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纸币简史

文摘   2024-11-25 06:31   北京  

中国古代纸币发展历经多个阶段,具体如下:
1. 唐代“飞钱”——纸币的雏形:
● 产生背景: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国内外经贸交易日益发达,开元通宝大量外流,加上政府铸币数额有限,造成市面钱币紧缺,即“钱荒”。同时,金属货币异地流通受限且不便携带,异地取钱的汇兑业务方式“飞钱”应运而生。
● 运作方式:各地商人到京城做生意后,将所得金属货币交给各地方政府设在京城的进奏院、军使或有“飞钱”业务的富商保管,并由保管方开具发票单式的纸质票据凭证,一联交给商人,一联邮递到商人所在州府。商人可凭此凭证随时随地到地方分支机构兑换现钱。“飞钱”只是一种信用票据,不能行使货币职能,但为中国纸币的最早雏形。
2. 北宋“交子”——最早的纸币:
● 产生背景:北宋初划分铜、铁钱流通区域时,川蜀被划为铁钱专用区。铁钱与铜钱比价差异大,且铁钱沉重,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流通携带的需要,促使人们寻找新的货币流通手段。
● 发展过程:最初,交子是四川的存款凭证,由存款人付给店铺一定的管理费,将现金交给交子铺保管,换取填有存款数额的纸质单据,凭单随到随取现金。后来,十六户富商共同集资,联合创立交子铺户,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百姓交三十文的工本费,就可兑换一张一贯铁钱的交子作为铁钱的替代物在四川境内使用,交子具备了行用货币的特性。天圣元年(1023 年),政府将交子业务收归官办,发行官交子。
3. 南宋“会子”等:
● 会子:南宋初期发行,其行使的地区由四川扩大到江淮、两浙一带。会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宋的货币流通问题,但由于发行量过大等原因,也出现了贬值的情况。
● 关子:也是南宋的一种纸币,主要用于商业交易和财政收支等方面。
4. 金朝纸币:
● 种类与特点:金朝建国初期用辽、宋旧钱,因统治区内缺乏铜矿,贞元二年(1154 年)开始印制交钞,与辽、宋钱并行。交钞分大钞、小钞两种,有不同的面额等级。交钞起初规定 7 年为一界,到期以旧换新,后来大定二十九年(1189 年)废除了 7 年厘革之制,变为永久流通。
● 后期问题:由于通货膨胀,金朝时常更换新钞,改变钞名,先后发行了贞祐宝券、兴定宝泉、元光重宝、天兴宝会等纸币。
5. 元代纸币:
● 中统元宝交钞: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 年)进行币制改革,印行中统元宝交钞。面额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等 10 等。中统钞以银为率,每二贯等于白银一两,成为全国唯一合法的通货。
● 其他纸币:其后又曾发行至元通行宝钞、至大银钞和至正交钞等不同名称的纸币。但由于滥发无度,导致流通阻滞,各地恢复实物交易。
6. 明代“大明通行宝钞”:
● 发行与特点:明洪武七年(1374 年)在中书省设宝钞提举司,次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等 6 等。钞面的格式接近元钞,但图案比元钞匀称,文字比元钞简明,刻工也比元钞细腻。
● 存在问题:明钞只有大明通行宝钞一种,且一直用洪武年号。开始流通的 20 年间比较稳定,但后因只发不收或多发少收,贬值情况愈来愈严重,终因恶性通货膨胀而告终。
7. 清代“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 产生背景:咸丰三年(1853 年),由于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军需浩繁,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发行了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宝钞与官票合称“钞票”,现代所谓钞票即来源于此。
● 特点与结局:这两种纸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但由于发行过多、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也出现了严重的贬值,逐渐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欢迎点亮在看+点赞+关注+星标)


八楼听风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号


八楼听风
八楼徐步听风,波澜坐看思源,一体两面三层次,拨开云雾见真章,为您把脉时代,关注民生,解析政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