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知名的“四句”。比如,北宋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有王阳明先生的“阳明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今天我们有“明远四句”,无论是“横渠四句”“阳明四句”,还是顾明远先生的“明远四句”,都是中国文化对人生、对理想、对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凝练和表达,闪耀着中国智慧、中国风格的思想光芒,透射出中国力量和审美意蕴。
“明远四句”大家已经非常熟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四句话是对教育家精神最具体、最鲜活、最深刻的诠释。教育家精神并不遥远,它的内涵非常深刻,但是并不深奥;教育家精神是崇高的,但绝不是高不可攀的。顾明远先生是我们心目中公认的教育家,他的“明远四句”鼓舞着我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像教育家那样做老师,像顾明远先生那样教书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果对“明远四句”的价值意义做一个概括,我想至少有以下4点。
第一,“明远四句”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一个教育信条,是我们的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是教育的真谛。
当前,我们亟须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少不了顾明远先生和“明远四句”。从宗旨上看,“明远四句”高度指向育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包括谁来培养人都能在“明远四句”中找到答案。
从原理上来讲,“明远四句”说出了教育四大因素,这四大要素都是教育中的关键要素。它决定着人成长的质量、水平和高度。因此它是有原理性的,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直抵教育的核心。
从风格上来说,“明远四句”最具有中国风格,它是用“中国方式”来表达的。“明远四句”这一具有中国风格的表达有两个特点,一是“修辞立其诚”。我们的表达应遵从自己的本心,不能虚饰浮夸,有一颗真挚的心,就会有真实、生动而深刻的表达。“明远四句”满怀对教育、对学生、对教师的真爱大爱,真诚而朴实,是顾明远先生人格的写照。二是“大道至简”。最深刻、最复杂的道理往往用最简洁的话语就能表达出来。就像晋代陆机的《文赋》所言,“立片言而居要”,不要讲得多,要把握其要点。顾明远先生从不故作高深,从不故作高雅,也从不刻意追求与众不同。从不故作高深恰恰是最高深的,从不故作高雅其实往往是最高雅的,从不刻意与众不同,恰恰说明它是最有普遍性的,说明它揭示了原理。因此“明远四句”的第一个特点是,它是具有中国风格的教育学中的精髓,我们把它叫作“明远四句”。
第二,“明远四句”可以帮助我们建构一个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
“明远四句”的第一句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讲的是情感和发展动力问题、灵魂问题。爱不能代替教育,但是教育千万不能缺少爱。爱是教育的理念,爱是教育的情感,爱是教育的方式,爱是教育的能力,爱是教育的大智慧,缺少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但是爱不是空泛的,顾明远先生所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康德所讲的“尊重先于爱”,让尊重走在爱的前面,尊重是爱的起点,尊重是道德的起点,尊重是人性的起点,当然也是教育的起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前提与灵魂所在。因此,顾明远先生把这句话放在“明远四句”之首。
“明远四句”的第二句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当今我们正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变革学习方式,其实,现在学习方式变革的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它也包含了学习兴趣和志向,我们要通过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志向,让学习志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顾明远先生曾谈到,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讲到了孩子天生是有求知欲望的,他渴望学习、对学习有兴趣。但是,我们要追问的是,孩子的天性到哪里去了?邵燕祥先生不是写过一首诗吗?诗的大意是:
放风筝的孩子,哪儿去了?难道你们像萤火虫儿一样,让人捉去了吗?难道你们像知了,让人使计粘去了吗?难道你们像雪人,在阳光下被融化了?难道像风筝一样,挂在电线上,被风撕碎 ,跌落到天边地角,化作尘泥了吗?
放风筝的孩子不见了,是孩子的兴趣不见了;放风筝的孩子不见了,是儿童世界不见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创造的先导。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创造。如今我们正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做些什么?最大的作为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其实是一种可能性,兴趣可以点燃我们想象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性,因此兴趣是千万不可缺少的,兴趣会激发人的思维。
“明远四句”的第三句,“教书育人在细微处”。今天校园里一个一个的育人细节,都是一个一个育人的智慧,这是大智慧。大智慧是关于人的智慧,我们关注细节就是关注人性,关注学生发展的细微之处,就是深入到儿童世界里去捕捉他的天性,发现他最闪光的地方。当然,关注细微处,并不代表忽略宏观和整体,相反,正是在纵观大局的前提下,我们观察、发现细节,开发育人智慧。“教书育人在细微处”恰恰是大格局、大智慧。同时,“教书育人在细微处”也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和考验,因为它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付出,以及拥有一颗灵敏的心,以更加细腻、敏锐的状态去感知儿童的世界。
“明远四句”的第四句,“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一句正契合我们课程改革的第五条基本原则——“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只有实践、行动,我们才可能真正抵达育人的彼岸。我们处在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状态,我们又在现实主义中,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有一段最短的距离,这段最短的距离有两个字:行动,或者叫“实践”。实践育人,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就是实践的最高原则:“解放实践”,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明远四句”其实用最简洁的语言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知实践育人价值,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
第三,“明远四句”最具有实践性。
“明远四句”是一个词组,是一个短句,但是我宁可把它当作一个词语——它是动词。所谓动词,就是它是可以操作、可以使用的,是可以应用、可以推广的,是大家都可以践行的。
我们在实践中生长起自己的理论,这种理论叫扎根性理论。看起来“明远四句”那么朴素、那么简单,但仔细思考、认真实践,又会发现其实它的理论性是如此之强,实践性是如此之强,所以不妨把“明远四句”看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建构,并最终形成了一种范式。所谓的教育模式,就是实践化的理论、理论化的实践。“明远四句”正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向建构这样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明远四句”具有极强的解释性。
“明远四句”给我们研究教育、践行信条留下的一个空间、一个词语、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如果它具有极强的解释性,说明它的空间越大、普遍性越强。事实上,“明远四句”提出了一个方向、形成了一个框架,但是它没有刻板、硬性的规定,它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明远四句”是在引导我们去想象未来的教育,引导我们去创造美好的教育世界。
顾明远先生说,基础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打好三方面的基础:打好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打好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这“三个基础”对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与“明远四句”互为呼应、相得益彰,“三个基础”既是“明远四句”的目标指向,也是基础和前提。或者说,“三个基础”可以视作是对“明远四句”的重要解释与延伸,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明远四句”内涵认知的不断加深,我们还可以作出许多的新的解释,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尽管我们说的还不够全面,但是以上4条可以基本上概括“明远四句”的时代价值、实践意义。它具有深刻的意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相信以“明远四句”为代表之一的顾明远教育思想,将会写进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这是一定的。
(来源:《中国教师报》)
注意: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