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社9月27日官网显示,于绍良已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于绍良此前为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他是第二十届中央纪委委员。
根据官方简历,于绍良,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河北赞皇人,大学学历,文学学士,高级记者,199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
1984年,于绍良自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新华社河北分社工作,历任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工商组组长兼石家庄记者站站长、社长助理、采编室主任等职。
1999年,于绍良调任新华社陕西分社副社长,2004年,出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
2008年,于绍良调任新华社办公厅主任,2010年,任新华社人事局局长,2014年,出任新华社副社长。
2016年2月,在新华社工作32年的于绍良,“空降”湖北,任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18年6月,跨省履新,任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0年10月,于绍良任上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值得提及的是,在于绍良之前,殷一璀、李希、应勇、尹弘、廖国勋先后担任上海市委专职副书记,他们此后均晋升至正部级或以上职务。
2022年2月,在地方工作6年的于绍良,回京履新,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直至此番履新。
此前,二十届中央委员庹震[tuǒ zhèn],2020年10月开始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出生于1959年9月的他,已经65周岁。
庹震早年在河南南阳做插队知青,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1982年8月毕业后,他进入经济日报社工作。
此后二十多年,庹震一直在经济日报社工作,历任总编室编辑、工交部副主任、记者部副主任、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等职,并于2005年6月,正式出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
在《经济日报》任职期间,庹震先后参与并组织了《南阳、襄阳对比报道》、《“条子肥”现象报道》、《谁来解开“公款吃喝链”》、《开封何时能“开封”》、《雪地追踪“油耗子”》等一系列舆论监督类的报道。
2011年7月,庹震离开工作29年的经济日报社,履新新华社副社长。次年4月,“空降”地方,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15年6月,再次回京,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期间曾担任中共十九大新闻发言人。
2018年3月,庹震调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2年后,2020年10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并继续兼任总编辑。2022年2月,“交棒”于绍良,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不再兼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此番,庹震正式卸任人民日报社社长。
“星宇知事”观察到,庹震与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全国思想解放大讨论有着深厚的联系。
日历翻回到1991年11月14日。当天的《铜陵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署名“龚声”的文章《醒来,铜陵!》。铜陵市电台、电视台也相继播发。
这是一篇由铜陵市委决策部署、时任市长汪洋亲自策划的政论。令人惊异的是,这篇“大有来头”的文章,不似通常那种四平八稳的风格,在简短回顾了铜陵此前十多年发展成绩后,便以绝大的篇幅自我揭短、自曝家丑。
《醒来,铜陵!》这篇文章,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深情呼唤:“每个有志的铜陵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怎样才能无愧于脚下这块浸满烈士鲜血的土地?!”
当时《经济日报》驻安徽记者站记者,及时把这一信息和希望作重点报道的想法,向时任记者部负责人庹震和值班副总编杨尚德报告。庹震和杨尚德立即指示作详细方案,组织大规模报道。
这组报道的初始设计是拟先发一消息,再发上下两篇的长篇通讯。庹震认为,这一设计可以说没有跳出铜陵本身这个圈子,没有站在全国的角度来审视铜陵大讨论。
之后,经过几次反复,庹震把这组报道的切入口定为《醒来,不只是铜陵》,思路顿时开阔。“不只是”三个字一加上,报道的方向便十分明确,其重要意义也不言而喻了。
一夜之间,铜陵市思想解放的这把火,烧向了全国。
时至今日,《醒来,铜陵!》、《醒来,不只是铜陵》的系列报道,刊发已经过去30多年,但依然是解放思想的醒目标签。
*资料: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经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