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一台手摇发电机,它曾经跨越两万五千里,从长征的出发地于都,一路被红军战士护送到了延安。
2021年5月下旬,我作为英大传媒集团“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报道组的一员,出发前往红色圣地江西,寻访红色故事,记录电力的发展给革命老区带来的变化。
在前期准备素材的过程中,这台发电机的故事进入了我们的视线。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准备战略转移。当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仅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手摇发电机。长征开始时,组织派了一个128人的加强连保护这些设备。当他们到达延安时,128人仅剩下3人,谢宝金就是其中之一。
发电机重68千克,相当于一个中等身材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日行70里路的红军战士,在前有堵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是怎么把它带到延安的?80多年过去了,当年背发电机的谢宝金已去世近40年,这个故事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情报部用过的发电机。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了谢宝金的故乡——于都县岭北镇谢屋村,采访了谢宝金的侄孙女谢慧。
1976年,谢慧的父亲谢林贵陪78岁的谢宝金去北京看病,这期间来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谢宝金在一台手摇发电机前停下了脚步,想伸手摸一摸。身旁的解说员说,革命文物不能触碰。谢宝金对谢林贵说:“你知道吗,这就是我参加长征时,从于都一直背到延安的手摇发电机啊!”这时,谢林贵才知道伯父多年来埋在心里的故事。
谢林贵被谢宝金深深影响的同时,也成为伯父故事的宣讲者。长征精神在他心中就是一种坚持向前的精神,伯父把这种精神传给了他。而现在,讲述红色故事的接力棒传到了谢慧手中。她告诉我,她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背发电机的故事,她和她的后代会一直把这个红色故事讲下去。
采访前,我重温了红军长征这段历史。在两万五千里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谢宝金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什么?
采访结束后,我在谢屋村长征模范广场上谢宝金的雕像前驻足。“长征精神”这个曾经抽象的意象,此时变得鲜活起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身陷何等险境,谢宝金和战友都没有丢下这台发电机。这正是长征精神的写照。
谢屋村长征模范广场的雕像对谢宝金背发电机的情景进行了复原。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些红色故事,把故事告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弘扬和继承长征精神。
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村口的笑脸墙。
采访中,我们来到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村口的笑脸墙上的每张面孔都诉说着一个脱贫故事。墙上这句“党和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就出自图上左上角这张笑脸。她的奋斗故事也生动诠释了这句话。
她叫彭夏英,是神山村一名普通妇女,而她的故事并不普通:彭夏英曾主动放弃了低保,在村里第一个办起了农家乐。
当我们来到彭夏英家的农家乐时,她刚在自家的菜地里忙完,回来为晚上订餐的客人准备饭菜。看到她神采奕奕的样子,很难想象几年前,她家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见到采访组,彭夏英爽朗地笑着说:“现在的生活就是一个字——好!”
这个“好”字,源于彭夏英自己的奋斗,也源于党的好政策。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茅坪八角楼上的灯光曾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然而,复杂的自然环境也见证着在这里打赢一场脱贫攻坚战的不易。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当时,总书记走进了贫困户彭夏英的家,和大家一起围坐在照片里这张桌子周围,共商脱贫攻坚之策。
之后,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神山村开始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改造了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业。彭夏英正是趁着这一势头,开办了农家乐。后来,她又和丈夫开起神山特产小卖部,卖自家制作的土特产,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在的神山村终于“神气”起来了。
记者采访彭夏英。
这次采访,是我第一次来到江西。来之前,对革命老区,我有些刻板印象。行进一路,我们走过4个曾经的贫困村,被每个村现在焕然一新的面貌所震撼。从过去到现在,从一台用生命保护的发电机到遍布各村的电网,电力已经变成须臾不离、空气一般的存在。我们结合此行的所思、所想,写出了长篇通讯和多篇新媒体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片红色热土发展中电力的支撑作用,以及人民生活中的用电故事。
从党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我也将继续讲好国网故事,讲好奋斗者的故事,记录下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英大传媒集团《国家电网报》编辑中心 雷博涵
责编|肖莎
执行审核|陆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240015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