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唐代〕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吕纪 杏花孔雀图局部
刘希夷的诗《代悲白头翁》是一首抒情深沉、意境悠远的佳作。这首诗从古乐府中借用“白头翁”的形象,通过创新表达,将红颜易逝与人生无常的主题进行了独特的诠释。诗歌以“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开篇,描绘了洛阳城东暮春落花飞舞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繁华消逝的氛围。桃李花的飘零不仅象征青春的消逝,也暗喻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这种“桃李花落”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对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无论时间如何推移,花朵依旧年年开放,而人却在岁月中不断老去,变得不再相同。诗歌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前半部分写洛阳女子惜花的感慨,后半部分描绘白头翁的凄凉人生。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将“红颜”与“白头”进行衔接,揭示了从青春美貌到迟暮白头的转变不可避免。在写女子时,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她的外貌,而是通过她对落花的怜惜来隐喻青春易逝的无奈情绪,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美好稍纵即逝的遗憾。特别是在“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中,诗人通过“花”与“人”的映照,表达了生死轮回中永恒与瞬息对立的张力。在后半部分,通过白头翁的自述,诗歌描绘了其从年轻风华到老来沦落的过程。白头翁回忆起年轻时在贵族子弟间的游乐生活,描绘了豪华的生活场景及其所向往的盛世生活,但当生命进入老年时,这些欢乐记忆却变成了孤寂的回忆。这一段通过白头翁的“忆昔”,道出他对生命无常的无力感,也揭示出荣华富贵仅是一时的假象,而最终一切将归于平静。“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勾勒出衰老的形象,用鹤发比喻满头白发,突显出青春美貌在时间的消磨下迅速消逝的现实。诗中的典故运用巧妙自然,如“松柏摧为薪”表达岁月变迁的无情,“桑田变成海”则是对沧海桑田变化的比喻,这些都加深了诗歌的悲哀氛围,使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流逝。这些典故不仅增强了诗的意境,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哲理性。在“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中,诗人以黄昏中的鸟雀之悲衬托昔日繁华消散后的寂寞景象,使全诗更具感染力。这种运用景物烘托情感的手法,使诗歌不仅有抒情性,还具有深厚的哲理韵味。《代悲白头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刘希夷的个人情感。刘希夷生平坎坷,英年早逝,其作品中有着一种深深的悲伤。这种哀愁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反映,更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底层人物的共同命运,揭示出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制和摧残。刘希夷的这首诗试图通过展示“红颜”与“白头”之间的变化,唤起人们对生命无常的觉悟。诗歌将红颜女子与白头老翁的命运进行类比,这种人生旅程中的相似经历不仅使作品充满悲怆之情,也引发读者对自我生命与社会现实的反思。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通过对“白头翁”的形象再创作,将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悲伤表达得深情动人。诗歌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哀愁的作品,还借用白头翁的悲叹传递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讨。诗人通过用典、对比、和音韵的和谐表达,使诗歌形成一种哀婉深沉的艺术效果,令人深思。这首诗不只是诗人刘希夷个人情感的抒发,还是对时代、对生命的深沉思考,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