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父母40后,而我95后”——一堵隐形的生死之墙

教育   其他   2023-04-10 09:58   上海  
作者 | 徐玮怡
编辑|叶文奕

排版 | 张琳涵

责编 | 芥末


 2月24日,一个短短六分半钟的视频冲上了哔哩哔哩的首页推送,标题出人意料——
父母40后,我95后,收拾他们遗物时才看到了领养证

 up主视频截图

视频一开头,这位名为“乔五六”的up主就开门见山地说,“我爸43年生人,我妈49年生人”,而她,是个年仅27岁的95后。从幼儿园开始,乔五六的爸爸妈妈就会在她的同学们面前打趣说他们是乔五六的爷爷奶奶,每次开家长会前,爸爸也会特地将头发染黑,只为看上去年轻一些。年幼的乔五六一开始不理解爸爸妈妈为何这么做,后来发现——爸爸妈妈脸上的皱纹总比其他同学爸爸妈妈的多,显得比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老一些。


    01

不曾表露的孩子         

“我其实一直都很担心,怕他们有一天会离我远去,所以从小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乔五六正视镜头,眼神释然,“幼儿园时,我每天都会偷偷幻想爸妈离世的那一天,我一个人该怎么生活。每次想,每次都要哭,几乎每天都要哭一次。”


时间流逝,乔五六长成意气风发的青年,而爸妈却以超乎意料的速度衰老——突如其来的重病降临在父母本就艰难的生命中,她成为了那个16岁海葬父亲,24岁海葬母亲的女孩。


这些乍一听令人吃惊而惋惜的内容,被乔五六平和而柔软地拆解开,好像讲述着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却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他们在弹幕上分享着自己的经历:


“我18岁,爸爸68岁。”


“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爸就61岁了。不过没关系,他以后都一直是61岁。”


“我爸50年,我96年,14年时他走了。后来我读了研考上编制,可惜他看不见了。”

     ......


父母的离去是横亘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一堵墙。对于涉世未深的我们而言,思考这些已然沉重万分。可对于像乔五六这样的孩子来说,死亡是自幼时便不得不躲在被窝里哭泣着独自面对的话题。在最需要安全感的少年时期,他们却经历着心理上最不安全的状态。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高龄产妇生育率就已经达到了17.2%,这并不是一个足以被忽略的数字,但我们似乎鲜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孩子。也许为了不显得“奇怪”,也许为了避免被嘲讽,这些孩子总是尽力把关于父母年龄的秘密隐藏,将心里这块小小的伤疤隐匿。


图源 网络


“初中的时候跟同学分享手机相册里的照片,一张我爸的照片被我同学瞥到了,我同学随口一问:‘这是你爷爷吗?’。那时候,全世界只有我知道那种想流泪的尴尬。”一位网友在评论区留言道。


“我妈生我的时候差不多40岁了,我爸那时候快50了。我以前真的很介意,因为别人家的爸爸妈妈都很年轻,但我爸妈就很老,有时候真想跟别人换一下爸妈。”另一位台湾脱口秀演员在台上如是说,“而且我特别害怕被别人笑话。以前放学时,有同学在,我就不敢叫他们爸妈,就直接忽略他们走过去,结果很多同学以为我是留守儿童。”


图源 网络


相比起其他父母年轻的孩子,这些拥有一对年纪大的父母的孩子们,总是共享着彼此才能懂得的害怕、心酸、无奈。也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常提及比别人一些的父母但在互联网中这些支离破碎的情绪又被一一捡拾



    02

向死而生憬悟         

又是一年清明雨过,关于死亡、告别以及生命的意义再次成为关注的话题,提醒我们思考和面对父母悄然而至或提早到来的衰老。

我们必须承认,思考死亡是痛苦的,生命与痛苦注定结伴而行。无数的哲人都对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和意义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但从未有定论将其作结。当有的人倡导顺其自然、去留有意时,有的人还遗留着忌讳死亡,渴望长生的传统,比如,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在《生死两相安》中善意批评的病人因为“怕死”而“过度医疗”的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死亡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分离,和难以释怀的苦痛。对于亲情而言,更是如此。亲情、友情、爱情中,只有亲情的纽带无法割断,却在诞生之初就意味着分离。人们在前半生中拼命学着独立,又在后半生蓦然回首,努力弥补离开家后和父母的那段遥远距离。所以我们畏惧,畏惧父母甚至没有看到我们小有成就、没有看到我们爱的回馈,就撒手人寰。对那些背负着父母更快衰老的压力而成人的孩子们而言,这样的焦虑好似每每想到就迫在眉睫。于是他们加倍地抗拒时间、抗拒思考,以为这样就可以隔绝死亡焦虑带来的痛苦,以享受风平浪静中的幸福。

但,阳光之所以耀眼,是因为存在黑暗。我们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我们经历过不幸。一位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家附近的胡同有两家人家,都是父母年龄很大,却养育着很小的子女。同学们都说他们有可能是人贩子,于是遇见了他们也不敢打招呼。后来才得知,他们都是曾在唐山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夫妻。

这些震后领养人群互相抱团鼓励,从子女逝去的苦痛中抽身,以爱之名再次将亲情延续。因为他们明白,死亡并不是亲情的终点,爱的消失才是。对于父母而言,无论是那突如其来的灾祸,还是相差巨大的年龄,都无法阻隔爱的力量。他们执意跨越所谓的艰难险阻,宣告作为一对父母所拥有的,那平凡的伟大。他们正用行动劝慰初入世事的我们,不必为那些注定的遭遇和劫难而消沉,因为,生命正是在死亡中不朽,幸福在苦难中升华。


正如史铁生所言,“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纽带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那个无法撼动的终点——那就是死亡。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我们对这段亲情所作出的延续,这种“彼此思念,彼此相爱”的强烈存在感,才是我们对亲情附加的最终归宿。

▼往期精彩回顾▼





-END-

华政新视传媒
华东政法大学卓越人才培训基地实践教学成果。 一篇报道,一个故事, 一帧视频,一张图片, 它都努力用客观与理性的生命力告诉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