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印记,而历史文化街区则是这些印记最为集中的展现。如同一方水土的血管脉络,一条条的街区扎根在城市里,记录着岁月的变迁,讲述着地域的故事。
这些街区,滋养着土地,也滋养着文化的生长。面对这些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区,我们该如何保护?最近,贵州省推选出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总结了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加强保护修缮、提升人居环境、发挥遗产价值、创新制度机制等四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推广。
其中,遵义市高桥街区、黔东南州镇远县府城街区、镇远县卫城街区、黎平县翘街街区、黔西南州贞丰县老城街区纷纷上榜,成为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经典案例。从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今天,街区已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文化的载体。
一起走进贵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吧,去感受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石板路,去触摸那些见证了无数故事的古墙,去聆听那些在老街巷中回荡的岁月低语,去感受那份历史的沉淀,去体验那方水土的风物人情……
霞映甲秀楼 徐庆一 摄
遵义高桥历史文化街区
在遵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片区域,不仅见证了工业的发展历史,更是传承与孕育了文化,这里就是遵义市汇川区高桥历史文化街区。
高桥,曾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基地,那些高耸的烟囱、轰鸣的机器,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片曾经机器轰鸣的土地,转变成了一片宁静的文化街区,成为了遵义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
高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在保留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对那些工业遗产进行了精心地保护性修缮和维护,改善了内部空间的使用形态,同时严格保护了建筑的结构,使得古老的工业气息得以延续。
走进高桥历史文化街区,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工业史诗。街区内的工业遗产建筑,如长征电器十二厂的老厂房,经过保护性修缮,不仅保留了原始的工业气息,更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意。那些曾经轰鸣的车间,现在变成了艺术展览的空间;那些曾经忙碌的工人,现在成为了文化的传播者。
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遵义1964美术馆、遵义市军民融合展示中心等文化教育机构的建立,为市民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的平台。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幅幅生动的图片,都在讲述着三线建设的辉煌历程,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城市休闲图书馆的建立,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阅读和学习的安静空间。
高桥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历史的展示,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里,酱酒文化体验空间的建立,让市民和游客能够亲身体验遵义酱酒的酿造工艺,感受酱酒文化的深厚底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游园会、腊八节、中秋节等,让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和传承。
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高桥历史文化街区也在不断引入新的业态和活动,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特色休闲餐饮、文化传媒、教育培训等优质企业的入驻,不仅提升了街区的业态布局,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选择和文化体验。
高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是遵义市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工业遗产,更让这些遗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在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创新,也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生活的变迁。
高桥历史文化街区,一个让历史与现代交融,让文化与生活共融的地方,它的故事,还在继续……
镇远县府城、卫城历史文化街区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座古城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镇远。
镇远县的府城街道,依山傍水而建,独特的“歪门邪道”式传统街巷,将热闹非凡的码头和鳞次栉比的传统风貌建筑紧密相连。这里,不仅是镇远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街巷格局保存最为完整的核心区域,更是承载镇远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和生活特色的重要场所。宋元时期的建城遗址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墙瓦、街巷、石板路,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镇远县府城街区 余军 摄
府城街道的保护并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在保护中寻求活化利用的新路径。通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历史建筑得以修缮维护,焕发新生。县专处干部宿舍楼、原黔东南大学宿舍、原州委电影院等六栋历史建筑,通过供排水、瓦屋面加固等方面的改造,不仅维护了历史建筑的原貌,还活化利用为政府廉租住房小区,让历史建筑继续服务于民,真正实现了古为今用。
府城街道更是基层治理的典范。“古巷管家”行动,将历史文化传承与群众保护力量相结合,构建了一套精细化、便捷化、精准化的管理体系。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的古巷管家队伍,不仅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还通过科学划分、动态管理,让“怎么管”更加高效。常态化的环境整治、治安联防、平安建设、隐患排查、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提升了居民自治意识,形成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共治新局面。
在历史文化保护的道路上,镇远县府城街道不断探索新的方法。通过启动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完善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选取四处历史建筑作为试点,探索出一条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新道路。政府入股、社会资本融资、专业设计团队的参与,让历史建筑修缮、利用,成为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在镇远,每一次修缮都是对历史的尊重,每一次活化都是对未来的期待。
城市的另一边,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卫城街道,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沉淀。卫城街道上的和平村旧址,曾是抗战时期的重要场所,如今,正以一种新的姿态,继续传承着和平的精神。
黔东南州镇远县卫城街区 余军 摄
卫城街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里,传统居住生活形态得以完整保留,276处传统风貌建筑,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镇远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镇远县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古巷管家”行动,通过社区治理新模式,激发了群众的保护力量,让每一条古巷都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顺应时代变迁,修订地方保护条例,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律支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修订,为镇远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条例的实施,不仅界定了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更厘清了政府责任,全面推进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建设。镇远县对街道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黎平翘街历史文化街区
在黎平县,有一条承载了600余年历史沧桑的老街——翘街。
黎平翘街 林剑 摄
在翘街,每一步都是历史,每一个转角都是故事。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开卫城的设立,为翘街的诞生埋下了伏笔。639年的风雨洗礼,让这里的每处砖瓦都显得格外厚重。从明清时期的古城墙遗址、翘街明清古建筑群,到红军长征历史的重要标志——黎平会议会址,每一处古迹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每一段历史都凝结着民族的记忆。
翘街不仅是一座古城的地理符号,更是黎平文化的根和魂。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扇门扉,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走在翘街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岁月的流转。那些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民居,那些雕梁画栋的古建筑,都在诉说着黎平人的智慧和匠心。
黎平翘街 林剑 摄
在保护与开发之间,黎平人选择了一种智慧的平衡。翘街的保护利用,不仅仅是对古建筑的修缮,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政府的“收储租”模式,既保护了古建筑,又激发了社会资本的活力。“無名营造社”的入驻,更是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完美融合,让翘街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翘街53号,一个曾经损毁严重、安全隐患重重的老宅,经过“無名营造社”的精心打造,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建筑工作室。这里,不仅是建筑学者交流的平台,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地。通过网络直播、学术论坛,翘街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翘街的文化被更多人传承……
黎平翘街 林剑 摄
翘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于199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2004年,翘街的古建筑群作为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获得国务院的批准。到了2011年,翘街进一步被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彰显了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翘街,一个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地方,一个文化与生活共融的家园。在这里,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体验那份文化的魅力,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贞丰县老城历史文化街区
老城街区,这颗镶嵌在贞丰县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瑰宝,自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老城街区的兴起,得益于古时北盘江水运的便利,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街区的空间布局,以“倚山筑城、城垣环合”的格局,展现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特有的御敌防卫特色。
走进老城街区,仿佛穿越了时空。明清一条街,这条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在保护和修缮之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完善的地下管网、水电气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让这里更加宜居,也让原住民得以留住。
贞丰古城后排街 乔啟明 摄
每当夜幕降临,明清一条街便换上了另一番景象。街道两旁的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韵味。灯火辉煌中,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人间烟火氛围。漫步在这条街上,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店、特色小吃摊、茶馆和酒楼,在夜晚的灯光下显得更加热闹。游客和当地居民在这里汇聚,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享受夜生活,人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快乐。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老城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既要注重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也要探索街区文化的创新表达和活化利用,让老城街区在保护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展示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贞丰古城两广会馆 乔啟明 摄
如今的老城街区,不仅见证历史,同时也传承着文化。红军长征陈列馆内,一件件展品讲述着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那段伟大精神的力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二元帅府,如今被打造成凤山学宫,成为了国学传统文化的讲学之地;珉球书院,这座集展览陈列、研习经史和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壁画和精湛的雕刻艺术而著名……
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还体现在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草喜堂和中医馆,成为了中医传统文化宣教基地,提供传统中医诊疗服务,宣讲中医养生知识,让中医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贞丰古城内咸丰年间建的大水井 乔啟明 摄
贞丰县古城提质改造项目的启动,更是为老城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完善建筑功能,丰富街区业态,植入电商基地,探索“历史文化+互联网”的新模式,让这座古城在保护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老城街区,感受国学的魅力,凝聚人文精神,让历史文脉得以绵延。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
石板路蜿蜒曲折,每一块石板都见证了无数的脚步,承载着过往的喧嚣与宁静;街边的茶馆、酒肆,依旧飘散着传统的味道,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古老的建筑群落与现代的城市风貌交织,仿佛是时间的对话。一条条街区如同时光的织锦,织出了历史与文化的绚丽画卷。
雪中贵阳甲秀楼街区 乔啟明 摄
从贵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深度,感受到了文化的厚度——那些在街头巷尾流传的故事,那些在人们心中生生不息的传统。从文昌阁的静谧到甲秀楼的雄伟,从古城的沧桑到温泉的温润,再到万寿的古韵、万山朱砂的神秘、县府路的繁华、龙昌的繁荣、街心花园的绿意盎然、文昌宫的庄严……每一个角落,都是历史的记忆,每一块青石板,都是文化的沉淀。
截至2024年,贵州省已有29个历史文化街区被纳入保护名录,正式挂上了历史的牌匾。而新近公布的9个省级街区,更是为这份保护名录增添了新的篇章。
贵阳文昌阁街区 乔啟明 摄
贵州省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上,展现了其深厚的责任感和创新的智慧。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保障机制,积极推进资源的申报与认定,深化价值研究,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开展持续的宣传与培训活动,贵州省不仅加强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度。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贵州历史的见证者,还是文化传承的实践者,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和民族智慧的结晶。贵州省还通过出版相关书籍和组织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影响力,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贵州街区既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得贵州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他强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贵阳甲秀楼街区 张晓 摄
这些论述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激励我们积极行动,共同守护和发扬我们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这些街区,更要让它们活起来,让更多人能够走进贵州,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体验那份文化的韵味。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记忆,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根脉。
文/王文竹
编辑/石颖慧
校对/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