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生动展现江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探索实践,全面宣传各地各校奋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开放融合、卓越创新”教育样板示范高地、扎实推进高标准教育强省建设的新作为新举措,“江苏教育发布”开设专栏,展示江苏教育系统积极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生动图景、鲜活经验和典型案例。
今天,来看扬州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体育美育探索,强化校家社协同育人,优化科创教育生态——
为学生成长注入新动力
“你从茱萸湾走来,浪花是你的风采,你向扬子江奔去,涛声是你的气概……”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市育才小学的孩子们通过实地参观、资料调研、科技互动等形式,沉浸式参与“学校门前有条河”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我校作为‘运河城市联盟校’,打造运河思政教育,既是对历史的致敬,对传统的继承,对未来的展望,更能助力学生‘完整生长’。”育才小学副校长严杰敏说。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强国梦所需人才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扬州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坚持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校家社协同育人,为学生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
探索改革,
掀起艺体热潮
“体育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健康成长,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基。”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晓林表示,该市高度重视中小学生体育课,并不断探索中考体育改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新路径。前不久发布的《扬州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方案(试行)》,不仅将游泳作为选测项目纳入其中,还将部分项目评价标准进行了适度调整。“项目优化、标准调整都是为了引导鼓励学生和家长通过达成满分目标,培养锻炼的习惯,掌握运动的技能。”张晓林说。
新的评价方案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校园里掀起了运动热潮。“一节体育课+两个大课间+一节社团课,能保证学生每天有100分钟参与到体育健身项目当中。”扬州市竹西小学副校长汤雯雯自豪地说,除了该校自编的书法操、燃脂操深受学生喜爱,课后延时服务加推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社团活动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乐趣。
除了增设体育课,各校还积极推进体育俱乐部建设,为体育教育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扬州全市中小学校体育俱乐部建成率达100%,涌现出一批高水准的体育俱乐部。如宝应县的足球、棍操,仪征市的棒垒球、跆拳道,邗江区的篮球、羽毛球,广陵区的滑板、击剑等。在此基础上,扬州市教育局联合市体育局每年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构建完整的市、县、校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和选拔性竞赛制度,形成“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市联动”的竞赛格局。
国家级非遗文化(扬州弹词)进校园暨少儿曲艺传习基地落户汶河小学、梅岭小学西区校“小梅花”合唱团获第六届紫金合唱节童声组优秀奖……一所学校一张文化名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在扬州各校落地生根。文津中学的师生们以大运河扬州段为题材,汲取了《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意象,绘制出一幅高近2.5米、长约5米的《运河十二景》立体浮雕壁画献礼家乡。此次壁画创作是文津中学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一次全新探索,也是扬州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一个缩影。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市各中小学根据自身传统、地域特点打造了一批适合学校办学实际、适宜学生年龄特点、适切学生长远发展的美育教育实践项目,在做好多样化、个性化供给的同时,纵深推进美育课程的综合实践。”张晓林表示。
协同育人,
增添成长动力
“以前,我们接娃遇上刮风下雨,常常要到处找落脚地,现在前往就近的候学驿站就能避暑避雨、休息,解决了现实难题。”翠岗中学学生家长徐冬君感慨地说。候学驿站是由扬州市教育局牵头,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统筹推进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运河中学还在驿站中嵌入“家长微课堂”,定期以微讲座和家长沙龙等方式赋能家庭教育,增添孩子成长路上的“心”动力。
一座座暖心的候学驿站,不仅向家长和社会传递着民生温度,也逐渐成为扬州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名片。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设区市,扬州锚定“现代化教育名城”建设目标,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教育质量的“挖潜点”,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工作合力,不断提升协同育人的专业化、网格化、协同化水平,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扬老师润心工作站、家长学校总校、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中小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一张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地图正缓缓铺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触手可及”。“通过构建社区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类型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深入开展润心服务,化解家长学生的‘揪心’难题,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扬州市教育局安保处处长张金生说。
走进街道和社区,汶河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开展“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问题”实践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爷爷奶奶,有时候看到他们上了年纪,手脚不方便,就会思考他们自己烧菜做饭会不会很困难。”调研团队成员冯昱淇说,大家想到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来解决这一问题,并给民政局、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提出建议。汶河街道石塔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刚认为,让孩子们走进社区,了解社会问题,能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扬州市教育局局长殷元松表示,接下来,扬州将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建好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实践中心,建强三级家长学校,建优家校互动机制,打造更多优质学校,助力更好的家庭教育,营造更优社会生态,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从中获益。
科创赋能,
共筑人才高地
如果说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那么创新则是他们追梦路上的强大引擎。在维扬实验小学,该校依托“点灯人”综合育人团队,常态化举办STEM教育论坛、跨学科主题论坛等,明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使命与担当。该校校长缪永留说:“中小学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激发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扬州市教育局紧跟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步伐,进行教育数字化扩优提质,充分运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积极建设智慧校园、智慧学堂,以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我们已成功打造了全省首家实现国家、省、市、县、校五级互联互通的教育信息化综合类系统平台样板,全市超80%的中小学校依托平台建成高质量智慧校园,智慧学堂中小学覆盖率达100%,城乡学校网上结对率达100%。”扬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吴必昌介绍说,扬州智慧学堂平台注册师生达43万人,微信公众号用户数达23万人,扬州教育数字化扩优提质工作获得广泛好评。
此外,扬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大力提升全市师生的数字素养。目前,该市已逐步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结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在2023年“领航杯”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扬州有35支队伍获省一等奖,4支队伍代表江苏出征全国,最终宝应实验初级中学创客代表队获全国“创新之星”荣誉称号。在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中,扬州中学成功入选,是江苏入选的6所学校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力推进以省市智慧教育样板区创建、教育新基建、教育数字化应用、‘智慧学堂’平台提升和网络安全管理等五大任务为核心的扬州教育数字化共同体建设,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保驾护航。”殷元松表示。
来源: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