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生动展现江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探索实践,全面宣传各地各校奋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开放融合、卓越创新”教育样板示范高地、扎实推进高标准教育强省建设的新作为新举措,“江苏教育发布”开设专栏,展示江苏教育系统积极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生动图景、鲜活经验和典型案例。
今天,来看江苏持续深化“五育”并举理念,聚焦课堂变革,创新育人模式,促进全面发展——
生动描绘全面育人“新图景”
不久前,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江苏代表队在全国决赛的激烈角逐中共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在2024年首届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赛场上,代表中国二队出战的江苏中学生女足、男足分别获得冠军和第四名;今年8月,江苏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开幕,共收到学生艺术作品457件、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291个,部分优秀作品即将代表江苏走上全国展演的舞台……近年来,江苏在多项全国赛事中屡获大奖,这是全省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动写照。
“五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近年来,江苏各地各校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落实到中小学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在践行“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全面构建、适性育人、个性发展的融合之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德育为先,
用理想信念筑牢育人根基
南京江北新区“开学思政第一课”之“追梦之旅”通过妙趣横生的视频、新奇奥妙的科普,让学生收获别样的体验和思考;盐城百万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自编自导自演的红色情景剧演绎了昔日盐阜儿童团的故事,孩子们从红色故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汲取革命精神养分;泰州市海陵区开展知识问答、主题展览、线上国防宣讲等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思政课活动,让思政教育走“新”又走“心”……新学期以来,全省各地各校纷纷开设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更需要思政课补钙壮骨、固本培元。为了上好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江苏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从制度机制上发力,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任务、重大行动和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设计。
踏入江阴高级中学“物理+跨界课程基地”教室,高二政治教师徐霞正以江阴一家新能源企业为切入口,将“现代化经济体系”知识点生动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思政+物理”的授课模式下,几位协同讲演的物理教师借助装置展示设备的运作流程,让“新质生产力”概念变得更易于理解。“高中学段的思政课要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客观的中国,在比较、辨析、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国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给予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徐霞介绍说。
德育工作如何开展?怎样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五育”各个部分?自2017年起,江苏以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为德育抓手,各地各校以培育项目为载体,结合学生生活开展德育,将抽象的品格教育融入学生多彩活动,开发了众多让学生全情投入、产生情感体验的具身化德育课程。8年来,江苏共遴选推广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60个,一系列结合区域红色资源开展的主题项目在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体悟责任担当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中小学生品格锤炼和核心素养的养成。
目前,江苏中小学已实现思政课开齐开足全覆盖,省级开发的《国家安全教育读本》、南京市的国家公祭读本、扬州市的“运河思政”等地方和校本课程受到广泛好评。各地各校注重结合办学实际发掘思政教育特色,在丰富思政课内容体系、提升课程育人功能、加强项目研究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了一批鲜活的“大思政”课堂,用理想信念为学生成长奠定价值基础。
跨界融合,
以综合实践提升学科素养
走进无锡市第一中学,一堂以“‘人工肾’探秘——渗透和反渗透原理的应用”为主题的汇聚生物、物理、化学三门学科的融合课正在进行。课中穿插了3个小实验和1个大实验,学生从大概念“能量”的角度,经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加以跨学科综合探究实验,完成从“渗透”到“反渗透”的原理探索,进而优化“人工肾”模型。
“融合育人”是无锡一中近年来育人方式转型的着力点,该校弱化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围绕核心素养发展构建了“一文、一理、一工程”特色化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并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构筑文理融通的跨学科知识体系。“跨学科教学突破了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对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局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该校党委书记朱晴怡介绍说。
课堂是融合育人的核心,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2021年,江苏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和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全省学校从开足相应课程、配齐专业教师等方面深化体育、美育改革。今年8月,省教育厅出台《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全省小学要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基础上,充分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一小时。
如何将“五育”融合真正落实到常态教学活动之中?“实践参与”是根本途径。为了加强美育建设和劳动实践,江苏各地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开展班级合唱和班集体艺术展示等活动,实施劳动和社会实践“百千万”工程,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支持职业学校面向普通中小学广泛开展职业体验和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建设300个省级、529个市级职业体验中心,合作开发1000余门职业体验课程。
建湖县秀夫小学开辟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秀夫小农场”,学生自主规划种植“班级责任田”,进行田间管理及观察探究等活动,在幸福劳动中成长。苏州市第六中学结合地理优势,开设苏州园林文化艺术课程,学生深入研究园林建筑并亲手制作园林中的亭、榭、廊等建筑模型,在浸润、体验、合作中个性化发展。如东县“一校一品”工程有力拓展了素质教育内涵和实现路径,将体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描绘出体教融合育人“新图景”。
教师是“五育”融合的实践主体,提升教师融合育人能力是解决融合育人挑战的关键。“去年12月,梁溪区集结全区骨干教师、种子教师、青年教师等群体,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对体育课堂教学现状‘把脉问诊’,共同研制、完善大单元教学的内容、方案。”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体育教研员范伟华介绍说,今年秋学期,该区发布“中小学九年一体化运动项目大单元教学计划”,体育新课标理念将通过大单元教学深入人心,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健康水平都将得到提升。
多维评价,
以价值重塑指向全面发展
数学课上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放学排队遵守纪律、课间能够文明游戏……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校园里,学生看似不起眼的点滴进步会被教师用“点赞”的方式记录在智慧评价系统里。一学期下来,家长们能从“时间轴”上清晰地看到孩子每一天的表现,关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五育”融合评价不仅追求育人效果,还关注育人过程。2018年,拉萨路小学开始研发“百步之子”融合评价体系,构建了一套“基础评价+特色评价”的儿童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形成了“1+5星”的表彰称号,从道德素养、学习能力等6个方面进行评价。“我们通过多主体、多方式、全场域、全过程评价,形成学生个性化综合素质发展图谱,帮助学生横向明晰自我认知,纵向了解成长轨迹,让孩子们更加全面而个性地发展。”校长刘宁介绍说。
2022年,《江苏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印发,要求坚持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五育”并举的教学与评估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方法,促进每一名学生成长成才和人生出彩。
“五育”融合下的评价变革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与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现学生的潜能。如何将评价具象化?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江苏各中小学校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展多元评价,创新评价工具,交出了“校校有特色”的探索答卷。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专门为学生设计制作了“好奇护照”,这是一本包含学生创造活动任务指导、创造课程参与记录、创造成果展示的评价手册,聚焦学生科学素养,从科学观念及运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精神与态度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新沂市芳草地小学“‘向善而歌,向美而行’美育评价办法”选取了20个“五育”关键指标,建立数字化评价体系,让校家社等评价主体站在不同维度,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进程,建立良好的评价激励氛围和育人生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结合学生各方面日常表现生成“小五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让家长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整个学期的收获与成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学生发现,曾经冰冷的成绩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温度、更加丰富的青春成长记录。
“‘五育’融合应该通过融合的方式,在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滋养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表示,下一步,江苏将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