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16-60周岁人群免费接种
出血热疫苗
一、认识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广,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危害极大。
二、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源
传染源为小型啮齿类动物,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鼠类。
三、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汉坦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密切接触和虫媒等多种途径传播。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传播胎儿。
温馨提示:人和人之间不传染
四、流行性出血热易感人群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发病以青壮年为主。
发病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工作习惯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带毒鼠类主要栖息于农田、草坪、草丛,有鼠类活动的室内场所。人感染则主要与农业活动和野外作业有关,或者去过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在草地、田间地头上坐卧、露营等;如带毒鼠类栖息在居室内或其他建筑物内,则感染主要发生在室内环境。
五、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点
关中地区是本病高发地区之一。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是发病大高峰季节,5-7月份也会出现小高峰发病。近年来在各高校不断出现学生发病。
六、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多长
一般为2~3周。
七、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
2、典型表现: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
温馨提示:在发病高峰季节,如出现感冒、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请务必警惕出血热,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以防延误诊断治疗。
八、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防可治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接种出血热疫苗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效的措施。出血热疫苗共接种三针,基础免疫为两针,于0天(第一天,当天)、14天(第15天)各注射1剂,基础免疫后一年加强一剂。16-60岁人群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接种出血热疫苗。
研究表明,出血热疫苗免疫效果良好,保护率可达90%以上,7-8年后保护率会下降到90%以下,在末次接种后7-8年可再加强一剂次。
出血热疫苗是灭活疫苗,安全性好,接种后仅有0.08%人发生轻微发热(<37.7℃)和局部轻微的红肿,绝大多数人无反应,反应率极低,也不会因接种行为而发生出血热。
2、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即:早发现 、早休息、早治疗、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
日常生活如何做好防鼠灭鼠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不在不卫生小饭馆就餐;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家庭粮食、食品等应储存在严密无缝的容器内,并加盖以防鼠污染。
2、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床下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堵塞鼠洞,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老鼠入屋,做到无鼠患;居家发现有鼠迹,可用鼠笼鼠夹鼠药进行捕鼠灭鼠。
3、注意个人防护: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老鼠及其排泄物;接触可能有老鼠活动的土壤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 脏乱杂物时,建议戴上口罩、手套,以防气溶胶污染;发病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有可能老鼠生存的地方游玩,在野外活动中不要在田间、草地上坐卧、露营,不要将衣服直接放于地面,避免与老鼠排泄物或分泌物接触;在野外工作时尽量穿长裤长衫,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鼠类咬伤;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损伤后要正规消毒处理。
出血热疫苗
接种对象:16岁-60岁之间居民
带身份证均可自愿,免费在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二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出血热疫苗
接种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8:00-11:00;下午1:00-4:00
联系电话:0532-6673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