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竞争会激发人们的斗志,优胜劣汰会保证资源的分配效率,从而保持一个经济体和一个社会的活力。但过度低效竞争,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劣币驱逐良币,进而导致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
导致内卷的原因表面上看好像是企业家贪得无厌,为了蝇头小利一方面通过价格战等无底线竞争,一方面拼命压榨工人。内卷究其根源则在于供给过剩,一方面是产能供给过剩,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过剩。内卷最初是被经济史学界用来描述东亚前现代小农经济体的运行模式,由于人口过剩,且无法向工业转移,不得不以劳动力过度投入的模式来维持农业经济的低效运行,进而陷入勤劳陷阱。
在现代经济中,产能供给过剩和劳动力供给过剩有时候是一体两面并相互强化。由于劳动力供给过剩,企业家可以相对较低的人工成本进行竞争,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并进一步加大产能过剩。而“较低的人工成本”又意味着低工资和低福利,进而又导致消费力的不足,无形中加剧产能过剩和企业效益下滑。
企业效益的下滑,必然会导致工作岗位的减少和员工福利的减损,而这反过来又会加大社会在就业领域的过度竞争也即内卷,这种内卷的压力又会层层回传至教育领域,进而导致一个社会全方位的内卷。
破解内卷之道当然是首重创新,避免企业因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主动开拓新赛道,而陷入逐底竞争的困境不能自拔。历史上一些行业为避免打价格战过度竞争而推出的行业自律协议屡屡流产,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无法通过创新带来的增量红利来超越路径依赖,而只能在存量竞争的老路上打转转。
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举措来主动提升国民福利,从而让国民有拒绝低端就业的底气,进而倒逼企业将更多精力用到创新和向上竞争的“正道”上。
当前需要警惕的一种倾向是,把过度竞争和低水平福利的责任都推到企业身上,甚至认为资本是“万恶之源”。推进创新和提升员工福利都需要成本,企业自然会倾向于“量力而行”。而如果就业形势偏紧,博弈能力偏低的员工自然会倾向于以低福利来换取工作岗位和劳动报酬。对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避免员工过劳等举措,“居然”没有获得平台劳动者的好评和积极配合,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换言之,破解内卷不能靠简单地谴责资本无良,认定责任全在企业家一方,并单独通过企业方整改来解决。破解内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国家和社会联手推进。当前除了从需求端通过以旧换新等政策缓解企业产能过剩压力,还可以从供给端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其利润空间和创新动力。国家在国民福利方面多投入一些,等于多分担一些企业的用工负担,再加上一些减税降费举措,以及对于创新的奖补措施,无疑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在这方面,中国各级政府的投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来看,中国经济走出周期性低谷,有时候主要靠创新拉动,在这方面外来技术范式的引领和本土创新驱动共同发挥了作用;有时候主要靠在福利端发力提升社会总需求,从而带动企业走出困境。考虑到地缘政治环境的波动和创新来到新高地带来的新挑战,今后需要在创新和福利方面更多实行双轮驱动模式。
总之,破解内卷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从提高创新能力和提升国民福利入手。一方面通过创新促进良性竞争,创新竞争赛道,拓展竞争领域,让企业和社会享受创新带来的增量红利;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国民福利,倒逼企业放弃逐底竞争,并提升社会总需求水平。在这些方面,作为看得见的手的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
责编 | 秦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