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锋:北京之旅散记

乐活   2024-12-21 19:39   陕西  

点击“乐享澄城”,品味美好生活

乐享澄城ID:lexiangchengcheng

新闻热线:15319112678

小编微信:18329347433

投稿邮箱:lexiangchengcheng@163.com

那年初冬,菊会对我说:他们几个总监合伙组织团队里的销售精英去北京游玩,邀请我和纪斌一起去。菊会是发小耿斌的婆娘,纪斌是菊会的老表,那次进京是坐着大巴车去的,两辆大巴车有成百的人。

(一)

出发那天,我的心情颇为沉闷,就在昨天著名作家琼瑶在台北淡水家开煤气自尽,带着尊严和自爱离开这个世界,走时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留给这个世界有七十多部爱与恨纠缠的小说。

琼瑶写的小说是伴随着我的成长,从初中读着《窗外》《还珠格格》《一帘幽梦》和《梅花烙》,憧憬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期许着那些浪漫情节发生在自己身边,到了高中还是一部接着一部的阅读,到了大学更是爱不释手,看完小说看电视剧,希望谈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甚至成了家有了女儿也是隔三岔五地看上两三眼,经常沉醉在琼瑶编织得爱情故事里不可自拔。

在那个年代,琼瑶的作品几乎成了大家心中的共同记忆,对琼瑶心中或多或少有些景仰,而今她翩然而去,她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的罗蔓蒂克,在扼腕叹息时不禁有些留恋,虽然她走时说道: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各位亲爱的朋友知音们,不要为我的“死亡”悲哀,为我笑吧。诚若如此,但是坐在车上,我的心里阴沉了许久。

大巴车从韩城跨过黄河出了陕西进入山西,晋地山峦起伏,车穿行在山脉沟丛之中,我们这辆车不到五十人,男人只有五六个,明显的阴盛阳衰。与我同车的是一群热爱生活之人,志同道合让他们走在一起,在此以前,他们从困苦中走过来,尝尽生计苦楚,而今心底铺满了阳光,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仍在拼搏进取,不甘命运安排。

窗外虽然阳光明媚,沿途树叶凋零,零零散散挂在枝头,田野里的残茎枯草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坡坡峁峁爬满了苍凉,沿途所见村落,少见行人,房屋在灰暗的天色下显得格外清冷。越往北行,途中遇到河流,也似是被冰封了热情,只剩下窄窄一条冰带,在阳光下透着刺骨的冷意。

大巴车驶在进京的高速公路上,窗外情景写尽了冬日的肃杀与荒凉,但车内渐渐地热闹起来。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大荔赵婷是个九零后姑娘,活泼大方,经常主持团内的一些活动,理所当然地主持组织车内人玩成语接龙游戏,接不上的便要到车厢前面为大家献歌一曲,初时腼腆不好意思,三两首过后便有了踊跃之人,气氛渐渐地热烈起来,唱歌的尽情高歌,其他人随着乐曲拍手附和,一曲接着一曲,掌声喝彩声欢呼声一波接着一波,硬生生把旅游大巴车打造成行进中的KTV,我本是个喜静之人,又是个五音不全的人,有句俚语来讲:别人唱歌是要钱,我唱起歌来要人命,看着身边的人表演,听着他们唱歌,欢乐喧嚣亢奋让我不再纠结琼瑶的离世,不由自主地与大家互动起来。

(二) 

进入河北境内,眼前豁然开朗,大巴车驶出丛山,只见平原一望无垠,我们夜宿在香河,从百度地图上搜索:这里离天安门只有七八十公里路。第二天早上五点坐上大巴车出发就进了京城,天还是黑漆漆,繁星点点缀于寂寥夜空,冬风凛冽,拂面有些刺骨,当天边泛白太阳就要从地平线上冒出头将第一缕阳光撒向大地时,我们一路小跑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经常在电视中看到国旗升起的场景,时常激动而又向往,而今身临其境。听着雄壮的国歌从耳边响起,看着五星红旗同一轮红日旭旭升起,一股暖流在胸中涌起,放眼纵观周边国家制造摩擦发生战争,人民动荡不安流离失所,我们何其有幸,有了富强的国才有了幸福的家,有了工作挣份工资吃得滋润睡得安宁,得了空闲找朋友喝酒聊天,对我们而言和平安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在儿时,我们经常唱道: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那首歌根深蒂固地烙印在我心中,也就是在那时播下了向往的种子,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种子发芽生长就成了梦想。而今我就站在天安门广场中央,清晨的天安门广场在我眼中褪去了神秘色彩,迎着清冷晨曦用心体会广场的微风阳光和空气,一切是那么真实却又似刚从梦中清醒。

这是世界上规模宏大的城市广场之一,曾是帝王宫殿的前廷要地,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迭;而今是人民的广场,每每在盛大庆典时刻,百万人民如汹涌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红旗猎猎飘扬,欢呼声惊天动地,它的大足以承载一个国家的无上荣耀与伟大梦想,见证历史长河中的重大转折与辉煌灿烂篇章。

当我伫立在广场中央,眼前的广场却有着别样的“小”,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涌起的是对历史和对先辈深深的敬畏与缅怀,他们的精神在这里凝聚,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个人荣辱与得失显得微不足道,在这看似宏大又仿佛很“小”的空间里,我找寻到了心灵归宿和前行动力,感悟到了自己的位置与担当。

广场正北是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中央毛主席画像正在亲切慈祥地看着我们,东西两侧分别是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此刻,我的敬仰如潮水般涌来,眼眶不由自主地充满了泪水,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每一次俯身,似在聆听历史的回响,那是南昌起义的枪声,是长征路上的号角,是开国大典的欢呼;每一次起身,心中便多一份笃定,多一份力量。

(三) 

经常在影视剧里见到故宫,红墙金瓦,其庄严肃穆宛若一本厚重的史书,等待着我去翻阅去解读其中的沧桑和变迁。跟着导游从天安门走进故宫,眼前朱红色的宫墙,在阳光的映照下,散发着独有的厚重与深沉,与那熠熠生辉的金黄色琉璃瓦相互映衬,还有那无处不在的精美雕刻,于蓝天白云之下,肆意彰显着昔日皇家的威严与奢华气派。置身其中,仿佛瞬间穿越,从现代社会的喧嚣嘈杂,径直回到了那遥远的明清时代。

这里曾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权力交替集中的要地,更是国人瞩目的焦点,做梦想往不敢想去的地方。随着导游沿着中轴线前行,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依次经过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以及御花园,其余宫殿对称分布在两侧,据说故宫的房子九千九百九十间半,不能超过天宫万间房子。

眼前金顶红柱,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汉白玉石的基座坚实而庄重,朱红的围墙弥漫着历史的深沉与往复轮回之感。故宫历经元明清六百年,岁月流转,其间凝聚了多少智慧结晶,又有多少能工巧匠日夜不息地辛勤劳作,留给我们只是惊叹,感慨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绝伦与登峰造极。

随导游走在宫巷石道上,周遭空旷而寂静,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荡。宫墙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在故宫的角角落落,随时都能发现历史的痕迹。古老树木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脚下石板路承载着数不清的故事,有朝堂之上的权谋争斗,有后宫佳丽的心计暗涌,也有无数侍从的默默坚守。空寂大殿院落,高低不平的地砖,那朱红色的宫墙上斑驳痕迹,宛如凝固的历史之血,诉说着岁月沧桑与王朝的兴衰更迭,承载着无数的宫廷秘事、政治风云与文化传承。阳光虽是明媚,我却沉浸在这浓厚的历史氛围中,感受着皇家那令人敬畏的威严与庄重肃穆。

冬风吹过,故宫上空不时传来寒鸦叫声,那“呱呱”的声音似是从历史的深处飘出,裹挟着岁月的沧桑与悲凉,透股森冷之意,好似昨日弥留着的叹息。问发小耿斌,当夜幕降临,一人敢否停留在故宫内,耿斌不以为然,说有什么不敢。夜深时刻,故宫于寂静中散发着无尽幽秘,独自一人静处其间,倾听历史的虚妄回声,观览数世的繁华盛景,在这冬日里有寒鸦相伴、寒意逼人的故宫中呆上一整晚,那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与胆量。

穿过御花园中的亭台楼阁,一路欣赏着奇花异石,出了故宫北门神武门便是景山,和纪斌讨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煤山吊死的那棵歪脖子树究竟位于何处。我们臆想城破之际,崇祯帝出了神武门,上煤山最后看了一眼故宫,他的努力勤奋没有挽救大明江山,上吊时仍念道: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导游说:景山就是原来的煤山,原先那颗歪脖子早已不存在,而今新栽了棵树,复原了其歪脖子形状,并告诉我们不要去,毕竟不是吉祥之地。夕阳西下,回头望望神武门,心中感慨万千,此次游览虽短暂仓促,往昔的神秘如今已眼见为实,内心所受到的震撼却让我激动不已。

来到颐和园,已是下午四时,这座往昔仅供皇家休憩赏玩的园林,有时也是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尊荣与威严,如今成为了寻常百姓阖家欢聚、共享天伦的公园,岁月流转时事变化在这一方天地间尽显无遗。

眼前是广阔的昆明湖,和纪斌商量着绕湖快步走一圈,快步走了十多分钟,询问前方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前行的道路被堵住了,于是打算从湖的另一边绕行,却被告知那边也正在维修之中。此时园内空气清冷而凛冽,太阳已然西落,余晖如薄纱覆盖其上,背阴处的湖面已结出一层薄冰,向阳的湖面依旧碧波荡漾,远处是万寿山,山上的楼台亭阁与长廊隐匿于青树黛山之中,若隐若现。近处岸边树木褪去了绿叶,却以其干枯的枝丫在夕阳下勾勒出独特而古朴的线条,在风中摇曵,为蓝天白云增添了几分深邃悠远的意境,此刻的颐和园,淡淡地晕染出一幅静谧而壮丽的水墨画。

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般横跨于昆明湖之上,桥长一百五十米,桥栏之上雕刻着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据说每一只都独具神韵,绝无相同者。桥上来来回回是行人,忽然发现周围的游玩者如潮水般涌向桥头另侧,聚集在一起,手中拿着手机或相机全神贯注地拍摄着什么,走过十七孔桥来到人群中才发现大家用手机拍摄“金光穿洞”的奇妙景观。此时的十七孔桥,无疑成了颐和园的焦点。十七孔桥宛如一条沉睡在昆明湖之上的巨龙,桥身的十七个桥洞在夕阳的映照下,洞子仿若被点燃了一般,洞壁散发出熠熠金光,璀璨夺目,令人叹为观止。

此刻的颐和园,在夕阳、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与围观游客的相互交织映衬之下,褪去了往昔的喧嚣与繁华,转而散发着冬日里独有的孤冷韵味。这种韵味,既有着寒冷孤寂的气息,却又在不经意间饱含着无尽的温暖与希望。昆明湖畔静卧着一头铜牛,任风吹雨晒,它以一种静谧冷峻的姿态,于寒风瑟瑟、夕阳西下中诉说着岁月变迁与历史沉淀。

(四)

到居庸关已经是次日下午四点钟,在来的路上,大家在车里谈着长城的烽火台,自然而然地谈到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游纠正故事发生地点不在居庸关,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词句并不是出自居庸关,但故事中女主人公褒姒确是陕西汉中人。

初冬阳光虽然明媚,却少了几分暖意,居庸关横亘在山谷正中,长城顺着两边陡峭的山体修建,蜿蜒如巨龙伸向远方。初见长城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悦,和耿斌纪斌三人同行穿过居庸关城门,顺着台阶上了城楼,向东是一段城墙,台阶陡峭,沿着婉娫的台阶,我们三人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向上攀爬,此时风儿在耳边呼呼作响,吹到脸上有些刺骨,似乎在考验我们的决心和耐力,耿斌是个精廋之人,我又是每月晨跑跑量在百公里经常锻炼之人,转了几个弯,纪斌被拉在身后,和耿斌鼓起劲儿向上攀,越往上走,每一个台阶显得那么高竣,双腿向灌注了铅块般沉重,台阶之高之险,有时手抓旁边铁栏杆,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听导游讲这段长城是好汉坡,其陡其险是最能考验意志与毅力的地方,前面有块碑,上写:不到长城非好汉,喘口气,稍作休息,又鼓起劲儿向上攀爬。

攀登了十来分钟,穿过堡垒向前再攀爬了段台阶,有间房子阻挡了我们前行的道路,里面售卖各类纪念品。其中有一种奖牌,正面是毛主席像,醒目地印着“不到长城非好汉”,背面则是八达岭长城的图案。同行的菊会有腿疾,登了片刻就停留在原地打卡照相,和纪斌商量弄块奖牌玩玩,也给未能登顶的菊会带上一块,商量下山后为她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颁奖仪式。

从东边长城顺着台阶下到居庸关城楼,我们转而向西边再次攀爬。眼前不远处有座堡垒,也是烽火台,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延伸在山脊之上,不见丝毫畏惧,其台阶由条石铺就,高低不一,坡度约有七十度,有的地方是直上直下,台阶之间宽窄不同,仅有一脚掌宽,在气喘吁吁中拾级而上,拉着两边铁扶杆而上,手心渐渐地冰冷,指头也有些僵硬。攀登过程遇见下行之人,询问登顶还有多远,他们喘着粗气告知,来回需一个半小时,离集合时间只有三四十分钟,我们意犹未尽,想起途中所讲《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心写下“到此一游”并撒了泡尿的趣事,我鼓起劲儿又向上攀爬了一段,在背风的城垛处撒了泡尿,也算慰藉了心中那未能登顶的遗憾。

上得山来,这里的风更加猛烈,如刀削般滑过脸颊,从另边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顺着台阶要侧着身向下一步步地挪,眼前寒风凛冽,脚下每一块砖石不仅承载着岁月厚重,也在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与烽火硝烟,用手轻轻触摸那历经风雨侵蚀的砖石,仿佛感受到修建长城时先人们的智慧与力量,看到了那些为保卫家园而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英勇身姿与悲壮情怀,心中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

儿时喜欢看隋唐演义,靖边侯罗艺带领的燕云十八骑叱咤漠北草原,以一敌百,未尝一败,成了儿时心中崇拜的偶像。这里曾是元大都,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明朝天子守国门,将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挡住了蒙古草原上的铁骑入侵中原。从半山腰顺着台阶下到关隘时,有几门铁炮横放在城垛上,一时兴起,和纪斌手扶铁炮,我们做起了守关的一名士兵,风呼呼地刮,我俩瞅向北方,目光渐渐地坚毅起来,仿佛穿越进了历史的长河,俯瞰四周,连绵群山,云海翻腾,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却又伟大,瞬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涌上心头。

作者简介



李剑锋,男,1971年出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渭南市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多篇散文先后在水利部、省委宣传部、教育厅、水利厅举办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在中国水利报、陕西日报、陕西水利、渭南日报等报刊杂志刊登散文五十多篇,在主流媒体和网站刊登新闻稿件二百多篇,在中省以上杂志刊登技术论文十五篇,有多篇论文在水利部、陕西水利厅、渭南市政府举办活动获得优秀奖。


乐享澄城
了解澄城风情,展示澄城名店,分享快乐户外,倡导健康生活。联系电话:1389133166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