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这波了

文摘   2024-11-01 06:30   山东  

《新航空》11月上机。

“林雨一刻钟”专栏《赶上这波了》 

国庆假期遇到朋友,问我:股票解套了么?回说“2015就割肉出来了,这回给个胆儿也不敢再追这波了”。

中秋前公布的延迟退休引起朋友圈的涟漪,大家都在算自己延长了几年几个月什么时候会退休,还在算着社保缴费,种种……。

而这之前热议过的是大学撤销了数千个专业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新专业,家长和学子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点无所适从……。

退休已经十数年的我们,看好养老钱看病钱不会炒股,家里也没有孩子要报考大学选择专业,但也时刻关心关注这些事:人是社会动物,即使没有直接的关系,也都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

这么多年过来,当某些事情必然发生的时候,不管是否当事人,很多人都会说:既然赶上这波了,就随大流吧。对一些事的走势很难评说,深度解读种种,也就各取所需的听听,然后边走边瞧,再看看自己该如何应对。

每个人的一辈子都会赶上不同的这一波或那一波。

过去的中秋和国庆休假,看到很多朋友圈五十年六十年知青兵团老战友老同学聚会合影,不同的际遇赶上不同的一波,人与人形成了命运的交际,看到现在合影的多数是慈眉善目的老年人了,当年他们还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赶上的哪一波都是风急浪大,对于那时的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都是大事儿。

1968年,一位知青写下《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记录当时的北京车站。十几年后,这首诗和别的诗作一起出版,人们才知道笔名食指的郭路生是这首流行在知青中的诗作作者。

后来,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入选语文课本。

有幸曾在诗人食指的济南读者见面会上朗诵过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这首诗,记录了当时知青们在北京车站浩浩荡荡出发家人拥挤送别的情景。

这样的情景在当时不仅发生在北京,所有的大城市中小城市,那一波知青,大的在读高三,小的才升初中,他们去往离家百里千里万里的穷乡僻壤接受再教育。

现在他们都老了,白发苍苍的聚在一起话说当年时,很有“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的淡定,更多谈论的是孩子和孩子的孩子,以及对于下一代赶上哪一波的担忧。

是啊,这些年在知青潮之后,还有很多潮起潮落,计生潮,回城潮,高考潮,下海潮,经商潮,婴儿潮,下岗潮,股票潮,买房潮,出国潮……

改革开放是最大的一波利好,既得利益者多多,但也有在不同的一波里被拉下和淹没的,命运这只手攥着机遇和运气,就看个人的智慧勇气和时运了。

四五十年后当年的知青都退休回家,但每个人知青后的路径不相同,在之后的潮起潮落中抓住的机遇也有差别,体现到今天就是退休金额度的差异了。

不仅知青那一波,哪一个年龄波段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的。

赶上这一波,赶上那一波,自己说了不算,但哪一波里都有喜忧参半的优劣,比如延迟退休和大学专业调整,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赶上很多波的老太太我理解关注。
并非经历过很多波就可以超然世外,我们赶上了老年潮,现在的社会空间里有20%左右的老年人,不仅去人口红利,还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这一波同样是个人家庭和社会难题。

公交车上次老的人给更老的人让座,家里六七十岁的老人照顾八九十甚至过百的父母,都已经不是社会新闻而是熟悉人的生活状态。

我周围的朋友多数在居家养老,有早早换了养老社区房子的,也有买了保险公司的养老资格,等着合适的时段搬去养老。居家的老人有和孩子住在一起的,但只要能自理,更多的人选择自己住,不给孩子添麻烦。

年轻时经历的计生潮,家家户户都是独生子女,早几十年大家就开玩笑说“将来一个孩子怎么照顾两个老人啊”,现在这个问题成为现实,人到中年的独生子女们,即使父母可以自理,但还有工作和自己的家庭,也真的负担不轻。

好在现在社区养老在一点点推进,老年餐厅、住房适老改造、陪护入户等等,都是为子女减负并提高老年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我和老伴七老八十了,现在进入老年潮。在多种波浪中沉浮过,面对生活有了一定不卑不亢以变应变兵来将挡的底气。但身体能否持续好用,就看自己前面的修为和后面的运气了。

说到运气,不知道今年选择新专业的学子们在四五年之后会是庆幸自己赶上这一波还是抱怨没赶上头一波呢。

这些年高校的变化也有很多波。恢复高考开始那几年,大学生真正的天之骄子,免学费包分配。

十年后才开始象征性的收学费,而包分配这一波的近二十年间是读大学的黄金时代。

之后调高学费和不包分配的那一波一直延续至今,期间也有很多专业的消失减少和新建扩招,每一次改变也都涉及到当年学子的选择。

大数据说,今年撤销的专业一千多,不仅有前几年就式微的一些专业,曾经火过的新闻传媒和英语、小语种等专业也纷纷下架,增设的专业多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

我之前工作的单位,最早的专业人士都比较集中的毕业于几所大中专院校,后来因为广电频道的增加,大学的专业新建和扩招也神速相对应,随便一所学校就增设播音主持专业,可这些孩子毕业后新媒体开始旺健,传统的广电传播方式中的容量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我认识的好多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做专业本行。

估计类似的鸡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遭遇也都差不多,与时俱进看起来是大学专业更新和设置的必然,不仅与时俱进还要捷足先登,具备早几步调整专业的先见之明并为此培养储备师资,说起来也都不简单。
先于大学专业增减的是整个社会的职业变化,这些年我们眼见着有些职业不再光鲜,有些行业逐渐消失,而数字化的延展、变幻莫测的人工智能不断深入不同领域和行业,很多专业会因新的需要而设置和增加。
选择的纠结是必然,但对于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之间也没有百分百的约定。

经济发展是动态的,社会生活是动态的,人口数量是动态的……,种种动态最后都会因某种迫切的需求而改变之前的平衡,形成新的生活之浪潮。

而我们在一波波变化中,在不同的潮涨潮落中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一生都要努力,因为生活是自己的:自己选择、自己创造、自己享受。

即使步入老年潮,也时时提醒自己,尽可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更好的生活,不是鸿篇巨制的口号,而是饮食起居的细节,每一天每一年。

引用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时,想到了食指的另一首诗《相信未来》中的句子: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每个人有自己的宿命,每代人有不同的使命。
在命运的不同风起云涌中不放弃前行和坚守,是信念也是动力。如此,也才能任凭风浪起,依然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2015年悦读会《相信未来》旧照。
11月开启。层层波起云涌中,驾驭好自己的生命之舟,找到适合的路径。

林雨语林
以平常心发现平常心,用真切情感受真切情。——林雨一刻钟、林雨天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