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志愿军2》里“铁原阻击战”的大背景及五次战役的影响

体娱   2024-10-12 11:27   河北  


本文作者:李啸天


上篇文章大致梳理了一下《志愿军:存亡之战》的提到的“铁原阻击战”的战斗背景及战斗经过。下面很多朋友跟帖,引发不少热议。

下面就大家围绕的点,再做一些延展,以回答一些大家感兴趣的点。

首先,有人以为我在鼓吹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佳作,这可不是我的意思。我是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与《志愿军:存亡之战》两部电影之间进行的对比,不涉及任何作品的情况下,给出的结论是第二部比第一部要好很多。因为第一部太散了,更像是纪录片,而不是一部故事片。第二部的故事比较聚焦,全片都围绕“铁原阻击战”展开,起码看起来是一部完整的电影了,所以说第二部比第一部要强很多,票房也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聊一下“铁原阻击战”前后对战双方的情况。

上篇文章里,更多从志愿军一方说起,属于中国叙事,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事实上美国的角度也是一个问题,从他们的立场出发,结论与中国的相差甚远。只有综合起来看,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结论。

“铁原阻击战”属于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第五次战役的全貌,才好从全貌上进行理解这次战争的意义。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开始,到1951年6月10日,前后七个半月里,志愿军共发起了五次大型战役,一举奠定了朝鲜半岛的格局,延绵至今。

具体来看,第一次战役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用了11天的时间,动用的是第一批入朝的6个军,攻击目标是遏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的进攻势头,重点打击了韩国军队,然后通过“云山战役”狠狠地敲打一下美军,击败了美军制定的“感恩节攻势”。

但是对于美军来说,他们觉得胜负乃兵家常事,小败一下根本不以为意,甚至对志愿军都充满了蔑视,觉得这群衣着破破烂烂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只是打了他们一个出其不意而已,只要美军做好准备,还是照样赢。

于是,美军再次发起了“圣诞节攻势”,计划一举打到鸭绿江,彻底灭掉朝鲜。

针对美军的攻势,志司紧随第一次战役,2天后就发起了第二次战役。为此,第9兵团紧急进入朝鲜,参加战斗。为此,第一批入朝的13兵团6个军在西线,9兵团3个军在东线,以诱敌深入的方式,对突进中的联合国军各自完成了分割包围,计划出其不意地打击美军。按照主席的指示,作战目标是:志愿军应争取在一个月内,东西两线各打一两个仗,歼敌七八个团,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以利于长期作战。

结果上,二次战役在对阵形势上,完成了战略意图,粉碎了美军的“圣诞节攻势”,而且将战线由清川江推至三八线,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领土,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及延安半岛,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但是,对于歼敌七八个团的任务,就没有实现,由此我军也彻底认识到了美军战斗力的强悍。不是他们在战术有多厉害,而是他们的火力实在是太猛了,我军根本吃不下,即便彻底将其包围,依旧吃不下,对方总是能够凭借机动性,凭借炮火及空军的协助,逃出生天。

前文评论里,对于我军是否在二次战役中歼灭了“北极熊团”,引发了热议。有朋友认为“北极熊团”3300人中有1500人成功撤退,不能说是被全歼。其实这是对“全歼”一词理解上的偏差。

所谓“全歼”,并不是一个不剩地被全部消灭,这么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在战争中,除了营连排等中小规模的作战单位,有可能被彻底消灭掉,对于人数成千上万人乃至数十万以上规模的作战单位,比如团、旅、师、军、集团军、兵团等作战单位,战时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一个不漏地被消灭,漏网之鱼总会有的。军事意义上,对团一级以上的部队的“全歼”,是指成建制地消灭对方的作战单位,一般指部队主力被消灭、击溃所部导致建制崩溃、主力作战部分投降等丧失作战能力。

对于“北极熊团”,就是团部被彻底击溃,团长麦克莱恩上校被俘后不治身亡,继任者费思中校及其余部队于12月2日被全歼。突围的1500人都以散兵的形式逃出生天,不是成建制有秩序地撤退的,而且其中只有385人未受重伤,其他人都有枪伤或冻伤。在战斗力来说,剩余的“北极熊团”成员已经失去了战斗力,这就是标准的被“全歼”了。

有朋友继续指出,在后来的“上甘岭战斗”中,“北极熊团”再次现身,而且表现力凶悍,这也是二次战役里没有被全歼的一大证明。其实,账也不是这么算的。在长津湖战役中,“北极熊团”(美7军31团)缺少了原属自己建制的第1营,临时拉来了32团的一个营来代替,熊团1营被部署在了后方。战后,“北极熊团”以没有参战的第1营为基础,进行了重建,加上突围出来的1500人,经过休整后重新撑起了一个新的31团。这个31团与长津湖之前的那个团已经不一样了。

类似的解放战争中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全歼的74师。战后国军进行了重建,以74师留在后方的三个新兵为主的教导团,以及一个同样未参战的榴弹炮团为基础,进一步补充新兵或者从其他军师级部队整建制抽调一些旅、团过来。这个重建后的74师,战斗力依旧强悍,在“济南战役”时,74师仅仅空降到济南3个连,结果这点力量就对我军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

回说抗美援朝,我军有重大意义且战果不错的战役是“第三次战役”。在二次战役后隔了一周,志司就发起了新一轮主动攻势。前两次战役,都是针对美军的攻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打击。第三次战役则是主动出击,针对联合国军的既有阵地,以“闪电战”的形式,发起了全面进攻。此战以13兵团为主,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以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向美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举占领了韩国首都汉城(首尔),并将整体战线推进到了三七线,取得的战绩相当辉煌。

等到第四次战役,就是一场防守型战役了。我方在第三次战役后,原计划进入休整,等过两个月之后再次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但是美国率先出手了,他们发起了新的攻势。志司一看,这可不能坐以待毙,固守阵地,与对方打阵地战,明显会吃亏。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不仅可以利用战术击败对方的攻势,说不定还能乱中求胜,取得一定的战果。实际上,我军也做到了,在西线靠曾泽生率领50军打出了强悍的“汉江阻击战”的同时,在东线击溃了韩军。

第四次战役的时间跨度相对要长一些,有3个月。这是因为中国与苏联进行做好了谈判,苏联拿出了新型武装提供给了我军。有了苏联的撑腰,我军再次强硬了起来,觉得有必要与美军硬罡下去。为此,全苏式装备的第3兵团,第19兵团在国内完成了集结,全速向朝鲜战场赶来。第13兵团之所以一直坚持阻击美军,目的就是“以时间换空间”,等待新来的两个重装兵团加入战场,狠狠地教训下美军。

等第3、第19兵团赶到战场,美军那边已经完成了换帅,李奇微取代了麦克阿瑟,李奇微敏感地嗅到了危险,赶紧停止了他们的攻势,第四次战役结束。这一战,由于是防御战,打得相当艰苦。

不过,随着第3、第19兵团,以及四野第47军以及新组建的大批特种兵相继入朝,国内部队抽调的12万补充兵(大多系有经验的老兵)也全部到达,同时朝鲜人民军也进行了整顿扩编。4月间中朝两军在朝鲜战场的兵力已达到130万人,其中志愿军即达95万人(作战部队77万人,后勤支援部队18万人)。

当时,联合国军在朝的地面作战部队总数为34万人。由于看到己方兵力空前雄厚,在数量上对敌具有很大优势,于是在第四次战役结束的第二天,第五次战役就被发动起来,志司对于此战寄予了很高的希望,计划第一阶段攻势就歼敌五个师(其中美军三个师),并再次将战线推进至三七线。

不过,李奇微对于志愿军的战术已经有所了解,他也相应地采取了收缩战术进行应对。这就导致我军在第一阶段的攻势中,全线推进了70~80公里,但只歼敌2.3万人,未能有效发起分割包围进而全歼的战术,没能成建制地消灭敌一个团,只形成一线平推。

在汉城(首尔)北郊,美军不再后退,不再放弃汉城,将火炮等重火力大都推到汉城的街道上组成密集的火网。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也无法再往前推进,失去了歼敌机会。只能另外选择战机,结果发现美军将主力都集中到了西线,东线只有韩军6个师在防守。于是,悄然东进,去猛力打击韩军。与计划中的一模一样,韩军在我军的打击下,一触即溃。

但是,在鏖战之下,我军携带的粮草弹药消耗殆尽,也无力再战,只得选择后退。

李奇微也敏锐地发现了我军的形势,于是迅速发起攻击,以机动化来实现快速穿插,计划将我军分割包围。第五次战役的形势由此变为敌攻我守,进入第二阶段。

“铁原阻击战”就发生在这个阶段,也就是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

对于“铁原阻击战”是否是存亡之战,有读者反复评论。这里必须要涉及到美军内部的矛盾,也就是联合国总司令李奇微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之间的矛盾。

李奇微作为联合国军的最高指挥官,他对战争形势相对谨慎一些,对于美军的本次进攻目标,有明确的指示,就是将联合国军原有的阵线“堪萨斯线”,通过战争向北推进到“俄怀明线”即可。铁原,在计划的“俄怀明线”以内,并不在李奇微的战略目标范围内。因此,有读者认为我军死守铁原是在为自己加戏,将之当成“存亡之战”是夸大了。

这就要看李奇微之外的范弗里特了。范弗里特作为战役的具体指挥官,他其实是已被撤掉的麦克阿瑟的粉丝。麦克阿瑟作为登陆战的代表,是主张模仿仁川登陆战,在朝鲜北部再次登陆,从背后袭击志愿军的。尽管麦克阿瑟换成了李奇微,但是范弗里特同样主张美军二次登陆,但李奇微并不同意他的意见,驳回了他的主张。

范弗里特作为指战员,值得遵守李奇微的战术意见,带兵往北打,以新建一条俄怀明线。可是,即便如此,范弗里特还是采取了更加激进的进攻策略,即一旦发现战线对己方有利,就会突破原有计划,将战线积极往前推进。

所以,在执行中,李奇微的目标是打到铁原以南,建立新的防线即可。可是,范弗里特的计划,却不仅仅如此,而是要占领铁原、金华一带,甚至计划向北推进到上甘岭一带。

(堪萨斯线)

范弗里特的作战计划,与我军的猜想大致相同。

而且,我军针对具体形势,是考虑了最差结果的,那就是敌人占领铁三角,并且二次登陆,那真的就决定了志愿军的生死存亡了。

以上这些意见,是后世根据李奇微、范弗里特、美军战史勾陈出来的信息,但当时志愿军并不掌握的那么精准,只按照最差的结果去做防范,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必要的。

“铁原阻击战”,完全可以被称为“存亡之战”,没有任何问题。

也是通过“铁原阻击战”及同期的“华川阻击战”,使得我军及美国对于朝鲜战争,都有了新的理解。我军意识到,以我军的力量,再想成建制地消灭对手,已经难上加难,几乎没有了可能。因此,彻底将帮助朝鲜统一半岛,将韩军赶下大海,彻底打退美军,已经不可能。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南北状态维持在三八线附近,保持双边同时存在的状态,就可以了。

美军也意识到,志愿军的意志实在是太过于强烈,美军也无法彻底打败我军,要想结束战争,只能靠和谈才行。毕竟,中国的背后是苏联,美国也不想得罪过深,更不想将其直接拖入战场。综合考虑下,唯有和谈才是正途。

由此,朝鲜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以战促和,谁也别想吃掉谁了。

尽管之后,还发生了“血战上甘岭”“金城战役”等大型战役,但战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谈判筹码,并不是从根本上摧毁对方。相持的结果,是美国无力承受更大的牺牲,不得不在没有获取胜利的情况下进行停战签字。这对于美国来说,这是第一次,已经构成了耻辱。

对于中国来说,整个朝鲜战争都发生在国境线以外,对中国本土的情况相对有限,一战打出了国威,从此不再是“东亚病夫”。而且通过与苏联的谈判,还快速建立起了重工业基础,国运实现反转。当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尤其是经过作战减员36.6万余人,血洒异域。

很多人用现在的眼光去看,总觉得中国的牺牲不值得。这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考虑历史问题,必须得回到历史现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请加微信:li13261784833, 或 dr47145

我们在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知乎、简书亦有入驻,敬请关注。

我们的作者来自山川河海,因对电影共同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在业余时间坚持原创写作,坚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欢我们的文字,喜欢我们分享的一切。

邑人影院
纯原创公号,深度挖掘电影背后的故事,穿越光影丛林涨姿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