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环境专业教育中的那些错误“信号”

职场   教育   2024-10-22 00:00   上海  
作者系沪上某高校环境科学系主任。

图为一条河流和排水口
(source: by ZHANG Y, 2024)

“信号”非常重要。正确的信号,可以引导人做出正确的选择。错误的信号正好相反,引导人做出错误的选择和错误的行动。因此,信号要正确,是很多事情得以正常进行的根本。但不幸的是,现在大学环境专业教育中存在很多不正确的信号,引导很多学生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和行动,这造成了很多的损失和不该有的迷路。而且都由这些学生和相关的stakeholder,如家长和就业用人单位,甚至全社会来承担。因此,有必要来讲一讲,特别是给一年级或将要就业或读研的同学。

一、大学学费和住宿费的错误信号

上大学第一个的错误信号就是学费和住宿费过低的价格,让大多数人觉得知识不值钱,大学不值钱,老师教学不值钱。

很多人认为高中三年对人生发展很重要,上一个好高中重点高中要花很多钱,上个重点的学校加上补课费年学费甚至要一万、两万甚至更多。但是到了大学,相比而言,学费真的不贵,即使是985的大学学费也只要一年5000元左右。这其实是第一个错误的信号。很明显,中国的很多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世界排名前100的高等教育的本科育水平相差并不很大很大,但是名义学费差了将近10倍,再乘以一个汇率,结果,真实学费相差了有50倍到100倍之间。相对而言,欧美一些好大学一年的学费相当于送外卖或开网约车的就业人口一年的工资,而中国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住宿费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把学费平均到一节课上,一节50分钟的大学老师上课,全程有摄像头监控,保质保量,对学生可能只值20块钱左右。而一个大学生去做家教,轻松随意,却有100-200元/小时的收入。这样实实在在的价格差距,让更多的大学生认为上课不值钱、知识不值钱,是不合算的事情,甚至上课不如去做家教。因此,迟到早退、旷课、不听课,不写作业,打游戏,把有一些或个别的上课做成一种义务,一种必须要上的"破课",就成为理所当然了理性选择了。

二、个体学习和集体竞争的错误信号

"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是不少地区高中学习高考竞争的残酷现象。在有限的录取名额和排名第的空间中,个体学习与别人(如同班同学)有小范围合作,但所有考生整体上是互相竞争的关系,是"零和"竞争,甚至是“负和”竞争(伤病条件下)。有人得到的,就是他人失去的。所以越来越卷,考分越来越高。一个错误的信号,就是把这种思维带到大学。

大学学习是个体的、个性化的学习,与别人的同学,是有限竞争和无限合作的关系。大学是要学知识的,更学方法的,不是象初中或高中那么死记硬背书本书知识,而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及批判性思维本身。初中和高中讲究成绩排名,讲究绩点、名次等。这种情况在大学也适用,但很多时候也不适用。只有在“零和”竞争中,这才真正适用。而大学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发展,并不是不带来新知识、新能力、新发现,新创造的“零和”竞争。而不是就像每年几千万名参加高考的高中生的知识,加在一起,还比不上几个高中老师。因此,大学的学习,不是“零和”,而是“共赢”,是有创造性的、发现新知识的、注重个人体验和兴趣的,融入社会的、不断开阔视野的、无限拓宽空间的学习,还是有对有错,没有标准答案,可以探讨鸣,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纯个性化的学习。几个同学对人工智能和世界未来形势的交流成果,可能就超出一位大学老师的知识能力和范围;这使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成为现实,而在高中,这是不可能的,全校的学生,也不能顶个班主任老师或校长。这种情况下,应该是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和本领是更重要的,而在小集体的“零和”竞争性排名,可能没有那么重要,有很大的误导性,甚至一点关系都没有。对个人成长而言,排名有可能成了一个假装存在的虚幻想像,成了某些高中好同学的心理安慰。

另一篇文章:学霸那么多,为什么“研霸”很少见?兼回答钱学森之问,也说明了这种“零和竞争”和“创新学习”的问题。

三、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错误信号

这与环境专业密切相关。大学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一直有争论。以笔者的经历和见识来看,通识教育的内容可能要更重要一些。除了极个别人,大多数毕业生不会从事与专业非常一致的工作。通识课程,特别是那些基础的物理,化学,数学,英语的学习,经济、管理、心理、文化、体育、欣赏、礼仪、写作、演讲的学习,包括现代的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要重于专业课。

但是,大学现在的考核方式也好,课程设置也好,把专业课设得比重又多又细又杂又累,学分特别多,考核方式又多种多样。这样的一个信号,让学生认为考核专业课很重要,而基础课并不是这么重要,甚至很多同学在上大学之后直接忽略了基础课,大学四年一直在一颗高树上挂着,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现象。

还有很多同学不注意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导致后面的职业和人生发展潜力很受限。还有学生不重视体育、心理,人文、经济,管理、演讲、写作类通识类知识的学习,成为只会考试和打游戏的选手,导致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的前景也非常不好。

很多人抱怨说环境专业,特别是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又多又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都要学,工程、管理、经济、管理,也要学。但另一方面,笔者也看到,这种课程选择很多,但都不太深入的情况,正好是一个特别好的通识教育的好专业,而且,只要自己有兴趣,可以在其中任何一个方向上深入钻研下去,另有一个综合性和跨界的风景和成就,但前提是喜欢学习,自学能力较强。

四、人工智能和实习实践的错误信号

这是一个新的信号,关于人工智能和专业实习实践。当前的人工智能虽然刚出现几年,但是已经风靡全世界,成为大家写作业、交报告、提交各种文本材料的和编程结果的一个极其有利的工具。大家认为,现在还需要学什么呢?只要问ChatGPT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在很多同学当中都非常多,由此甚至会轻视一些学习。但实际上,如何向ChatGPT问问题?能够提出什么问题?能够提出什么样高质量的问题?能够提出什么有逻辑性的、有深度的问题,还是非常难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一般需要有比较深的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以至于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远比回答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是比人工智能重要的多的学习方式,将也是商业和管理中重要技能,从稀缺的角度,这比人工智能重要的多。

除了会“问问题”,这里还强调两点。一是对一些学科最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人工智能可能有很多内容,但是对某一个基本概念的深入一点,比如说BOD和COD,那可能你需要有一些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再有一些实践和自己的操作,再有一线的观察和手把手的指导,相应的理解你可能理解会更深入。

二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是大量的实习实践带来的直接经验和个人体验。无论你是去海滩、去高山、去博物馆、去工厂,去保护区,去交易所,还是去做两个实验,洗几个瓶子,杀几只老鼠或兔子,这些一手的实践,实习的直接经验和个人体会,都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这方面,需要大家在积极学习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呢,把专业的经典的核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清楚。如果有机会能有再有更多、更广泛、更国际化的实习实践和全球游学,听一个去过地球三极的同学谈人与自然和谐,和另一个人从乌托邦谈人与自然,完成是云泥之别。足够的实践,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才可以让你学习的更好更踏实。

、科研导向和各种竞赛的错误信号

科研导向和创新竞赛项目的导向,实质上是以科研优先以培养科学家的信号。由于科研文章等指标非常容易定量考核,也能容易做出来,而其它能力素质(如就业能力、领导能力)等很难短时间内考核。在信号指挥棒下,爱与不爱,科研成为大学生的另一个行动选择。

但是,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做科学家或者大学老师,这只能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人的去向。全国大学老师加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数量,可能也就是两三百万人。而中小学老师那是两三千万人,同期的就业人口只会更多。所以,这给很多学生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以保研加分,以竞赛获奖,以获得荣誉,获得奖学金为导向的这个信号,导致了很多同学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科研创新上,实际上的这种科研创新耽误了很多基本素质的学习和通识的培养,尽管的也确实对有些同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这样做。

科研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一方面,但远远不是全部。更重要的能力,还包括人的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沟通能力,情绪能力,销售能力、领导能力,健康能力、金融能力、恋爱和社会交往等等。这些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不搞科研,不以科研为生的人来说,虽然多一点科研能力是加分,但远远没有上述其它能力那么重要和直接需要。这才应该是大多数的选择。

六、三好学生和保研打分的错误信号

三好学生和保研加分,执行了很多年了,是个老黄历。三好学生放下不谈,只说保研打分。从几十年的经历来看,每年的考研打分都一个特别有争议的事情,即使是一些学风非常非常正气的学校里,各种狗血事件也会层出不穷。但是,似乎又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式了,这样一个以分数和加分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评出什么人可以保研?什么人可以干什么?实在构成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这让大学生围着一年一小变,几年一大变的保研考核加分转,一个0.05的加分,可多可少的名额分配,可上可下的末位排名,和让很多大学生和相关老师失去了和气,失去了应有的道德和尊严,甚至会露出或狰狞或狡猾的面目,让很多人的选择和行动的围着加分干,个别人甚至无视教育教学和做人的基本底线。

毫无疑问,这并不是所谓“立德树人”的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极其错误的信号。更大范围的申请考核制度,就象现在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一样,让所有愿意学习的所有人都有申请的机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长,才是未来的方向。这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大学招录硕士学位课程项目研究生的做法。

七、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错误信号

与保研打分密切的是读硕士。读专业硕士还是读学术性硕士?哪个更好?可能也是一个错误的信号。从历史数据上来看,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不会去读博士。以笔者所在的985大学来看,硕士毕业生当中只有不到10%的人去读博士。而90%以上的人的会选择去工作,尽管有许多人成绩非常优秀,也有非常大的潜力去愿意去做博士研究。但是,他们也许有更好的选择,或者是纯粹不喜欢而已。

因此,我们应该放低学术要求,而增加专业学位上的要求。在大多数世界排名前100 的大学,硕士项目不需要考试,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也不需要小论文发表,这样的硕士项目毕业生的含金量并不低,就业前景还非常好。在这方面,很多人还会认为学术型水平高,专业性水平低等,这是一个错误的型号,让很多人做出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这其中还隐藏了一个错误信号,就是专业型和学术型硕士都还要读三年。这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世界排名前10,前20的所有大学,专业型的硕士只需要一年时间就够了,只是一个Master program。而把学术性硕士是为转成博士学位而准备的,应该并入读博士的时间,把二者混为一谈都要读三年,也是一个错误的信号。有些英国大学的三年本科,一年硕士,四年博士,分别在21 ,22或25岁就业,可谓先行。这个错误信号,以后看样子是一定要改的。

八、就业前景和当年就业率的错误信号

这个错误信号与就业有关。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把大学毕业之后的就业看得非常重要。但是这个行业或专业就业后发展的薪资和前景到底怎么样呢?还缺少更详细的这样一个毕业3年,毕业5年,毕业10年,毕业20年校友的薪资的分布和行业的分布的介绍。这样才有说服力。而大学目前公开和考核的,是每年毕业生的一个当年就业率,用一个当年的就业率指标来代替了真正的就业市场的情况,这也是一个错误的信号

另一个错误信号是环境专业本专业就业率,说专业在本行业就业率低。环境专业只会在狭义的环保行业就业么?根本不是这样的。可能有70%或更多的毕业生,会到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就业。这里就涉及到环境专业毕业生如何找工作?如何体现自己的独到的“专业本领”的问题了,或是同等条件下的就业竞争力问题。

从就业单位用人的角度,一个学土壤或者地质专业的人,胜于一个学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在做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一个学给水排水专业的人,胜于任何一个学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的毕业生,在自来水工厂和污水处理工厂。一个化学专业,特别是分析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也远胜环境科学的人,在环境监测或仪器公司。还有,一个学锅炉与热力学专业的人,对垃圾焚烧的认识和和实际能力也超过了任何一个环境专业的毕业生,在垃圾焚烧站;一个学机械或电子电力电机毕业生会比环境专业毕业更得心应手,在各中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等新能源工厂。

那么环境专业毕业以后,这些传统的污染治理行业都不能够有足够多的竞争力的话,环境专业能干什么呢?除了直接去各行各业去就业,这是多数人的选择。从本专业的角度,去写环评,去做评估,做监测,做工程,做咨询,去做环保管家,去当环保局公务局,等等,也许只有在那些更偏产业、更偏社会、更综合、更上下游产业链连贯,或者说需要较好的人文社会基本素质的这些领域,也许才有用武之地。这也是国外很多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后路,更多的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与政策、与金融、与商业相结合,才是出路

九、环境专业和污染治理的错误信号

接着上面就业问题,定位“污染治理”,是一个专业认识上的错误信号。很多人认为,环境专业就是“污染治理”的专业,末端治理的专业。比如街上打扫卫生,治理废水、废气、废渣,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这是非常传统的一个认识。但时至今日,全社会可持续性、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环境专业早已经脱胎换骨了,不仅要有污染物的治理(依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这个专业的工作能够让全社会、全产业、全行业的人们走向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这个末端治理的路。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专业一部分是来做污染治理的,但是更多的应该是让全社会有一个绿色的转型,低碳的发展,绿色的发展。比如,新能源领域如何利用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甚至是废弃物如何垃圾发电,也是这个专业的内容。再有,在金融和管理领域,如何做赤道银行,如何做绿色信贷的标准,如何在商业和工业当中的推行ESG的标准,甚至是环境金融的事情,也是这个专业现在重要的内容。

总体来看,环境专业应该按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的要求,把可持续性贯彻到各个行业的各个方面,这样的人类才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环境专业不是污染治理专业,而是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性的一个专业。

说污染治理过时了,只是针对环境专业是这样。实际上污染治理一直会存在,只要有废弃物,只要是有人类排放存在。只不过,污染治理变成了各行各业各个专业的事情,而不是环境专业的专利了,环境专业更多地只做通用型污染治理了。一个特别极端的例子是日本排放核废水显然需要治理,但是,以国内的环境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极少有专业有核物理和核化学方面的课程,因此毕业生也难以深入开展这样的工作。另一个是噪声,据说约70%的中国城市环保投诉是噪声投诉,但环境专业的专业课,并不会非常专业的讲噪声污染怎么解决,甚至很多学校,不会有这方面的知识传播。

补充:环境专业是“理工科?还是综合性学科?”的错误信号

环境科学与工程在中国是一级学科,属于工科。在现实当中,中国绝大多数的环境专业,都属于理科或者工课,这也让大家认为要学习很多的工科和理科的知识。但从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全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来看,环境专业除了有理科、工科的内容,还要有人文的、管理的、经济的、法律的课程,这都非常重要。这方面才体现出一个大学的综合优势。这实际上是很多大学环境专业的一个短板。比如,现在要做低碳的教学 ,那么低碳的核算、低碳的会计、低碳的管理、低碳的金融和政策,低碳的法律,低碳的大数据、模型和人工智能,这些课程都非常重要。而这些内容在现有的学科体系内,很难开出来相应的课程。还有,人工智能很重要,管理、金融和法律很重要,但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当中,这类课程是很少的,或者说处于边缘状态。

因此,对比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是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核心,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护地球为目标的的要求,现在的环境专业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个更好的环境专业毕业生,应该是有一个更综合的视角,除了理工科的知识,也应该比较自觉的去学习经济管理、人文社科、金融、人工智能、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更好的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而且的有利于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更宽广的视野和更被社会需要的前途。

十、本土知识和国际化知识的错误信号

本土知识和国际化知识的错误信号,是指我们接受的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从西方开始的。早期全球的八大环境公害,是日本提出的,受害最严重的国家包括日本、美国、英国等。环境科学的提出,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了一本儿《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之后才有的。因此,环境问题具有国际性。实际上,现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的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废物转移,也都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环境专业关注的重点。在这方面,相对来说,很多教科书也好、老师的认识也好,还是局限在本土的一些环境问题上。

比如说土壤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大气污染治理,这些问题重要,当然重要。但是,这些问题在全世界来看的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和较好的城市已经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城市因为没钱没人没准备没投入,所以还没有解决。比如,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就用“泡泡政策”等手段和技术,就是排污交易的方式,解决了大气污染的二氧化硫问题。在水污染方面,美国比较早的用一个叫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许可证制度(NPDES,  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的方法,欧盟用水指令(The 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及一系列指令解决了各种水污染源如何管理的问题。在土壤污染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有非常也有不成功的案例至今遗留,比说美国的超级基金就是做这个。那在固体废弃物方面,日本的垃圾分类和造的像旅游景点一样的焚烧厂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比如说瑞典的循环经济,欧盟环境指令、可持续航空燃料,英国的一些去煤化措施,以及在中国上海博览会上展示出来的可持续性、EDS的理念和行动,都是环境领域的新动向。在相应的教学当中,也应该更好的讲解和分析这些案例,分析专业未来的走向

这些发达国家或者说先进的经济体都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专业,早已经成为过去时。在许多发达城市,曾经辉煌一时的土木专业变成的城市更新维护专业,大量教授和他们学生同时下岗,风光不在;曾经以三废治理为主业的环境专业,在很多城市和地区也正在面临同样的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包括环境、教育,金融,新能源都能解决之后,面临的新的问题,可能就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化学品转移,新型污染物,等等,这些是国际化的趋势。有些本土上已经有了,有些本土可能还没有,这些也应该是我们未来关注的的目标,而不能局限于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治理。而且,并不不太合适把这些污染治理技术方向上很多先行城市和地区很多年前就已完成的东西,当做一个当前和未来的科研进展来讲。这个也是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包容性经济制度原因,涉及环境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制度”institutions在环境社会治理ESG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最后,迷茫和错误是大学阶段的必要体验,成长必经之路,但大多数人一定会走出迷茫,改正错误。一个大学新生如果面对这么多的“错误信号”,在“无知”的迷途中不能找到正确的知识和方向,是金钱、时间和青春的极大浪费。无疑,解决和更正这些错误信号,正是大学老师和家长的职责。

致谢:感谢很多人很多观点的借鉴。


更多内容


给环境专业一年级大学新生的推荐阅读文章
环境专业毕业生一定要在环保行业就业么?
环境毕业生如何找工作?
环境毕业生如何找实习?
上海垃圾分类的10个事实
上海垃圾分类为什么能成功?北京为什么还没有成功?从市场经济的视角分析
GEP行不通的理由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环境问题观察
努力做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环保公众号。 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