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悦读】假期不想摆烂?来跟作家们学学如何“律己” | 寒假好时光·阅读

教育   2025-01-24 11:35   重庆  



编者按

寒假,不仅是孩子们聚会游玩的欢乐时光,更是其身心成长、视野拓宽、习惯养成、能力提升的宝贵契机。


为了让每一位孩子在享受寒假乐趣的同时,也能收获满满的知识与成长,今日教育杂志社特别策划系列专栏,为广大师生家长提供丰富而实用的指导与资源,全方位助力孩子成长,不负寒假好时光。


本期专栏为《读写舫》特别策划“今日悦读”。一篇一主题,带你领略文人墨客的笔墨风采与思想情怀。





假期不想摆烂?

来跟作家们学学如何“律己”




/何琛   整理/《读写》编辑部



文明,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教养,是文明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质修养。文明的积淀与教养的塑造,如同厚重的基石,支撑着人类社会的稳固与发展,让人类在宇宙舞台上不仅是技术的巨匠,更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道德的智慧生物。


须知,文明与教养并非只在与他人交往时才显现,文明教养更应是个人的道德自律意识的表达。阅读以下文章,去体会到作家们对“律己”的深入思考,追溯“律己”的文化意蕴。




【选读1】


诫子书①(节选)

编/曾国藩




>>阅读提示

曾国藩《诫子书》实际为曾国藩日课四条,此文是作者对其兄弟和儿子们的临别赠言。曾国藩总结了自己一生中的四条重要经验和教诲,希望他们能够遵循这些原则。


一曰慎独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不外乎是。

注释

①选自《曾国藩家训译注》。②慎独:在闲居独处中谨慎不苟在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③言慎独:指《大学》的“诚意”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一句两次出现。④自慊(qiè):自足,自快。⑤戒慎恐惧:指在他人看不见、听不到的状况之下也要心存敬畏。⑥自反而缩:自我反省而无愧。⑦仰不愧、:即“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⑧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人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办法。



【伴读1】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还是持家、教子、识人、用人等方面的“天下第一”高手,他的诸多智慧和经验,都收录在近一千五百封的《曾国藩家书》中。


曾国藩的两个儿子都是在曾国藩的教育下成长的。大儿子曾纪泽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从沙俄虎口中夺回已经划出的新疆伊犁等土地,是近代中国在谈判桌上为国家争得利益的唯一外交官员。小儿子曾纪鸿是数学家,致力于圆周率的研究,曾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的一百位,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等数学专著传世。


近世中国有识之家,莫不把《曾国藩家书》奉为治家圭臬。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盖有史以来不一二之大人也已”,毛泽东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故居至今仍保存着封面写有“润之珍藏”的四册线装本《曾国藩家书》。



【选读2】


无事此静坐①

文/汪曾祺


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


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一日当两日。


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作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


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想。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然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


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曾见齐白石一小幅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的是他家乡的野藤,花时游蜂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蜂螫,现在这个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目”。这段题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好。“静思往事,如在目。”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时一挥。”


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注释

①选自《汪曾祺全集》。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②整饬:整齐,有条理。③齐白石在五十八岁所作的《藤萝蜜蜂》中回忆道:“借山馆后有野藤,其花开时游蜂无数,移孙四岁时,为蜂所逐,今日移孙亦能画此藤虫,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伴读2】


“静坐”的文化意蕴


静坐于古人,尤其是读书人而言,是日常里再自然不过的一部分。朱熹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宋代的谢良佐向老师程颢请教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程颢便仅回答他“且静坐”。王阳明认为“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静坐养性也是曾国藩的“修法十二课”之一,“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共读】


文明教养之美善在于内,言行举止之显在于外。保持清醒和自觉,时刻对自我严格约束,是具有文明教养的崇高表现。


律己者,常怀慎独之心。曾国藩的《诫子书》便强调了“慎独”这一概念。所谓“慎独”,闲居独处中谨慎不苟,在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在这样家风的影响之下,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才能够成为国之栋梁。


汪曾祺在《无事此静坐》中辩证性地提出“静”这一种修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的锻炼。“习静”的过程中也并非将自我与外界隔绝,而是在喧嚷环境中磨炼自身。陶渊明能够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正是因为在心中修篱种菊;汪曾祺在吵闹的房屋中仍能够心如止水,正是在“静坐”中自得其乐。当纷飞的思绪渐渐收敛,当被外界裹挟的内心层层剥开,才能恢复对万事的敏感和对自我内心的觉察。给自己的心一个着落处,安顿好了自己,便会觉察世事皆有可爱之处。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充实的内心,才能抵御生活的波澜。静,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如果您是家长/老师,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
我们将不定时为您推送活动资讯


杂志社征集专栏


  1. 2025征稿预告 | 未来已来:看AI如何创新亲子教育

  2. 神秘的古蜀国(附征稿启事)| 神奇博物院

  3. 《作文大本营》最新征稿 | 未来已来:看AI如何为小学生创意写作加料助力

  4. 《读写舫》作文征稿|初中生可投,有证书,有样刊

  5. 2025年《今日教育》投稿指南,欢迎转发收藏!


更多今日教育传媒好文,请点击下方关注


今日教育传媒
主流教育媒体,深度影响教育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直击新锐话题,回归本源问题,指向实践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