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重要论述以马克思卫生健康思想为理论基石、中国优先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为基础、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人关于卫生健康论述为底蕴、人类卫生健康实践为借鉴,切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思想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又彰显下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重要论述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品质。
一、源于马克思卫生健康思想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有力支撑。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民群众在物质、精神生产,自由发展等方面的获得感,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一脉相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无论是将卫生健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都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性光辉。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前提的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思想的根本源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而健康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健康的身体,连维持最基本的吃喝住行都无法得以满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就是拥有自主生活的能力。而健康不仅是人们拥有自主生活能力的先决因素,更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条件。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才能完成其他功能性活动,从而实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关于维护工人阶级身体健康的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必须一以贯之坚持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过程中便十分关注工人阶级的身体健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家进行批判,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为追求更高的利润,资本家置工人的健康于不顾,不断剥削,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传染病的肆虐对工人阶级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马克思号召工人阶级为自身的解放必须进行斗争,为维护无产阶级的生命和健康,必须进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对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寄予更高期望。习近平总书记从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切实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二、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国健康思想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多从健身活动、饮食、音乐陶冶等方面来保持个人健康。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主张“动”,即能逸而能劳,平常百姓强健的原因在于“劳动”。晋代的葛洪主张“不饮起晚,不欲多睡。”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从而保持健康。中国古代中医认为音乐对人的精神有很好的调节作用,音乐的节奏与人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
中医药以整体观和系统论为核心,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和思维。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至今在我国现代医疗体系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书记指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绵延几千年,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是丰富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中医药学植根于深厚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具有深入中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中医药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主要体现在哲学、道德、人与自然、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比如,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主张以此为基础看待人的地位和健康问题,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强调和谐对人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认为“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强调养德养生,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孔子说:“仁者寿”,董仲舒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如此等等。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中药、针灸、推拿的治疗方式为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用提供活力源泉。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且日益受到重视,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疾病预防,通过调理饮食,开展保健锻炼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在已经发生病情时控制病情、积极治疗;预后防复,在治疗后及时调理,防止疾病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与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等重要论述之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学理论的精神财富和重要基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为习近平总书记卫生健康重要论述注入了强大的民族基因和文化内涵。
振兴发展中医药文化,对于坚持预防为主、实现卫生健康工作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面对日益复杂的疾病挑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形成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的防治体系,诊疗效果最大化的预期,中西医优势互补、弥补不足是当前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并指出“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这一重要论断,既为做好新时代中医药工作指明方向,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卫生健康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源于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卫生健康思想的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带领全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卫生健康思想同中国卫生健康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国党的卫生健康思想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党的历代领导人卫生健康思想之中。
党的历代领导人卫生健康思想为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思想奠定重要时代基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演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形成的内在逻辑。
毛泽东卫生健康思想指明我国卫生健康发展方向与道路,也为改革开放时期卫生健康事业提供理论指导。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药设备,欢迎医务人才,以达到减轻人民疾病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总原则,始终强调医疗卫生要为大多数人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并没有照搬西方国家或苏联的卫生健康改革经验,而是针对我国生产力落后、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实际,他开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倡导普及农村医疗卫生、推广“赤脚医生”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系列措施,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快建设卫生防病体系,预防和消除传染病,迅速改善人民体质,以有限的卫生健康资源,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基本健康问题,在较短时间内以低成本解决广大民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我国卫生健康体系初步建立,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时期所采取的卫生健康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现状,难以向国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足够的社会福利,他深刻指出“我们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生活。”邓小平同志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切实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此外,他辩证地解读中西医的关系,强调中医药的优点,同时也要通过科学整理来发展传统医学。坚持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标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维护人民健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衍生出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全国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增进人民健康,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他着力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使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不断趋于完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助力卫生健康事业。胡锦涛同志强调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他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切实做到病有所医,有效保障人民健康。同时,规范医院管理,加强社会监督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中医药工作等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卫生健康思想,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成功开辟了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思想的重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将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要,解决卫生健康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等系列措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医疗保障网,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卫生健康理论体系,更有力推动医疗卫生改革实践,人民健康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