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古老的技艺似乎正在被遗忘的角落中渐渐褪色。然而,有一种技艺,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还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着新的生机,那就是竹编。在盘州,竹编犹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盘州市万亩竹海晨曦 吕文春/摄
西南之地素来盛产竹子。地处云贵交界的盘州,气候温和,孕育着上万亩竹海和零星的村庄竹林,而在那里,人们对于竹编的传承也从未间断:竹海、双凤、英武、坪地等地制作的背篓、箩筐、竹椅、竹桌、畚箕等竹编用具富于地方特色;乡村集市上均有各类竹编生活用具和凉席、凉枕、座垫、竹扇等工艺品销售;在城乡大街小巷、村口摊点都能听到游走的小商小贩对竹编用品的叫卖声。在这些各式各样的竹编用品中,背篓是“代表作”,它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每一个盘州家庭中,上山背粮食粪草,赶集背柴米油盐,家中背不会走路的幼童……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盘州人成长,是盘州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双凤镇用竹篓卖完菜回家的老人 吕文春/摄
快乐童年——儿童在竹子原材料上玩耍 吕文春/摄
如今在盘州市各地也随处可见到编织竹用具、工艺品的篾匠,他们不受时空限制,在室内、在庭院、在店铺均可操作,仅凭一根竹子、一把蔑刀、一双巧手,经过砍竹、破篾、修篾、编织、整形等流程,实施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法,一个完美的“作品”就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作品可能是一个背篓、一张凉席、一把扇子、一套笔架……2008年6月,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坪地乡老人在家编织箩筐 吕文春/摄
盘州村民在家中编织畚箕 吕文春/摄
竹编产业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双凤古镇访问了当地知名的篾匠——年近六旬的董国良师傅,他正坐在竹编店前正埋头削着竹条,只见他挥动着篾刀砍竹、破篾、修篾,精准地劈入每一根细长的竹篾,利落斩出更多、更细、更薄的篾条,篾片犹如一条条彩带在他遍布老茧的手中飞舞,时而穿插,时而扭变,他的动作也时而快速,时而缓慢。在他一个个张弛有度,极富节奏感的动作之下,一个提篮产品也终于编织完成。他这一系列动作和流程已重复了四十余年,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董国良师傅正在编制竹编产品 吕文春/摄
盘州市双凤古镇董国良师傅正在编织 吕文春/摄
董国良师傅说:“我16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父亲学竹编,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主要编织背篓、提篮、箩筐、簸箕、筛子等家用竹品。目前,我们边织边销,也作一些产品储备。销售渠道以店面零售为主,也有客户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来订制,每月销售收入6000多元。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较少,价格相对要高些。竹子主要来源于西冲等地,自家也种植一些。我的竹编手艺是祖传,不知道已经传承了多少代,儿子有想学的意念,能将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就更好了。”
董国良师傅与他即将完成的竹编提篮 吕文春摄
竹编文化能在盘州得到世代传承和持续发展,主要依托其辖内拥有万亩竹海和各地村民种植竹子的习性。灰竹、金竹、毛竹等品种丰富的竹子,为竹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也成为当地人祖祖辈辈“靠竹吃竹”的底气。竹海镇自然环境好,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5℃,海拔在1500至2133米之间,连片灰竹林3万亩成为中国凉都六盘水境内稀有的竹海景观。据说,三百多年前,袁、董、钟等姓的家族为了生计,从湖南、四川等地迁入盘州时将祖籍地的灰竹、金竹等种植传统带到如今竹海镇,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形成今天满目苍翠的万亩竹海。
盘州万亩竹海苍翠碧绿 吕文春/摄
“过去我们祖祖辈辈靠竹吃竹,有着300多年的竹子种植历史,村里有70%的人家都是依靠竹子为生,用竹子做竹编,手工抄纸、竹笋美食,还用竹子搭建房子等等……”竹海镇席草坪村党支部书记彭召华说。竹子浑身是宝,随着时间推移,靠着优势的竹资源,竹海镇竹产业链逐步形成,带动着当地人收入增加,助力乡村振兴。在竹海、坪地、双凤等地,很多村民靠着扎实的竹编手艺,依靠竹加工增加收入,养活了一家人。
双凤古城龙硐集市篾匠边织边销售竹编产品 吕文春/摄
盘州市各地集市随处可见待出售的竹编产品 吕文春/摄
竹编产品用途广泛,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化身为过往行人的背篓,沸腾灶台的锅盖,载满瓜果的提箩,盛装玉米稻谷的挑箩,春茶杀青的筛子,丰收晒秋的簸箕,冬季储藏粮食的囤箩……仅竹背篓,就在过去的几十载春秋里,曾与当地人一起坐过午后的村头、一起爬过高山荒坡,一起穿越金色田野。随着时间不断积淀,竹编在装满盘州人生活的同时,也承载了人们日积月累的深厚感情,慢慢长成了一种本土化的记忆。
盘州村民背上竹编农具上山干活 吕文春/摄
坪地乡茶场农民用竹编用具晾茶 吕文春/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批量生产、价格相对便宜的胶制生活用具的冲击,竹编用品市场销售量有所减退,竹编的背篓等农用具使用不再如以前频繁,但在盘州人的心中,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具,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一种浓浓的乡愁。盘州人民竹编的技艺仍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编制成独具美感、实用、个性化的篮、筐、箩等工艺品,也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品,用来装点人民的生活。盘州一代又一代的篾匠艺人,仍将坚守初心,以“一竹一丝一匠心”默默传承这一项“非遗”技艺,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作者/ 吕文春
编辑/杨有韦
校对/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