋秋葵
在美术馆开馆前我们亦主动地联系心智障碍群体,包括小孩们和他们的家长,逐步地带领他们去看天目里园区里的公共艺术作品。我们尝试进行导览,邀请他们去参加画画、手工工作坊等。在累积和心智障碍群体交流经验后,我们认识了杭州市聋人协会和手语姐姐服务中心,我们通过几次合作里一点一点地学习,丰富和完善场馆体验,把无障碍美术馆的服务逐步建立起来。
就像我们的馆长所说,艺术就是属于所有人的。我们希望不论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都不应只局限于某一群体,应该打破壁垒,让更多人参与和了解。哪怕是周围社区的老年人,也许不懂艺术,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跟日常生活当中有连接的活动,慢慢走进美术馆,了解艺术。
▲一位手语翻译正在打手语,另一位手持平板正在展示平板,周围有一群听众 | 筑梦导览,by.张清扬
杜春磊|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无障碍博物馆绝对不是仅为某个残障群体服务。目前社会很多人都有理解的误区,认为无障碍是针对特定群体,但实际上不是的,广义的无障碍包括了人的婴幼儿期和年龄大了之后的老年期,我们都需要这种无障碍服务。同时,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可以把知识通过博物馆传递给参观者,起到了广义的桥梁的作用,来宣传无障碍的理念。无障碍的博物馆,要从人性的根本来考虑这个事情,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时,人人都觉得和我自身有关系,才会关注这件事,积极在生活中去改善问题。我之前在北京的时候,在无障碍的解决方式上,除了政府的先期规划,或者残障群体自己去解决以外,有小区党员用自己的党费去支持这件事。如果大家每个人都有了无障碍的意识,各行各业开始一点点有这样的意识,才能建立无障碍的社会环境,这才是我们博物馆做无障碍活动的一个最根本出发点。
▲一张卡片上写着”非视觉计划“
此外大家提到理想的状态是无障碍博物馆的常态化运营和服务,我们不需要通过专门组织的活动来参观博物馆。现实来讲,这却是一个对于博物馆来说很大的挑战。尽管大家都在努力,但目前很难实现。以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我们博物馆所在的正佳广场就是4A景区,4A景区的无障碍设施基本都是齐全的,可以畅通,但能否得到更好的无障碍参观体验呢?这可能需要一步一步来去改善了。
所以当时慧莹在负责这个非视觉项目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了自身馆藏展品的特性,还有大部分视障群体都没有参观过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打造了可触摸博物馆这个品牌活动,以品牌活动来引发所有人的思考。这个活动我们做了两年之后,慢慢就会发现其它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单位等可能也有了这样的想法,甚至已经做了尝试。大家都在努力去做,虽然不可能短时间内一步到位实现高质量无障碍博物馆的目标,但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推动所有的单位行动起来,以自身作为公共文化载体辐射影响周围的人群和全社会对于无障碍的认知,这就比较可喜了。过去的两年中,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人开始找到我们谈合作,轮椅伙伴们就向我们提出了他们自己对于无障碍的想法和见解。
吕慧莹|
“可触摸博物馆”非视觉项目联合发起人
博物馆的根本定位首先是一个社会的公共文化空间,从中外发展历史来看,它会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作为博物馆,需要关注和了解各类群体的需求,他们为什么来博物馆,社交需求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残障群体与健全群体差别可能就是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以我期望通过非视觉策划去构建一个社会网络,大家可以建立更好地链接彼此和融入社会。
博物馆的民营性质对于无障碍建设
意味着什么?
又遇到了哪些挑战?
杜春磊|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因为我们是一个非国有博物馆,完全需要靠自己筹资养活自己,那策划公益项目时产生的费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很早就开始思考。想让社会更多的组织和人都能参与到无障碍的过程中,就要保持设计通用性并让成本降低,这就是我们在做无障碍过程中秉承的原则。以正佳为例,我们在场馆改成中能尽量用已有材料或已有的展陈项目,即使有的材料这次不能用我们就留待将来使用,同时不断积累经验。再以视障群体为例,经过沟通后,我们才发现他们对于无障碍参观的的要求原来并不高,我们原先计划要做大量改动和制定了很多标准,但实际是不需要的,因为科技已经帮他们拉近了与生活的关系,用手机扫个二维码,他们就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讲解,并得知哪些展品是可触摸的。整个无障碍改造过程就是不断与参与者沟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最小的成本来推广,再把点滴的经验集合起来,串成线推广。
▲右侧有一块恐龙化石壁,人们正在触摸它
客观讲,残障群体参观博物馆的困难中还涉及到风险承担的问题。一个公共场馆的运营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风险纠纷,自身往往就成为了一个弱势群体,这就是很多博物馆不敢向前推动无障碍建设的潜在因素。如何去打破这个因素的影响?还是最终依赖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各地,从自身特点出发,推广无障碍理念,种子汇成线连成片,打破藩篱。
江乐宜|
天目里美术馆公共运营部负责人
民营美术馆的优势就是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去策划灵活的展览和活动。比如说每一次的展览,我们的陈列方式、展品和展览场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依照每个展览的特性去定制对于不同人群新的体验方案,用更创意的方法让我们的受众去接触和理解艺术,拥有更多的空间去突出个性。
▲一位女士正在向周围的观众展示一张图纸,女士的右边有一位坐轮椅的女士,前方有一个人拿着手机在拍照 | 古道具坂田展览,by.聂兴
黄雪娇|
天目里美术馆公共运营部观众体验员
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可能就是:作为一间开幕不久的美术馆,我们还有很多部分是需要去逐步完善的。
我们根据展览诠译情况制作了一系列手语导览视频,由手语翻译提供专业支持、听障伙伴作为出镜人物,这不仅是想给听障人士提供更加便利的观展体验,同时也想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以美术馆进行辅助,残障人士为中心的方式,来一同推动无障碍服务的常态化。
▲一位男士正在用手语演示展平 | 动为行展览,by.刘旦
我们的美术馆是一个完全敞开的状态,面向所有人的无障碍,这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艺术场馆的通达共融性,也是我们自己内心对于艺术的真实想法。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资金和人力成本是维持常态化项目的基本要素,这已经极具挑战。我们希望通过和残障伙伴合作从探索性的活动做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一点一点总结经验教训,看哪些服务和体验是在我们现有的基础下可以先进入日常化领域的,那我们就尽全力争取去实现。
江乐宜|
天目里美术馆公共运营部负责人
我们所有的努力和投入,包括志愿者和人力的投入都是实打实的,但到底能鼓励多少受众来参与,我们也抱着实验的心态和疑问。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组织起大湾区的人和机构一起来倡议合作。天目里美术馆刚刚建立,目前还在发展当中,我们所推行的无障碍美术馆项目也是和机构在本地生根的状态息息相关,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号召一些杭州或者上海的机构进行联动,今天的分享便是一个特别好的契机。
天目里美术馆馆主要展示当代艺术及文化,每次展览也有不同类型的作品,它们具有不同表达的方式,所以从作品的通达性和观众的理解程度来说,本身就具有挑战。这也促使我们从前期的策展和布展方案开始思考如何更好诠译作品和拉近观众的距离,我们也会在后期的观展和公教活动中思考利用不同的方式让大家更好接近艺术。无疑,当代艺术的作品形式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多感官的体验,也为无障碍服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当代艺术作品的无障碍欣赏既是我们工作的难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突破和契机。
社会环境对于博物馆无障碍建设
有什么影响?
金昕|
天目里美术馆馆务专员
2012年国家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开始颁布实施,2021年《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旨在创造便于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会服务的环境。
2023年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在支付宝页面推出了“无障碍服务在线”平台,致力与打造无障碍环境建设“杭州标杆”,锁定特殊群体日常出行、沟通交流、文化体验需求,汇聚整个城市无障碍服务资源,以无障碍地图、 智能在线手语翻译为核心,打造全方位全天候无障碍服务应用场景。残障人士可以在平台上查询路线、打车、查询无障碍停车位、在线翻译、景区和观影预约等。杭州市的很多企业也响应政府的号召自发赞助一些无障碍的公益展览,甚至自己去策划这类的展览,还对无障碍技术的推广进行宣传。
美术馆作为为公众服务的机构,为了给残障人士提供更多更好感受文化艺术的机会和条件,自然也开始了一系列无障碍建设的探索。
▲无障碍服务在线宣传海报
黄雪娇|
天目里美术馆公共运营部观众体验员
我再以行走在路上的普通市民的角度来分享我观察到的杭州城市变化:杭州大量出现的盲道被占用的现象正在减少,比如说我们美术馆后面有条很窄的路,是我回家的必经之地,每次我都能看到很多自行车停在盲道上。大概是两个月之前,整片区域的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停放被禁止了。
疫情期间,我们美术馆附近的地铁站因为病毒消杀的原因,为了减少对于电梯按键的损伤,地铁运营工作人员在电梯按键上粘了一层塑料膜。这种薄膜我们这几年在很多公共场所都能看到,其实它非常厚,酒精泡过又会膨胀,这样就很难触摸到电梯上的盲文。我发现这个问题后,意识到视障者可能也无法摸到电梯按键上的盲文,就给古墩路地铁站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够给出一个相关的解决措施。大概不到一天半左右就收到了回电,地铁部门召开了一个会议,开会结束一周之内,杭州市所有地铁站电梯外面的薄膜都被撤下来了,这个行动力是非常迅速的,而且也确实能够发现是有专人处理无障碍方面的投诉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些影响到大家特别是残障人士出行的问题时,我也会打12345投诉,基本上都会收到相关的反馈。
生活中公共场所里的变化其实和我们在美术馆的做法比较类似,比如张贴无障碍标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从这里路过的人都有这个意识:公共场所中应该有无障碍设施。那么如果没有,大家就可以去质疑、去建议、去要求。亚运会期间这么多无障碍设备的完善更新,为整个社会的居民提供了机会共同去创造一个无障碍意识日渐饱满的环境,让无障碍的意识变成一个共识,从而反过来去推动整个社会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吕慧莹|
“可触摸博物馆”非视觉项目联合发起人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位于广州,本地的公益慈善民间力量非常旺盛,民间、政府官方和不同机构之间有比较良性的互动。所以建立大湾区非视觉文化地图,可以联动国有博物馆和社会上的各类公益机构,比如与广州导盲犬学校或者广州融爱社会服务中心等合作。因为本项目基于非国有博物馆进行策划,预算有限,我们反而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伙伴达成一致的意愿,共同去努力构建一个发力的网络。
而就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而言,无障碍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属走得较前。香港地区的导盲犬数量应该是大中华地区中是最多的,很多香港文化机构很早就开始把对残障群体的服务纳入日常,近年才开放的M+博物馆也设有口述影像服务,欢迎导盲犬进入,不少艺术团体推出让残障伙伴也可以参与体验的项目。而广州和深圳很多博物馆也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广东省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的无障碍电影项目就做得不错,培训志愿者学习口述影像并定期举办“听影会”。
▲一只导盲犬趴在桌椅之间
在公共交通方面,不时能碰见拿着手杖的视障伙伴搭乘广州地铁,我身边的视障人士经常提及广州地铁的无障碍服务很窝心,但若是在老城区出了地铁站,地面空间可能就对轮椅使用者没那么友好。而深圳因为是新城,社会基建整体的规划就更周全。
我们很开心邀请不同机构加入非视觉项目,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可以提供给其它有兴趣推动无障碍建设的博物馆供参考。我们也还在进行自我优化,包括残障者在进入博物馆之前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等,探索寻找到一个无论是残障伙伴、老人家、小朋友还是最普通的观众,大家都能平等获得共鸣的同频区域。
杜春磊|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2020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广州的无障碍建设也有了自己的法规依据,做得比较好。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广州的很多公共服务区都有专门的残疾人停车场,标志特别大和醒目,而且一般都会设置在比较显眼和方便的位置。另外,广州市民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推动无障碍建设的这个过程中,除了肢体不太方便的群体,还有一个群体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妈妈群体。她们给公共建筑物和社区等各个环节提了很多便于婴儿车通行的建议。
第三,如慧莹刚刚提到的,广州这边的公益组织特别多,不管是政府支持的,还有民间自发建立的公益组织,都在关注推动无障碍的建设。他们都为我们的活动中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告诉我们盲文的标准是什么,帮我们校定盲文,同时也帮我们链接了公益组织资源,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同时在和其他机构的沟通过程中,大家都在帮我们出谋划策,还一起互相鼓励,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
第四,我们打造了“非视觉”这个品牌,期望在有限的资源下,尽可能结合自己馆的特征在这个品牌下把大家遇到的问题来整合,在为视障群体服务上总结经验,哪些设备比较好?有没有成本低和适宜推广的方法?在中国,盲文的认知和使用率很不高,现在大家扫描就可以听到读屏了。我们期望可以整理出一个资源库,告诉大家哪些改造可以是免费的,或者哪些成本我们可以协助,哪些机构可能协助,什么是好的标准等等。同时我们也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有关公益的经验分享等都可以扔进群里,慢慢大家形成一个标准,从大湾区开始,推广到北京上海,整合资金、资源和经验,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无障碍场馆的改造。未来我们希望每个馆都可以结合自己特点每年或者每个月都能提供品牌活动,加入到“非视觉”活动中,这可能要一步步慢慢来实现,然后把不同地区联动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公益组织和公共文化机构携手,所有人群策群力,形成一个更好的地区乃至全国性合作社群。
▲在一个有“如何分辨化石”标识的区域里,一群人围在展品化石周围用手触摸化石
对于博物馆的管理者来说,既然有了这个想法,又可以实行,相对决策难度没有那么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微调细节。广州这个地区真的是公益组织一呼百应,很多公益的老师他(她)是主持人,本身参加活动的出场费都很高,但在我们这里做主持全是免费,还帮我们宣传,甚至更支持民营的机构。
我还要补充的是:如果我们的身边有残障群体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那就说明我们的无障碍建设很成功了。有一次去法兰克福机场,给我做安检的工作人员是一位轮椅使用者,我在国内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场景,印象特别深。在一个包容的社会里,社会能够为这位轮椅使用者提供这样的一个岗位,让他去参与到法兰克福那么大流量的机场运营中,就充分说明这个社会无障碍的各个方面已经做的很到位了。他都来参加工作了,他是否去参观博物馆,或者去逛街,参与其他社会活动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应该在我们的公共文化机构里为残障伙伴提供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可能不一定是全职,有时候可以是兼职。当这部分人群参与到社会正常秩序中来,他就得到了尊重,我们就离实现无障碍化目标更近了。
通过今天与五位博物馆运营者的深入对话,我们对无障碍博物馆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无障碍不仅仅是一种设施的完善,它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普及,一种社会包容性的体现。
面对挑战,民营博物馆展现出了创新和灵活性,它们在无障碍建设上的尝试和努力,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榜样。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博物馆加入这一行列,共同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发展,让艺术的享受不再有界限。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体验文化艺术的魅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END
采访人员分工:
采访:李丹
撰写:李丹
校对:傅琳
编辑:纪寻
资料调查:李佳丽
问题设计:郑茜尹,刘佳奕
文字整理:乔广,张俊旺、
采访统筹:宁翊彤,马欣豪,李祉豪
阅读更多:
点“在看”给我们一朵小黄花❀~
2021年,融艺创立于上海,致力于推动本地文化艺术机构的无障碍环境与服务建设,为残障人士提供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平等机会,进而倡导并推动包容与多元社会的发展。
欢迎登录我们的网站查询更多信息:www.artsaccess.cn
如有疑问或寻求合作,欢迎通过微信或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ArtsAccessShanghai@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