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出海东南亚前景怎么样
文摘
科技
2024-08-22 09:10
四川
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下,我们正经历着复杂多变的挑战。国际贸易紧张、全球供应链波动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严峻局面。国内经济同样面临压力,消费需求不振,投资增长放缓。作为我国出口“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在大环境下表现也开始失速。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发展后,目前正面临需求疲软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困境。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也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劲需求和自身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的共同推动下,开始谋求改变。许多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纷纷加入出海大军。“汽车一定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完全靠中国一个市场肯定成就不了一个车企。目前全球前十大车企都是全球化企业。换句话说,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车企,其必须是全球化的。”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表示。资料来源:百炼智能,产业π;
(注:扬帆率=区域出海企业数/出海企业总数)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作为拥有逾6.5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近年来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22年东盟(除东帝汶外剩余的10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392美元,较2021年增长近6%。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使得东南亚地区成为不容忽视的海外市场。截至2023年,东盟已连续四年稳居我国贸易伙伴榜首,凸显了东盟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地位。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达9117亿美元,这一数字连续数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在东盟成员国中,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与我国的贸易额最高,成为推动双方贸易增长的主力军。这一趋势反映出我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较强,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这一新兴市场的复杂性要求新能源出海车企要有细致的策略考量,为此,产业π将从多维度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2023年,东南亚地区的乘用车注册总量达到713.7万辆,较前一年增长4.8%。在这一市场中,日系品牌市占率约60%,显示出其在该地区的深厚影响力。日系品牌之所以能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是归功于它们长期以来对该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对当地产业链的积极扶持,如从早期产品出海到后期当地建厂,这使得日系品牌在东南亚的注册量保持稳定,并持续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当前我国在东南亚的汽车市场中影响力较弱,2023年乘用车注册量为34.7万辆,市占率仅有4.9%,但却同比增长了23.4%。东南亚地区乘用车市场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具体到行业结构来看,2023年东南亚燃油车市占率为97.1%,新能源汽车注册量达到37.2万辆,较上一年激增50.3%,市占率提升至2.9%,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纯电动汽车(EV)的增长尤为迅猛,注册量达到29.9万辆,同比增长59.5%,市场渗透率达到2.3%。与此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也实现了21.9%的同比增长,注册量为7.4万辆,市场渗透率为0.6%。东南亚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存量低,但在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下,未来增量空间广阔。东南亚市场虽然由日韩汽车品牌主导,但我国车企在该地区仍有机会实现突破,特别是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谋求动力能源转型且对新能源持开放政策的国家。近年来,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不断出台能源绿色发展转型政策,如泰国发布EV3.5计划,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马来西亚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减免道路税、消费税、销售税等多种税项措施。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持,我国新能源车企不管是出口还是出海都将有真金白银的利益,同时也将为我国汽车制造商在东南亚市场深入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总体上,东南亚地区对汽车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且拥有吸引国际汽车企业投资的悠久历史。当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正致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本土化制造,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来吸引外国投资和推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长。这些措施包括降低进口关税、减免企业税、减少消费税,提供购车补贴以及加快公共充电设施的建设等。如2022年RCEP正式生效,极大促进了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该协议降低了关税,简化了进出口程序,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从12.8%降至0.6%。在部分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汽车进口关税降至零,极大地降低了贸易成本。马来西亚还将布局建设10,000个充电桩,泰国自2018年起对从我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实行零关税,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将使我国新能源车企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实质性的增强。除了政策支持外,东南亚地区的投资环境和要素成本也是需重点考量的因素。自2019年起,东南亚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其中马来西亚以其优异的外商投资环境(人均基础投资额、物流绩效、FDI限制)以及印尼凭借低成本要素(劳动力、电、水),在东南亚新兴国家中脱颖而出。马来西亚的人均基础投资额(404.8元)和物流绩效综合指数(3.6)领先,而印尼则在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总体上,东南亚地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这四个新兴国家的投资环境及要素成本均具备一定优势,这为我国新能源车企及其他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扩张上。从中宏观视角审视了东南亚地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我们转向微观消费者视角。2023年,东南亚地区的乘用车市场呈现出一些有趣的趋势。在乘用车车型中,CR3(即排名前三的车型市场份额之和)为5.7%,而CR5(即排名前五的车型市场份额之和)为8.7%。这表明市场上主导车型占据了相对较小的市场份额,竞争相对分散。在SUV-C级车市场(相当于国内的A级车),东南亚地区的注册量达到了191.6万辆,同比增长了18.7%,占整个市场的14.7%。而A级车市场(相当于国内的A00级车)的注册量为236万辆,同比增长了1.2%,占市场的18.1%。可见东南亚消费者整体偏爱紧凑车型,这为当前渗透率不高的新能源汽车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么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
根据产业π分析,预计2028年东南亚市场我国乘用车注册量约为113.4万辆。我国车企在新能源方面所拥有的技术、成本和规模优势,加之全球产能布局的扩张,有望帮助中系品牌乘用车逐步扩大市场规模。2023年东南亚地区注册的中系车中新能源汽车占23.9%,预计2028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据整个中系车注册量的50%-60%,市场规模达到56万辆-68万辆。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东南亚地区建厂规避其他国家制裁赢得的市场,或将远大于东南亚地区本土市场。
回到自身视角,基于自身发展需求,我国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奇瑞、长城、上汽、长安和吉利等已纷纷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中系品牌乘用车正站在该地区市场快速增长的新起点。据统计,其中仅2023 年宣布在泰国建厂的国内车企上汽、比亚迪、哪吒等,规划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依托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领先和对当地市场需求的精准适应,我国车企有潜力逐步挑战日系品牌在当地的主导地位,实现在东南亚市场的显著进展和突破。
今年以来,出海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显著发展趋势。这一战略转移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缓解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还有机会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国际影响力。而东南亚市场因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的经济增长、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的首选目的地。此外,东南亚地区的投资环境和要素成本也极具吸引力,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东南亚市场的汽车出口前景并非一片坦途。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存在诸多挑战,如东南亚部分地区石油资源较为丰富,动力转型或不达预期,当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等。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当地市场特点,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当地的普及和发展。
产业π/赛迪科创始源于国家部委机构,拥有业内各行业知名研究人才,基础研究优势明显,是中西部地区产业经济和数据分析研究的专业机构。秉承前沿、客观、专注、负责的企业精神,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发展,为业主制定发展战略、绘制企业画像、评估重点项目、协助招商引资,致力成为具有国际化战略思维的专业咨询机构。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后服支持:16601061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