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清政府“完蛋”113周年!

文化   2024-10-11 20:07   山西  

辛亥革命113周年:清政府如何把革命一步步“请进门”的?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辛亥革命的意义是非凡的,它终结了古老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诞生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成为国人人人标榜的“正确口号”。
但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钳制思想的制度与文化依旧存在,奴役自由的权力与意志仍在作祟,于是才有了后续一次又一次的思想革命、文化革命、武装革命......
然而,在辛亥革命爆发前,任何人都没有料到,庞大的清王朝竟会瞬间崩塌。那些原本支持清政府内部改革的君宪派,一再被清政府欺骗而失望,于是在革命爆发时顷刻倒向革命,清政府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与其说是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不如说是清政府在以下四个层面“自掘坟墓”,将革命者一步步请进了家门。
▌没有看到“经济奇迹”背后的危机
清政府的第一次改革,是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诞生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工厂,轮船、电报、铁路、矿业以及民间资本的兴起,让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军事实力明显提升。甚至一些学者将其誉为“晚清经济增长奇迹”。
然而,清政府并没有看到“奇迹”背后的危机,没有意识到没有制度变革的支撑,经济变革是无法长久的。
他们将暂时的稳定美其名曰“同光中兴”,将新建的北洋舰队赞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沉溺于暂时的进步与成就,仍旧深陷在帝国的迷梦中,直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全盘破产。
而正是在甲午之后,孙中山等革命者彻底对晚清改革失望,于1894年底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极端排外的情绪高涨
从洋务运动开始,改革派就在与强大的保守力量抗争,然而当国人的视野刚刚开阔一角,就立马退缩到狭隘且日益高涨的排外情绪中。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极端的排外情绪不仅在民间泛滥,还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与鼓动。
本在山东一隅汹涌的义和拳,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瞬间席卷北方,最终酿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惨剧。
义和团之乱,让更多士大夫和革命者看到了清政府的愚昧,脱离清政府的声音越来越高。
在内部,李鸿章、张之洞主导下的东南各省一度宣布中立于清政府之外;外部,孙中山顺势发动惠州起义,起义者一度发展至数万,革命势头迅猛。
将真正的“改革者”排斥体制之外
如果说洋务运动只是一场虚假的改革幻梦,那么甲午之后开启的维新变法则是第一次触及制度根本的改革尝试。
然而,百日维新三个月便夭折,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以至之后的清末立宪派提出更进一步的设立国会、制定宪法的主张后,只是遭到清政府的一再拖延与欺骗。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真正的改革者必然触动当权者的利益,也必然会遭到当权者的拒斥与迫害,正如历史学者雷颐所说:
“当清政府连体制内的改革者都不能容忍,把他们推向体制外时,这种体制外的力量一定要用暴力从根本上打破推翻旧体制。”
于是,革命便爆发了。
对传统中国政教与文化的过度迷信
洋务伊始,人们大多相信中国的政教制度是优越且完美的,我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即可。
可当甲午迷梦惊醒之后,除了极少数清醒者,大多数人仍旧认为中国的政教制度具有不可撼动的神圣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仍旧大行其道。乃至清末政府宣扬接受“立宪”的理由,都是“可以保清室帝制万世不变”。
以至于任何改革尽管名目花样众多,最终都成了“新瓶装旧酒”,触及不到根本,打破制度神圣性的重任只能交给革命者。
正如雷颐所说:“辛亥革命最大的意义,不只是终结了皇权专制,而是让制度层面的中国特色论破产了。”
正是由于有着以上种种盲目的自信与迷信,清王朝才一步步走向绝路,最后毫无征兆地瞬间倒塌。其实历史的征兆早已展现,只是上位者视而不见罢了,而当当权者甘愿自我蒙蔽、自我欺骗之时,只有革命的炮火才能唤醒他们。
以上关于晚清政府的种种盲目认知,总结于雷颐老师《帝国的覆没: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困局》一书。
雷颐老师是当代研究近代史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在其《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1900:中国切片》《帝国的覆灭》清末三部曲,对晚清覆灭史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逻辑,晚清改革派的生存处境,领导者在大动荡中的通权达变和权术手腕,都生动毕现,更是入骨三分的揭示了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权力秘密。

吴晓波:在我心目中,雷颐先生是国内清末史研究“第一人”。


读雷颐老师的著作,能深刻地体会到:读历史,也是读现实。以历史为镜,才能打破黑暗与迷途,烛照未来。


为此,在此辛亥革命113周年之际,店长荐书诚挚推荐雷颐老师清末三部曲特别邀请颐老师为书友亲笔签名+钤印(3册全签),签名版数量不多,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书信博WU馆
从尺牍到书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