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自2015年的《师父》之后,徐浩峰太久没有作品正式上映了。
在手中,他囤积了《倒背藏身》《入型入格》《诗眼倦天涯》,没能上映应该不是他的个人原因,但一直没有作品上映,观众是会遗忘的。更何况9年过去,电影院里的主流观众已经换成了另外一拨人。对于这些新观众来说,徐浩峰是陌生人。
这就造成了《门前宝地》上映了,可是压根没有人去看,上映的无声无息。明明是动作片,明明是商业片,却被人以为是文艺片,这就很尴尬了,大写的尴尬。
徐浩峰对于华语电影,尤其是动作片,最大的贡献,是开辟了新领域。
同样是动作片,李小龙拍的是功夫,成龙、甄子丹拍的是动作,张彻拍的是热血豪情,周星驰拍的是成长励志,徐克、侯孝贤拍的是侠客,李安、胡金铨拍的是江湖,徐浩峰与上述都不同,他拍的是武行、是规矩、是逝去武林的生存方法论。
徐浩峰的处女作《倭寇的踪迹》,他厘清了一个现实,即实战与武术之间的区别,都是功夫,但是用于军事的实战技能与拳术里的套路技巧,完全不同,这就进一步解释了中国中国功夫到底能不能打的问题。徐浩峰出手的第一部作品,相当惊艳。
真正确立起徐浩峰动作片地位的还是后来的《箭士柳白猿》《师父》。这两部片作品,以前他的那些没有上映的作品,基本上讲的都是武行的故事,讲的是武行规律,讲的是一个逝去的武林。
江湖,是一个由港台传入内地的词汇,在此之前内地的说法就是武林。这是由宫白羽创建的词汇,是他根据文化界的“文林/文坛”,创建了“武林”,用来指拥有武功底子的人所处的大团体。武林是不包括和尚、道士、乞丐的,所以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丐帮这些,作为帮派不属于武林。单个的武僧、武道士,倒是可以擦边被算作武林人士。但是,他们属于江湖。武侠的概念更广泛,除了武林人士之外,还包括命相卜卦、和尚法师,甚至乞丐宵小等皆可称之为江湖中人。包括魔教/邪教、江湖大盗这些,在内地文化里属于绿林,都可以被归入江湖。
徐浩峰没有使用武林这个概念,而是采用了武行,限定的范围就能更小了。基本上是城市里的一个行当,由各家武馆共同组成。从明清到民初,前现代的社会不够太平,武行是一个重要的行当,主要负责培养看家护院、商铺看护、走镖保镖的人才,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行当,行会的会长及各武馆的馆长,在社会上都是头面人物。
《门前宝地》里进一步厘清了一个事实,就是武行人士与街头混混截然不同。街头上打架的是混混,武行比武要讲究公平,要提前十五天预约,选好地方,找到公证人,说好规矩,上中下三路只可以攻击中路,点到为止。
所谓“门前宝地”,是指在武馆前的100米之内,在这里属于武馆的属地,无论是谁都不能动手,要给武馆面子。这就是武行的潜规则,敢在这块宝地里动手,那就是不给武馆面子,武馆就可以插手,可以打到你吐血为止。这块宝地上的规矩,就是武行的雏形。后来有武馆将门前100米,扩大到了两条街。一个城市里有多家武馆,各划两条街,那基本上大半个城市都被划进去了,这种相互之间的制衡,就产生了行会。行会就对整个城市的不同武馆进行约束,武行就正式诞生了。
有了武行,就有了规矩。街头不打架,是武行的规矩。操械不抬手,抬手等于打架,也是武行的规矩。打架前要清理街道,先要敬街上的摊贩与店铺,送给他们一点小礼品,权作敬意,让他们赶紧收摊收铺,让出整条街。打架可伤人,但不可以伤人命,伤人命就不归武行管了,要归官人管。如此等等,规矩众多,谁都不可以逾越,犯规了就要退出武行。
还有,武行只在武行在活动,不能乱收门徒,要与混混、军爷严格区分。在徐浩峰看来,武行是不能与军队产生瓜葛的,军队是行伍。武行与行伍,绝不可逾越。
在徐浩峰编剧的《一代宗师》《道士下山》以及他执导的《师父》里,都把与军方产生牵连的人看成是武行叛徒,一律是反派。《一代宗师》里的张晋,《道士下山》里的元华,《师父》里的黄觉,全都是这样的人物。到了《门前宝地》里,安志杰饰演的齐铨也是这样的角色。
《门前宝地》里,安志杰饰演的齐铨身为武馆馆长,招收的门徒不再只是看家护院、走镖保镖的人,还将街头混混,外国打手统统招到门下,美其名曰要做大事,要将涉及武术的人全都变成武行的一份子。按说,齐铨的想法没有错,算得上与时俱进,但是对于具体的武行中人,或者说对于徐浩峰来说,这就是背经离道,这就是背叛武行,必须被视为反派,必须被驱逐。
实际上,进入民国之后,随着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火车与汽车的广泛应用,再加上枪械的运用,传统的走镖保镖行业已经日落西山,到了被淘汰的边缘。即便是传统的看家护院,也随着枪械的出现,不会武术的人只要手里有枪,照样可以看家护院,武行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跨行到军事领域,已经是必然的,民初的大军阀之一李景林就是民初的武林大师之一。武林宗师之一的韩慕侠就是黄埔军校的首席国术教官,而且他还当过张学良武术团及29军的教官,连周总理都是他的徒弟。29军的“大刀队”名震全国,其武术教官是李尧臣,也是武林高手。开国将领中,许世友、贺炳炎、谭余保等人也都是武林高手。
徐浩峰的武行规矩,基本上限定在了军阀混战出现之前,民国初年时期。
徐浩峰也知道这种行规,已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候。《门前宝地》里,武馆的老师傅每周要有两天,选择在下午三四点去集市上买菜。按说,买菜要买鲜,应该选择早上去才对。可是,老师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时间到了下午三四点的时候,集市上的小贩们的腰包基本上已经鼓了起来,到了小混混们出来要保护费的时候了。早了,小贩们还没有收入,即便用强硬手段,也没法收到钱。老师傅选择三四点出来,就是要给小混混们看的,武馆的大师傅来了,谁也不能当着他的面闹事。所以,这是对集市的一种保护。
小混混呢,干脆选择在老师傅上街的这两天,直接歇业,不出门。这样,武行与混混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不过,看似武行保护了集市,其实小混混们也非常清楚,武行再厉害,也打不过小混混的铁弹弓,更打不过枪械。小混混说是怕武行,其实混混们也是在变相保护集市,因为这样小贩们以为有人保护他们,也会继续来做生意。有松有驰,生意才能长久。但是,武行的人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面子大,小混混们不敢惹。
《门前宝地》明显是根据一部短篇改编过来的,因为片中的人物缺乏纵深感,也缺乏成长。人物性格变化不多,要想人物有深度,就得靠演技,靠细微的表情与身形来显示人物的内心。但是,徐浩峰选择了向佐,选择了安志杰,这片在选角之初几乎就注定了要扑街。
毕竟,电影圈是一个看脸的行当。向佐,吃亏就吃亏在了他的脸上,天生不是一副主角脸,而且还生得一脸奸相,满脸的戾气,硬着头皮演主角,只能是演一部砸一部,没有第二个选择。
以前写过甄子丹,他也是年轻时满脸戾气,非常不适合演主角,当他演反派时,表现就好,像《新龙门客栈》里的公公,《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里的王爷,表现就非常精彩,至于他演的主角,就算了,没法看。直到《叶问》,甄子丹才算终于出头,成为香港动作顶流,不过那时候的甄子丹已经45岁,经过岁月的洗刷,他的面部变得柔和了很多,戾气也少了,这才算站稳了地位。
向佐,应该向甄子丹学习,等着时间来打磨他的脸,去磨砺他的戾气吧。
《门前宝地》选择向佐,其实是一种无奈。毕竟徐浩峰在《师父》之后一直无法让积压的影片正式上映,再拍片他找钱也难了。向佐有钱啊,他带资入组,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媳妇郭碧婷,付出了重金砸给徐浩峰,让徐导无法推辞。
论拳脚,徐浩峰调教得不错。毕竟,他让不懂功夫的廖凡、宋洋等人都能够打的很好看,让向佐的动作表现的很好看完全不在话下,何况安志杰还有底子。
但是,向佐实在是太出戏了,怎么都看都不像是主角,不像是正面人物,看得人极为尴尬。
而且,安志杰近些年出没于网大之间,这片突然找他过来演男反一,角色吃重,也很不对路,有种浓重的网大感。再说了,他也没啥演技,找他真是不对,打得好没有用的。
至于“五条人”的仁科、茂涛,Rustic乐队鼓手李凡,还有围棋大师江铸久,找来这几位来演角色,只能算小惊喜,尤其是李凡的表现的还挺不错。不过,这几个人对影片的增分,并不算太多。如果电影火了,他们算是与有荣焉。扑街了,就毫无价值。
回说电影,说故事里的向佐代表了规矩,代表了武行,代表了正义吧,可是他表现的却非常莽撞,非常冒失,完全一副愣头青的感觉。
《门前宝地》里向佐饰演的沈岸,多少有些像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里的前半段的霍元甲。为了自己想象中的正义,莽撞地出手,争夺名利,直到遭遇坎坷,经历磨砺之后,才终于领悟到了武学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门前宝地》里的沈岸,他的大悟大彻,只在强加的结尾中,被驱逐三年之后,回到天津,才算开悟了,对武行没有了牵挂。
前面的故事里,沈岸只是想要证明自己。明明他的爸爸想要他离开武行,想要保护他,可是他自己却偏偏辗转着进来,而且要与大师兄齐铨一争高低,甚至不惜打破“门前宝地”的规矩。先是在集市上挑事,后来又接受挑战在宝地范围内比武,破坏行规。
所以,齐铨是坏人,破了武行的大规矩,沈岸同样在破坏规矩,最终两个人双双被驱逐,武行仅有的两个年轻一代,全部离开,武行凋落。
徐浩峰,通过《门前宝地》,还是在哀叹武行的凋零,在向大众讲述一个早已不存在的武行,早已不存在的规矩。
通过动作片,讲述一个逝去的武林,徐浩峰的确很文艺。
但是,多年没有新片上映,突然来了一个注定要扑街的《门前宝地》,也挺尴尬的。接下来,他的另外几部片子,能够让他再振雄风吗?
但愿。而且,继续期待。
请加微信:li13261784833, 或 dr47145
我们在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知乎、简书亦有入驻,敬请关注。
我们的作者来自山川河海,因对电影共同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在业余时间坚持原创写作,坚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欢我们的文字,喜欢我们分享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