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一街” | 山地公园·风华“镇”茂

时事   2024-11-20 17:28   贵州  



贵州被誉为山地公园,这里起伏的山峦数不尽数,梵净山、万峰林、黔灵山……与山交织的还有水。人与水为伴,靠水为生,因水而存。水从贵州大地缓缓流过,将山分隔,把地划开,将贵州分为以苗岭为界的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水滋养沿线的古镇,水也孕育了独特的古镇文化。


苗岭以北,长江流域以其宽广的胸怀,拥抱着众多古镇,它们共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赤水河如练,轻拂过古朴的大同镇与土城镇,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商贾繁华;乌江则以其磅礴之势,串联起旧州、天龙、青岩等古镇;沅江的温柔细流轻抚过西江苗寨的每一寸土地,培育了寨英成为商埠要津;牛栏江水系以丰沛的水源滋养了广袤无垠的大草海。这些水系让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如同江水般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苗岭以南,珠江流域的古镇同样不乏多彩的民族文化韵味。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水系,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将水的柔和与力量恰好融合,注入了一个又一个古镇之中。这些古镇,或依山傍水,或临水而建,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让我们跟着水的足迹走进贵州的历史文化名镇,看建筑,观历史,感文化。


独舞  段彪 摄


赤水河水系





大同古镇春意弄 付树湘 摄


1
赤水市大同镇


赤水市大同镇既有明清商贾文化的繁荣印记,又培育了红色革命的坚韧精神。这座山乡滨水小镇荣获“大同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传统村落”的称号。


古镇斜阳  王江平 摄


大同依山傍水,自然风光旖旎,古镇建筑融合了川南与黔北的特色,保留了大量的古码头遗迹,例如大同码头、碑湾古码头、沙湾古码头、田湾码头及关滩渡口,见证了古镇昔日的繁荣。镇内还保存着郑氏节孝坊等重要建筑,以及赤水独竹漂、赤水精细竹编技艺等民俗文化,展示了古镇独特的地域特色。


中共赤合特支旧址 朱进 摄


街上的古法手工糖铺子、茶馆、红粮酒铺等店铺古香古色,竹编工艺品、特色纪念品等深受游客喜爱。


大同古镇“长街宴团年饭” 王勇 摄

大同古镇坎离宫遗址 吴常琛 、宋朝辉 摄


2
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


土城镇位于遵义市习水县,是四渡赤水中“第一渡”的发生地,这个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站点留下了诸如朱德住址、毛泽东和周恩来住址等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


街巷深深古韵浓  付树湘 摄


古镇依山傍水,河流穿镇而过,两岸绿树静静站立,为来往的行人遮挡烈日太阳。抬眼望去,一排排土木结构的建筑既保留了川南民居的精致细腻,又融入了黔北独特的雄浑大气,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和谐之美。走在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上,两旁都是林立的店铺。看到盐号、船帮的遗迹后,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往昔的繁荣与辉煌,隐隐中感受到它作为“川盐入黔”重要码头的历史地位;而春阳岗酒窖、习水黄金湾遗址等更是古镇历史的生动注脚。


居民在街巷内听法治宣传 朱进 摄


土城镇巧妙地将文物守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融为一体。这里,盐运与水运的悠久历史,借由赤水河畔惊心动魄的独竹漂技艺得以鲜活重现,每一道漂痕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作为不朽的红色印记,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每一代后来者勇往直前。当地居民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这份“指尖上的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保护了传统技艺,也让当地居民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径,共同书写着土城镇文化与经济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四渡赤水纪念馆 朱进 摄


乌江水系





3

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暮色中的青岩古镇 彭泽良 摄


从元朝的自然村落到明朝的屯田百户所,再到清朝的土千总府,花溪区青岩古镇的历史沿革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青岩古镇南门街区  乔啟明 摄

冬季的青岩古镇  林剑 摄 


古镇内,石砌城墙巍峨耸立,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古桥流水映照着岁月的宁静。赵状元府第、慈云寺、万寿宫等历史建筑错落有致,石雕、木雕、砖雕艺术精湛,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青岩古镇背街 杨通伟 摄


从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到赵理伦、赵彩章百岁坊,这些精美的牌坊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青岩花灯戏、青岩玫瑰糖制作工艺等民俗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和魅力。


青岩古镇中,古香古色的店铺林立于街道两侧。袁远刚 摄


4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


“哐咚哐咚哐”的锣鼓声伴随着古老的腔调,带人穿越百年历史,“三五步千山万水,七八人万马千军”的壮阔景象被缓缓拉开,这就是屯堡地戏。


“演武”是地戏的主要特征   张争鸣 摄


西秀区旧州镇作为明代屯堡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曾是黔中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古镇内,古街、古巷、古桥、古塔交相辉映,每一处都散发着宁静而古朴的气息。其军事防御体系更是匠心独运,依据八阵图设计,构建成“葫芦形”古镇格局,街道环绕小屯山形成封闭环路,巷道曲折蜿蜒,既便于防守又彰显智慧。


屯堡建筑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  潘宗义 摄


如今,地戏已成为旧州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吸引着八方来客,共同穿越历史近距离地感受这传承六百年的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旧州古镇“抬城隍”活动中,地戏方针穿越街道。王林 摄


5
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


龙天龙屯堡巷子 游绍 摄


平坝区天龙镇古韵悠长,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这里是中原入滇的咽喉要道;元明清及民国初年,这里是滇黔古驿道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无数商旅驼铃与征尘;明洪武十四年,太祖挥师平滇,将士屯田戍边,张、陈、沈、郑四将领率众扎根,江淮移民纷至沓来,军屯、民屯、商屯交织成篇,屯堡文化由此滥觞。


天龙屯 夏功文 摄


天龙镇的天台山被誉为“黔南第一山”,依靠天台山而修建的伍龙寺,与山石浑然一体,被誉为“古寺庙建筑奇迹”、“石头建筑绝唱”。


屯堡天台山   邱高顺 摄


6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


郎岱镇文峰塔 贾庆祥 摄   


郎岱,一个名字中蕴含着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地方,得名于老王山(古称郎山)与城内的岱山,两山相依,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作为滇黔古道上的重要节点,郎岱不仅是商贾旅人歇脚的驿站,更是军事战略要地,打铁关与北盘江的险峻地势,让这里成为了历史上无数战役的见证者,留下了“兵家必争”的美誉。


镇上有了电影院  高锡杰 摄


作为夜郎“金、木、水、火、土”五座城池中的“木”城,郎岱不仅承载了夜郎古国的辉煌记忆,也见证了古滇黔驿道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漫步在郎岱的街头巷尾,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品尝地道的黔西南美食,领略淳朴的民风民俗。


郎岱小镇,山青水秀的小城既是远来商贾的休息之所 ,又是他们从这里贩卖贩买各种土特产品的集散地。


7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


 岩脚镇田家碉楼俯视图  代华 摄


乌江之畔,散落着诸多璀璨如珠的商贾文化名镇,其中,“小荆州”美誉加身的岩脚镇不仅是商旅云集的驿站,更是文化交融的见证者。石板铺就的街巷,每一块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低语着往昔的盛世图景。


岩脚镇唐家马店旧址  代华 摄

岩脚镇龚氏旧宅  代华 摄


8
遵义市正安县安场镇与道真县洛龙镇


因商业的繁荣闻名遐迩的安场镇与洛龙镇,因为巴蜀文化的参与多了一分独特的魅力。安场古镇坐落于黔北腹地,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自古以来便是盐业、棉布业、油脂业等商品的重要集散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被誉为“黔北的商业重镇”。巴蜀的豪放、荆楚的温婉、仡佬的淳朴,多种文化在安场这片热土上相互渗透、交织碰撞,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毗邻的洛龙镇则以其作为明清时期“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而著称,是川盐古道与盐茶古市的实物例证,见证了那段历史长河中盐业贸易的辉煌与艰辛。


道真县洛龙镇  袁远刚 摄

正安县安场镇  王开宇 摄


9
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


湄潭县永兴镇以“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闻名遐迩,这里山川灵秀,建筑错落有致,依山傍水间,青砖黛瓦间透出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宁静与和谐。茶山之上,云雾缭绕,与古朴民居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田园诗画,令人心旷神怡。


湄潭县永兴古镇中的灰瓦屋檐  叶希 摄


10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猴场镇


“傅氏宗祠”  刘胜 摄


乌江之水,不仅滋养了繁荣的商贾文化,更孕育了深厚的土司文化精髓。猴场镇便是一片土司文化的沃土,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草塘火龙、高台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璀璨夺目,更成为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重要引擎。猴场会议会址,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被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引领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草堂安抚司”  刘胜 摄


沅江水系





1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旧州镇


仁寿宫现已成为黄平县旧州古镇市民休闲、娱乐,游客观光的打卡地。  王永龙 摄 


旧州,这座承载着千年风霜的历史古城,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缓缓展开其丰富多彩的文化篇章。自战国时期的且兰古国起,它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汇点。楚国的庄蹻伐夜郎、灭且兰,汉武帝平且兰置牂牁郡,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南征足迹,以及历代王朝的治理与变迁,无不在旧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古镇石阶坡巷 杨通伟 摄


1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


梦幻西江  王湛 摄


西江,一个被誉为“千户苗寨”的古镇,被称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这里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西江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丰富的苗族文化让人流连忘返。西江镇不仅建筑风格独特,还有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活动,如苗年节、芦笙节等,这些活动为古镇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西江苗寨风雨桥 李贵云 摄


13
铜仁市松桃县寨英镇


寨英滚龙闹新春 曹经建 摄


寨英,一个以滚龙艺术而闻名、以苗族文化为主的古镇。这里的建筑风格多为苗族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不仅美观实用,还具有很强的防潮性能。古镇内的建筑大多依山傍水而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态美学。其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与民居生活的完美结合。古镇内的滚龙雕塑、古戏楼、石板街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寨英古镇是迄今为止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曹经建 摄


1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茅坪镇


清水江畔的明珠——茅坪  彭泽良 摄


茅坪镇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上重要的木商重镇。这里不仅商贾云集,还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民国时期,茅坪镇是锦屏县清水江中下游地区人才辈出之地。龙昭灵参加了领导贵州辛亥革命,是“嘉禾”奖获得者;龙大道领导了1927年的上海工人运动,是著名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云参加平江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参与了湘赣苏区多次反“围剿”战斗;龙咸灵是中国著名空间物理学家;唐维伦是著名的铁道专家;杨锦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带头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被誉为“开明绅士”。



古韵茅坪  彭泽良 摄


北盘江水系






15
六盘水盘州市双凤镇


盘州市双凤镇,一个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千年古镇。元朝时期,滇黔驿道穿境而过,馆驿坡作为繁华集市,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驿道文化气息,是探寻古代交通与商贸繁荣的绝佳之地。


古巷深深  董均达 摄


红色记忆在这里熠熠生辉。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的“盘县会议”,在古城九间楼召开,成为长征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名士于此处呱呱坠地。明清两代的文进士、武进士及举人辈出,文化名人如王祚远、范兴荣、任璇等,他们的著作与成就,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老井  董均达 摄


双凤镇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汉族“正月二十三”玩水洞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而精湛的扎纸工艺,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红河水水系





16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牙舟镇


位于红河水旁的牙舟镇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因一项古老而精湛的传统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而闻名世界。这项技艺自明代洪武年间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牙舟陶龙窑   傅泊霖 摄


牙舟陶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古朴的线条、淡雅和谐的色调,以及玻璃釉在烧制过程中自然流淌产生的瑰丽色彩和特殊冰裂纹理,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其生产过程复杂精细,从原料开采、加工、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到烧制,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牙舟陶龙窑 傅泊霖 摄


尽管一些老艺人年事已高或相继辞世,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培训新人、建立保护基地等方式,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柳江水系





17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都江镇


三都县都江古镇  李光荣 摄


都江镇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是一个以布依族文化为主的古镇。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布依族的传统元素,如吊脚楼、风雨桥等,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示了布依族人民的智慧,还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都江镇的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古镇内的水书文字、水族服饰、民族节庆等,都是研究水族文化的重要资料。此外,都江镇还有着丰富的布依族民间艺术,如布依歌谣、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为古镇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都江古道遗址 李国秀 摄






看建筑。在这场跨越贵州22个历史文化名镇的旅程,每一座建筑都是时间的低语,它们以独有的姿态诉说着贵州人民的智慧与匠心。从古朴的吊脚楼到庄严的古城墙,从精致的陶瓷作坊到繁忙的河运码头,每一处景致都是对“人水和谐”理念的完美诠释。


观历史。我们仿佛能听到古战场上金戈铁马的回响,感受到商贾云集时的繁华盛景,品味到少数民族风情的独特韵味,领略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妙绝伦。这些历史文化名镇,不仅是贵州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生动展现。


西江苗寨  黎敬程 摄


感文化。在这片被水滋养的土地上,人与水的关系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它们共同书写了一部关于生存、发展与传承的壮丽史诗,让每一个踏入这片土地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与人文的温暖。


看今天的名镇,活态利用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滋养着22个历史文化名镇的每一寸土地。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保护体系。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如《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等,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实践过程中,贵州率先引入了“介细胞”模型理念,这一创新性的图形学模型构建方法,为历史文化时空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类比细胞的聚变与裂变效应,对区域时空进行合理划分,并结合各资源要素的经济性分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时空分析框架。这一模型不仅有助于识别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还为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寨英古镇依水而建,远处白云环绕青山,走在河岸边,青山绿水古镇连成这一番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黎敬程 摄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不再是简单的守护与展示,而是成为推动地方发展、增进社会福祉的强大动力。有的古镇细致入微的文物修缮,或是生动鲜活的非遗展示,巧妙地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古老的建筑、技艺和故事焕发新生;有的古镇精心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古镇徒步、非遗体验、民俗节庆等,让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石颖慧

编辑/王文竹

 校对/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贵州画报
《贵州画报》创刊于1959年,是贵州省大型影像综合期刊。画报始终发挥影像呈现、艺术表达的特点,用图片讲述贵州故事,用影像诠释贵州精神,用视觉展现贵州形象,是世界了解贵州、贵州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体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