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布局分子POCT做呼吸道,我劝你还是算了!

创业   2025-01-18 09:01   江苏  

文章来源于诊断科学,作者认真的刘博


上周末,有一位朋友找我聊聊天。

他很看好一个POCT检测技术,现在正在谈判的过程当中,有很大的可能性拿下,所以想来和我聊一聊,如果拿到了这个技术,该上什么项目比较合适。

谈项目,肯定就绕不开当下的当红辣子鸡——呼吸道检测,网上也有的朋友预测,这个赛道将要长红五到十年

所以,话题自然就走到了,要不要上呼吸道检测项目上。

我的意见是,不要

因为这是我朋友的第一个项目,之前他从未真正进入过IVD行业,也就认识一些人罢了。

朋友明显有些不高兴,大声的强调这个技术有多么的出色,检测限比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产品都要低,性能强于市面上绝大部分产品

空气当中,充斥着不少火药味,最后也有些不欢而散,本来说好一起吃晚饭,也没吃成。

等到周一上午,朋友转发了百康芯生物被申请财产保全的消息给我,留了一句话,你说的,也有点道理


钱和时间

其实,创业这种事,没什么特别大意思,大部分时间,都在算账

所以,哪个项目要上,哪个项目不要上,我们先要算一算账。

首先,是钱。

像我朋友那样,手里只有一个技术,其他的都八字没一撇的项目来说,这些钱都少不了。

首先,得建立质量团队和一套质量体系,这个大概得20来万。

其次,再建立一个小型的研发团队,把技术变成产品小样,考虑到研发设备的购置问题,花个100万,不算多。

唉?为什么质量团队要在研发团队前面

因为我们要做的,是需要拿证上市的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从产品研发开始,就要受控,就要在质量体系的管理之下。

当然,也有朋友会说,研发资料可以后补嘛,不用担心,但很多时候,假比真难,现在的监管相当严格,要保证自己的团队演技出色不出错,还不如按真的做。

接下来,还要考虑生产的问题,装修、生产设备、检验设备等等,因为毕竟刚刚起步,生产就都靠人手工吧,只考虑装修和检验设备部分,也就算个100万。

然后,还有注册和临床费用,我们就做个三联呼吸道检测项目,算注册20万,临床250万好了,合计270万,这个价能做下来,也很不错了。

这样合起来就花掉了20+100+100+270=490万元,取个整吧,500万

然后,是时间问题。

给研发团队6个月时间,完成从技术平台到产品的开发工作。

给注册团队3个月时间,完成产品的注册检工作。

给临床团队18个月时间,完成产品的临床工作。

给NMPA 9个月时间,完成产品的上市审批工作,

合计36个月,三年整。

这个时间已经非常紧凑了,对于新团队来说,四到五年的时间,是比较正常的。

而且,500万也是相当紧张的一个数,比如其中的大头,人员工资费用都没怎么算进去,靠谱一些的话,700万左右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数字。

当然,因为我们是模拟,就用500万,三年这个数据,也就是说,对于一家没有任何其他产品收入的公司而言,投500万,赌三年以后呼吸道检测市场依旧火热

这事靠谱么?

现在是2024年,如果我们往前推三年,2021年呼吸道检测惨淡成什么样子,相信大家都还没忘记,谁能保证,到2027年,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情况会更加严重呢?

退一步说,假设呼吸道感染易发严重,呼吸道检测市场能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么?

也不见得,我们可以看新冠这个项目。

新冠也是一个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实际上,从22年放开之后,国内新冠感染的人数,是远远超过疫情期间的,但是,国内的新冠检测市场却几乎消失了

对于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缺少特效药,且疾病负担不重——死亡率不高,后遗症较少——的疾病而言,医保在这个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的可能性,比较低

这也是2022年底放开的核心逻辑。


销售渠道

好,让我们继续我们的假设。

现在就假定呼吸道检测市场到2027年都会逐年高速增长,那么,一家获得呼吸道三联检测的新IVD公司,能够在呼吸道检测上赚到钱么?

也很难。

因为销售渠道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对医疗这个重监管的行业而言。

就拿现在高歌猛进的tNGS为例,我在《tNGS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看法……》中曾经谈到,其实现在高歌猛进的tNGS企业,是金域,因为它是依托原先的普检渠道大力推广的。

而那些原来做mNGS的企业,在tNGS上面没赚到什么钱,甚至亏损,所以很多选择不玩了

在《洞见 | 计量产品,诊断产品的底色》中,我曾经谈到过,IVD产品本身是一种计量产品,所以,对于IVD产品而言,其护城河是——误差,也就是说,检验老师非常熟悉你产品的性能,而且,你的产品也足够的稳定,能让检验老师产生信赖。

在这种情况下,打破这个护城河的办法就是,给医院让足够大的利

但在医疗反腐的当下,设备试剂捆绑销售模式已经不可行(见《对IVD厂家来说,设备试剂捆绑销售才是最大的商业风险点》),而一般各大IVD产品,都没有点亮降低产品使用成本这一技能点(《杂谈 | 使用成本,IVD产品和药品的开发成本分界线》)。

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只有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价格战

但是啊,就算现在躬身入局,真的要和那些赚了三年钱的厂家打价格战么?而且,对于一个新厂家来说,真打得过么

新冠核酸检测费用从300元/人份跌倒15元/人份的日子,还没过去多久。


逆周期布局

我个人认为,我们IVD行业,实际上是一个逆周期布局的行业,通俗点说,就是要去烧冷灶。

这就有点像之前一个股票的段子,当周围人都认为不要去炒股的时候,是进场的时机,而当公司扫地阿姨都在讨论买股票的时候,就是时候离场了。

当然,对于我们IVD产品来说,还有它的特别之处。

第一个,是漫长的上市周期

就如我在前文谈到的那样,对于体外诊断这样的重监管行业来说,新产品上市周期大概在3-4年左右,当然,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免临床项目来说,时间能缩短不少。

这也就意味着,你很难对当下的市场环境做出及时的反应,而产品上市后的生命周期又相当长,能有20到30年。

所以,在产品立项时,更多的是考虑这个疾病未来会怎样发展,而不是说,三年以后,产品一上市就能赚大钱

就这么说吧,对于大部分现在呼吸道联检注册证的厂家,总不能说他们是因为预测到2023年和2024年呼吸道检测会爆发,所以才报的证吧?

为了解决上市流程漫长和难以做出及时反应的问题,菜单,就成为IVD产品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我们确实不知道三年或者五年之后,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这个方向我们是相信的,它一定会有爆发的可能性,可能是A疾病,也可能是B疾病。

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产品都报了证,组成一个产品矩阵,这样,当机会来领的时候,就不会错过了

所以,对于IVD厂家来说,注册证的数量,实际上就代表了是否能赚钱的一种可能性。

在重监管行业,想要赚钱,就先得有门票。

根据以上两点,不难发现,选择一个上市成本更低的时候切入市场,无疑一个正确的策略

花更少的钱,能买到更多的门票。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逆周期布局的原因,因为当这个方向热起来的时候,所有的因素,特别是临床费用,都会水涨船高。

门票就贵了呀。

在收到朋友的微信之后,我们又聊了一会,谈起了他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一段经历。

之前,他也有涉足医疗器械行业,不过是做口罩的,17年办了个厂子,买了口罩机,做了整套生产体系,也报了证,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直到20年,疫情爆发的时候,一个月,就把几年的亏损全部赚了回来,三个月,赚回来了之前十倍的投入。

这个时候,有人愿意出五倍的价钱买他的厂子,果断出手。

最终赚的盆满钵满

这些自然是运气,没有疫情,也不会有这泼天的富贵。

但是,如果不是前面顶着亏损办口罩厂,这泼天的富贵,也落不到他头上,就像接收了他厂子的那位兄弟一样。

不能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嘛。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文章来源于诊断科学,作者认真的刘博

声明:注明来源的文章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IVD从业者网
体外诊断领域专业新媒体,专注行业价值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