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女明星大S因流感并发症离世的消息一度冲上热搜,面对这样的新闻,也就是感叹一下而已,但没想到的是,流感带来的死亡,也出现在了身边。
昨日老家那边突传噩耗,我的四姨夫因流感并发重症肺炎及脑部真菌感染,已经不幸离开了人世。震惊悲伤之余,也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我的四姨和四姨夫,原本生活中虽然琐事不少,但也有一双儿女,过得也算平淡幸福,但几年前四姨突然查出了乳腺癌,经过多方治疗,虽然曾经缓解了一两年,但这两年又出现了骨转移,仍然在生命线苦苦挣扎,四姨夫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四姨患病后,一个家更是靠他独立支撑,过得很不容易。
这次感染流感,一开始自以为是重感冒,没有重视,在村卫生室打了两天吊瓶就赶上了过年,但到了初二就出现了呼吸困难更严重的症状,就医后才确诊甲流,但病势还是逐渐严重,最终不治身故。
这样的事儿,可能每天都在发生,可当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人时,就让人更加唏嘘感慨,特别是当原本鲜活而且身强力壮的人,突发疾病离世,就更让人难以释怀。
四姨夫从感染到去世,前后不到10天时间,回首这几天的过程,如果能够在某些方面做得早一点,好一点,可能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但人生无法重来,世间也没有如果。除了一声叹息之外,只有在这里提醒读者朋友们,在流感感染时,一定要避开以下四个方面的误区。
忽视尽早用药,错过治疗黄金窗口
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很多种,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他们引发的感染症状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通常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区分,很多朋友都觉得,出现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就是感冒,抗一抗就过去了,但很多时候,却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鉴于目前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复杂性,当出现身体不适的相关症状时,特别是有高热,咽喉痛,咳嗽等症状时,及时确认感染类型,并尽早合理使用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预防出现重症并发症的重要干预措施。
许多患者即使在确诊流感后,也未及时采取药物治疗,错误地认为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可以通过“扛一扛”自然恢复。然而,流感并非普通感冒,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而言,流感进展迅速,延误治疗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如果一旦确诊流感,抗病毒药物,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以及DNA聚合酶抑制剂玛巴洛沙韦等,已被证实能够有效缩短流感病程,降低重症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它们的最佳使用时机是在发病后48小时内。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明确指出,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将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超过30%。
一项针对2500例流感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早期(24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的患者,其病程平均缩短1.5-2天,重症发生率降低45%。
建议如果相关症状一旦明确(如高烧、周身肌肉疼痛、严重咳嗽等),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不应等待症状自行缓解。
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和婴幼儿,感染后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应优先使用药物治疗。
忽视观察症状,低估病情严重性
部分患者及家属未能认真监测流感症状,或低估某些症状的严重性,导致病情持续恶化而未警觉。有些朋友认为发烧是流感的正常反应,不采取降温措施(如服用退热药物等)硬抗;忽视持续性呼吸困难,未进一步排查可能的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展。
流感的重症通常表现为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并持续48小时以上)、剧烈咳嗽、呼吸急促,甚至低血氧水平(SpO2<90%)。若不及时处理,可能迅速进展为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性细菌感染。重症患者常需要氧疗、机械通气甚至ICU救治。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20年公布的数据,约15%-20%的流感住院患者出现呼吸衰竭,且多与早期症状监测不足有关。一项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忽视流感相关的持续性高热和胸闷症状是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如ARDS)的主要诱因。
建议家庭可配备体温计、血氧仪等工具,特别是高热超过2天、出现呼吸加快(成人>30次/分钟,儿童>50次/分钟)时需特别警惕并及时就医诊察。
儿童患者应特别警惕嗜睡、不吃不喝、哭声微弱等信号,可能提示病情加重。若出现持续胸闷、紫绀(嘴唇发紫)、咯血等,应立即就医。
忽视心理调节,过度焦虑导致错误决策
四姨夫原本是个身体不错的人,此次流感发展为重症,相信与免疫力的下降也很多关系。四姨多年来的癌症问题,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研究表明,慢性应激会削弱抵抗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加重流感病程。例如,高水平皮质醇分泌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生活中长期的焦虑,压力等不良心理影响。这对保持机体良好的免疫力至关重要。
一些患者在确诊流感后也过度恐慌,也会影响患者及家属的判断力,过度用药或尝试民间偏方可能适得其反。例如,流感治疗中的解热剂使用需严格控制剂量,过多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急性肝衰竭。2021年《BMJ》报告显示,医源性药物不良反应在重症流感患者中占到发病率的15%。
拖延就医错过重症干预时机
许多患者在病情加重时仍误以为流感病程较长,未及时就医,尤其是对呼吸困难、胸痛等警告性症状认识不足,延误了抢救时机。
根据WHO指南,流感重症的及时干预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一项针对流感重症患者的中国多中心研究发现,超过50%的死亡病例存在明显的就医延误现象。一旦患者进入ARDS或多器官衰竭阶段,使用非侵入性或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会大幅下降。
《柳叶刀》发布的一项全球系统回顾研究显示,流感危重症患者在发病5天内接受ICU干预的36小时生存率为90%,而延迟至5天后接受治疗的生存率下降至65%。
当流感感染出现以下症状时,一定要立即就医:持续性呼吸困难、高热超过3天、多日不缓解的胸痛、剧烈咳嗽伴血、意识模糊等。若症状严重,需直接前往具有呼吸科或ICU的二级及以上医院。
流感延误治疗不仅会导致病程加长,还可能引发重症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尽早用药、积极监测症状、保持理性心理状态、及时就医,是预防流感进展为重症的科学应对策略。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都应了解流感的科学知识,摒弃错误做法,以提高疾病诊治的成功率。